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102-05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Web前端開發作為互聯網技術的重要領域,對從業者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普遍存在課程內容滯后、實踐內容與現實崗位脫節等問題,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崗位要求。職業教育要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和職業標準,遵循能力導向、產教融合、新技術適配、職業對接和類型特色五項核心原則,聚焦新技術、新工藝,梳理崗位要求,重構課程體系。項目式教學通過真實工作場景的系統化設計與實踐,幫助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有效培養綜合能力與素質。而敏捷開發理念的融入進一步提升了項目式教學的實踐導向性和靈活性。敏捷開發通過短期迭代目標和動態調整過程,使教學設計更加貼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滿足企業對動態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要求。筆者基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軟件技術公司對技能型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探索敏捷開發理念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為教學提供參考。
一、內涵與特征
(一)敏捷開發理念的內涵與特征
敏捷開發理念由17位軟件開發專家于21世紀初共同提出,并在美國簽署了《敏捷宣言》,這標志著敏捷開發的正式誕生。敏捷開發的核心是通過迭代增量開發和快速反饋來適應動態需求變化,強調團隊協作、客戶參與及持續改進2。敏捷開發理念最初應用于軟件開發領域,逐漸擴展到教育領域和其他行業。在教育領域,敏捷開發理念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方式,強調通過短期迭代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實踐中持續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3]。其核心特性包括迭代增量、持續交付和動態調整,不僅契合高職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還注重實踐中的即時反饋和動態改進[4]。在具體應用中,教學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多個小迭代階段,每個階段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可交付成果,幫助學生逐步消化復雜知識點并建立學習信心[5]。敏捷開發各迭代階段之間的關系如下頁圖1所示。敏捷開發的持續交付特性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反復運用知識,并通過教師實時指導提升學習效果和動力。同時,其快速響應變化的特性模擬了真實開發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動態需求、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項目式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項目式教學源于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理念,它主張將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真實任務的完成促進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美國教育學家克伯屈進一步將這一理念系統化,提出了“項目教學法”7]。這種教學法隨后在職業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體系成熟的國家,逐步發展為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1990年代,項目式教學開始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推廣應用[8]。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歸納,項目式教學可以定義為一種以完成具體任務或項目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通過實際任務的完成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項目式教學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實施過程和評價機制三個層面。在教學設計上,強調通過設計真實的工作任務和情境化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目標感。在實施過程中,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在評價機制方面,它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既關注技術能力的提升,又重視團隊協作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引入行業專家參與評價,確保考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緊密對接,從而解決傳統高職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和考核評價單一等問題。
敏捷開發理念與項目式教學在理念和實踐層面具有高度的協同性。兩者都強調以任務為驅動,注重通過迭代優化和動態調整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敏捷開發理念為項目式教學提供了靈活的教學框架和動態的實施路徑,通過短期迭代、持續交付和快速反饋,使教學更具適應性和實踐導向性。在Web前端綜合實戰課程中,通過將敏捷開發的核心思想融入項目式教學,將知識點與分階段的項目任務相結合,既實現了學生技術技能的螺旋式提升,又強化了其團隊協作、問題解決和適應動態需求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而且能更好地契合職業崗位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構建途徑
(一)崗位能力需求分析與學習者畫像構建
通過企業調研并根據招聘網站的分析與調查,研究者明確了高職Web前端綜合實戰課程的主要目標崗位,包括Web前端開發工程師、UI/UX設計師及前端架構師等崗位。其中Web前端開發工程師崗位在招聘網站上出現頻次較高,因此筆者系統提取該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對其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了深入分析。具體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要求見表1。
