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060-04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價值,是思政課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項目就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成果之一。該項目涉及的實踐場所“紀念館”通常指革命紀念館,即用于紀念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相關場所。革命紀念館中有許多展品具備思政教育功能,但在日常展示中,這類思政教育功能無法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因此,需要通過“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進行轉化,這是組織“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邏輯前提。
一、“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一)講深、講透、講活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2的科學論斷。這一論斷不僅揭示了思政課教學的本質屬性,而且為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課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教學重點在于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特別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學理講清楚、講透徹。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3]9。只有讓大學生深刻領悟道理,才有利于塑造和固化其價值觀,因此,講深、講透、講活道理十分關鍵。革命紀念館主要收集、整理、保存和陳列與紀念對象相關的歷史文物、圖片、文獻等資料,這些資料就是道理的具象載體,可以成為寶貴的思政課教學資源。“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通過合理運用革命紀念館里的生動史料,讓學生在具體事件中感受道理的直觀體現,從而講深、講透、講活道理。例如,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里有一幅名為“紅軍師長陳樹湘斷腸取義”的圖畫,通過場景重現的形式將這一英勇事跡呈現出來。根據這一資料開展思政課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且深刻地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道理。
(二)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出了“八個相統一”4的要求,其中強調“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理論性是思政課的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要求。而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也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實踐的理論、人民的理論、被實踐檢驗過的正確理論。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思想理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56,實踐與認識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具體表現在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充分,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不夠密切,大學生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力量。而“紀念館里的思政課”能夠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并讓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例如,香山革命紀念館里陳列著兩扇寫著“老鄉不在家,進門就犯法”的門板,展現著人民解放軍在行軍過程中嚴守紀律、保護人民財產安全的優良品質。通過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可以將思政課中的“黨的自我革命”理論與這一歷史上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
小課堂指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通常是教師在教室里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大課堂則是指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參加志愿服務等。而“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是一種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在一起的思政課教學方式。革命紀念館本身就是關于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事件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它通過文物、遺跡、文獻等多種方式對相關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等進行回顧和總結,是對歷史實踐活動的再現和紀念。“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不是讓學生對革命紀念館進行簡單的參觀,也不是讓學生被動地聽講解,而是將思政課教材中枯燥的理論難點與革命紀念館中生動的展覽素材相結合,通過革命紀念館里借助聲、光、電等現代化技術復原的革命歷史場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完成由實踐產生感性認識,進而形成理性認識,最后又回歸到實踐中的認知過程,使學生對思政課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論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例如,渡江戰役紀念館內通過立體式投影與環繞音效,再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闊場面,在這里開展“紀念館中的思政課”,不僅能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一歷史壯舉的震撼,還能引導學生領會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并進一步讀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等命題。
二、“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教學實踐
組織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并不能漫無目的、雜亂無章,而應遵循一定的原則,符合教學實踐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一)在教學目標上,堅持以“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為導向
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和指引作用。“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強調激勵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這是由革命紀念館的性質所決定的。革命紀念館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和壯大的歷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因密碼,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踐行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5]。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更好地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革命紀念館里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蘊含著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精神本質,“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應以此為導向,激勵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這是“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本質要求。以“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為導向為“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提供了基本依據。例如,在廣西革命紀念館開展的一堂“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以“讓歷史說話,用場景育人”為教學設計中心思想,通過介紹韋拔群、雷經天等革命前輩的光輝事跡,引導大學生在銘記歷史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就體現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目標導向。