Web前端開發工程師的核心能力要求,可歸納為技術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維度。在技術能力方面,需要掌握HTML5、CSS3、JavaScript等前端基礎技術,熟練運用主流框架如React、Vue等進行組件化開發,并具備前后端數據交互、性能優化等專業技能。在方法能力方面,要求具備需求分析、項目規劃、問題診斷與解決等系統性思維能力。在社會能力方面,強調團隊協作、溝通表達、自主學習等軟實力。
此外,為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還引入學習者畫像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高職院校Web前端課程的學習者進行多維度分析,構建了典型的學習者畫像,畫像如圖2所示。
圖1敏捷開發迭代流程圖

表1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學習者畫像的構建為教學模式構建提供了數據支撐。根據畫像分析,發現高職學生具備一定計算機基礎但編程經驗不足,這決定了課程設計需從基礎技能項目入手,逐步遞進。學生偏好可視化成果和即時反饋,說明教學應注重實踐性和任務驅動。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薄弱且學習動機受實踐內容影響較大,因此教學需通過項目化設計的方式,提供真實工作場景模擬,強化技能應用,同時結合階段性目標和反饋,逐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職業認知。基于分析,課程教學在整體設計上采取“由淺入深、螺旋遞進”的模式,通過分階段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設置,以滿足學生的能力培養需求。這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職業能力。
(二)敏捷開發理念下項目式教學的構建
Web前端綜合實戰課程涉及較多復雜的知識點,對高職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當遇到不易理解的知識時,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下降。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基于能力本位構建教學模式,融入敏捷開發理念進行項目式教學。通過頻繁的迭代和由淺入深的螺旋式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做中學”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技能,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
基于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學習者畫像的構建,結合敏捷開發理念設計了四個教學項目。這些項目從基礎到綜合,依次遞進,涵蓋了從簡單的頁面布局(Sprint1)到復雜的模塊開發(Sprint2),直至企業級項目實踐(Sprint3)的全過程。項目內容的設計嚴格遵循難度漸增原則,通過逐步增加任務復雜度和綜合性,實現從基礎知識掌握到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系統化教學目標。基于能力本位構建的Web前端綜合實戰項目式教學模式如下頁圖3所示。
1.敏捷開發導向的項目化設計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采用“項目迭代、知識遞進、能力螺旋”的系統化方案。每個教學項目都按照“用戶故事 $$ 迭代開發 $$ 階段回顧”的模式展開,將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的開發任務。教學內容劃分為四個漸進階段的項目: sprint0 環境搭建與基礎訓練,主要完成開發環境配置、版本控制工具使用等基礎技能培養;Sprint1單頁面開發,重點訓練響應式布局設計、組件化開發等核心技能;Sprint2綜合功能開發,融合用戶認證、數據可視化、前后端交互等進階內容;Sprint3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每個Sprint都設置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驗收標準,通過“計劃一執行一評審一總結”的迭代循環,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項目內容的設計遵循難度漸增原則。在基礎任務層面,注重可視化效果,通過簡單的頁面布局和樣式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在進階任務層面,引入組件化思維,強化模塊化開發能力;在高級任務層面,注重工程化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開發能力。這種螺旋式上升的內容組織方式,既符合認知規律,又能保持學習動力。
2.多維度評價體系
圖2高職Web前端綜合實戰課程學習者畫像

課程的考核如果以項目最終成果為主,那么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因此模式建立了持續性、綜合性和企業評價的多維度評價體系,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該體系圍繞技術能力、過程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維度展開,通過持續評價、綜合評價和企業評價的有機結合,對學生能力發展進行全面評估。(1)持續評價,主要通過Sprint評審、代碼審查、日常觀察等方式進行。每個Sprint結束后,都要對團隊的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功能實現的完整性、代碼質量的規范性、文檔編寫的準確性等。日常的代碼審核則重點關注編程規范的遵守情況和技術運用的合理性。通過這種持續的評價反饋,督促學生在開發過程中不斷改進和提高。(2)綜合評價,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整體把握。采用項目成果展示、技術答辯、工作匯報等多種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的專業能力水平。特別重視學生在項目開發過程中表現出的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設置不同角色的輪換機制,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項目經理、開發工程師等不同崗位,從而培養綜合職業素養。(3)企業評價,即引入企業評價機制,以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權威性。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項目評審,從市場需求和工程實踐的角度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而且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要求。同時,通過建立學生作品檔案袋,記錄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軌跡,為評價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據。
圖3基于能力本位的Web前端綜合實戰項目式教學模式

3.實施保障體系
要確保該教學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并實現預期目標,必須依托系統完善的保障體系,涵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培養以及校企合作機制等內容。其中,資源建設集中打造一個完備的教學資源體系,包含項目案例庫、技術文檔庫以及開發環境等核心內容。師資隊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重點塑造“雙師型”教師團隊,以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校企合作則著力構建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確保教學內容能夠及時與產業需求保持同步更新,從而為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三、具體實施
教學任務實施嚴格遵循敏捷開發的迭代原則,將課程內容分解為四個階段性任務(Sprint),每個階段設計具體的任務目標和操作步驟,確保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和遞進性。
(-)sprint0 :開發環境搭建與基礎技能訓練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讓學生熟悉基礎開發工具和工作環境。教師首先通過課堂展示和指導手冊,帶領學生完成開發工具VSCode與Node.js和版本控制工具Git的安裝與配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本地開發環境的搭建,包括創建Git倉庫、初始化前端項目并完成基本目錄結構的配置。教師實時指導學生檢查配置是否正確,是否能夠正常啟動本地服務器和提交代碼版本。任務結束時,學生需將配置好的項目提交到遠程Git倉庫,并完成環境搭建的文檔說明。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學會運用開發工具,而且對后續項目開發的環境依賴有了清晰認知。
(二)Sprint1:單頁面應用開發
此階段以靜態頁面開發為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HTML、CSS和JavaScript的綜合應用能力。教師提供一份產品需求文檔,其中包含靜態頁面的布局要求、視覺效果和響應式設計規范。學生分組,并對需求進行分析,分解出具體的開發任務,如頁面的整體布局、導航欄的設計和內容展示模塊的開發。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分別完成不同部分的頁面制作。完成任務期間,教師設立檢查點,針對代碼結構和頁面實現效果進行階段性指導,確保頁面布局符合規范,響應式功能適配常見設備屏幕尺寸。任務完成后,小組提交頁面代碼和測試截圖,教師結合測試結果進行評估,反饋學生在技術實現中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
(三)Sprint2:模塊化功能開發
進入此階段,任務聚焦于框架應用和組件化開發。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份用戶需求說明書,列出用戶登錄、數據動態渲染和前后端數據交互等核心功能模塊的需求。這個任務要求學生使用Vue或React框架完成模塊化功能的開發。每個小組需先設計功能模塊的邏輯結構和接口規范,再分工進行開發。小組內角色分工明確,開發者負責模塊的功能實現,代碼審查員檢查組件的邏輯和代碼規范,項目負責人整合所有模塊并確保其穩定運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階段性檢查驗證功能模塊的完成情況,檢查登錄模塊是否能夠正確驗證用戶身份,數據交互模塊是否能夠正常調用API獲取數據并進行渲染。最后,學生提交完成的功能模塊代碼和運行效果演示,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評審。
(四)Sprint3:企業級項目實踐
這一階段的任務以模擬真實企業項目為核心,要求學生完成從需求分析到項目交付的完整開發流程。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產品需求文檔,文檔中包含項目的功能說明、開發約束條件和預期交付成果。學生團隊根據需求文檔制訂詳細的開發計劃,包括任務分解、時間安排和角色分工。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每個團隊需通過Jira等工具進行任務跟蹤和狀態更新,確保項目進度透明化。在開發中,團隊需定期提交功能演示視頻或交互流程截圖等階段性成果供教師審查。項目完成后,團隊提交功能實現說明、系統架構圖和用戶測試報告等完整的項目文檔,并進行項目展示和技術答辯。通過這一階段,學生不僅增強了技術能力,而且熟悉了企業項目的開發流程,提升了團隊協作與項目管理能力。
通過四個階段性任務的遞進實施,既實現了從基礎到綜合的技術能力培養目的,又保證了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提升分析、開發和協作的綜合職業能力。每一階段的任務設計均圍繞特定目標展開,強調任務的具體性、可操作性和實時反饋,使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學會有效應對開發中遇到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敏捷開發理念,以高職Web前端綜合實戰課程為例,構建了項目式教學模式,并通過實踐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表明,將敏捷開發理念與項目式教學深度融合,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邢益良.敏捷開發在高職課程團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9):142-144.
[2]李巍,廖雪花,劉洪.基于參與者互評模式的軟件工程敏捷實踐教學方案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8):195-199.
[3]閆彩霞,賈嵐,冀建平.基于大數據推送項目的敏捷式教學實踐:以《Java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20):257-259.
[4]許孟杰,徐昶.敏捷開發在高職軟件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計算機教育,2022(8):138-141.
[5陳俊仁,郭一晶.基于軟件過程工具的敏捷開發實驗教學探索[J].物聯網技術,2024(3):146-149.
[6]陳明選,凌震,曹小兵.數智時代促進深度學習的職業教育項目化教學范式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4(1):63-72.
[7成建斌.產教融合背景下項目化教學的價值及實施:以《計算機平面設計》相關課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33):58-61.
[8]周婷,胡萍萍.項目教學法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基礎教育研究,2020(17):20-23.
注: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崗融合、項目導向、創新實踐: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GXZRXJG2024A01)的研究成果。
(責編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