(二)在教學主體上,堅持以大學生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在教學主體上應堅持以大學生為中心。具體來說,就是強調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大學生作為主體所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當前,大學生到革命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講解員講,大學生聽”,而“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有所不同。它從三個方面切入,將大學生的思政課學習方式由被動聽取變為主動參與。一是在備課方面,“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備課由教師、大學生、紀念館的講解員、紀念館研究專家等共同參與,共同確定教學目標、組織形式等,大學生在備課過程中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已的疑問,從而使備課內容總是圍繞著大學生的需要展開,使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二是在教學環境方面,革命紀念館具備營造和還原歷史場景的條件,大學生置身其中,視覺、聽覺、語言表達等多種感官系統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進而易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三是在教學實施方面,“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不僅可以由思政課教師和講解員共同開展,也可以由大學生擔當主講,同輩群體的身份特征,可以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例如,大學生可以借助革命紀念館里的場景布置,在教師指導下,共同排演一場與歷史對話的革命情景劇,這就是一堂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思政課,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在教學內容上,堅持強化思想價值認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是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具體舉措,這一教學方式的價值邏輯就是要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將革命紀念館里的資源有機轉化為價值認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無論采取何種教學形式,無論利用何種現代化技術,最終都要聚焦到塑造大學生價值觀、升華大學生思想境界上來。例如,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讓革命紀念館中的英烈書信“活起來”,組織大學生通過譽寫書信感悟深化家國情懷;組織大學生在革命紀念館星空幕墻下朗誦《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強化對“歷史主動精神”的高度認同;通過在“飛奪瀘定橋”展區的沉浸式教學,讓大學生深刻理解信仰的力量;等等。在某一堂“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上,教師就某一革命事件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讓學生各自寫下一封“紅色信箋”,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懷念之情,并學習其堅韌的革命品格、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一切的決心。革命紀念館所提供的沉浸式體驗,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更深入的思想引領奠定感情基調。教師則進一步以有血有肉的歷史事實,激勵大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報國志轉化為報國行。
(四)在教學評價上,堅持“三多一化”
“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需要通過教學評價來體現,其教學方式也需要根據教學評價來不斷改進與完善,因此,教學評價的設計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教學評價應堅持“多元化、多樣性、多維度、一體化”(簡稱“三多一化”)。一是在評價主體上強調多元化。在收集評價過程中,倡導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評價,除思政課教師外,評價主體還應包括大學生、其他思政課教師、教學督導、學校管理者、革命紀念館職員、大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大眾傳媒等,其中大學生的評價最為關鍵,因為大學生是“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直接參與者、受益者。大學生可以通過撰寫學習總結、反思日記、思想匯報、成長感悟等方式,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進行總結,進而形成對課程的評價。二是在評價形式上堅持多樣性。評價形式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等。單一的形式難以客觀評價“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必須堅持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例如,在“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思考問題的方式等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教學重難點進行深入探討,并撰寫思政課小論文,據此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這樣就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實現了有機結合。三是在評價內容上體現多維度。在評價內容上既要評學生“學”的效果,也要評教師“教”的效果,應立足于革命紀念館,把思政課的“教”與“學”統一起來。評價指標不僅涵蓋大學生的思想、態度、行動、考試成績等內容,還應包括教師在“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方法以及發揮的作用。四是在評價結構上實現一體化。將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有機結合,形成相互支撐、動態循環的完整系統。“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通過落實“三多一化\"評價要求,根據評價結果不斷改進和提升“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教學質量。
三、“紀念館里的思政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校館協同要注重雙向奔赴
“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涉及高校與革命紀念館兩大教學主體,要使這一教學改革方式落到實處,必須實現校館協同。首先,高校要與革命紀念館建立長效合作關系。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具有“大思政課\"視野,堅持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系起來,與革命紀念館合作,建立穩定的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為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提供基礎條件。其次,要積極挖掘革命紀念館的價值定位與思政課本質的契合性與協同性。既要研究思政課的課程建設,也要研究革命紀念館的主題內涵,從中挖掘兩者的內在聯系,并以此為依據優化“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教學設計。最后,要堅持雙向奔赴,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參與革命紀念館策劃開展的相關活動,革命紀念館也要主動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服務,更大程度發揮自身育人價值。革命紀念館可以以館內資源為依托,以專業人員為骨干,主動走進高校,為大學生講述革命歷史故事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跡,不斷豐富“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內涵。
(二)師生聯動要注重教學相長
“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也重塑了師生關系。在“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中,教師不應展現高高在上的“一言堂”,而應與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具體來說,師生需通過角色重構、雙向反饋、能力共進,使彼此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合作者、啟發者與共勉者。例如,在淮海戰役紀念館里,學生通過體驗推獨輪車,真切感受“支前小道”上的艱難與坎坷,這一反饋給予教師啟發,教師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一話語的深刻內涵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真諦,師生在合作中完成對思政課重難點的突破。又如,在一堂主題為“數字一大·初心之旅”的“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中,學生沉浸式體驗“初心碼頭”、上海街道、紡織工廠、石庫門、一大會址等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歷程及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和初心使命,并對創造“穿越感”的先進現代科技發出贊嘆,教師受此啟發,在教學設計中增加“科技自強”案例分析,與學生互相勉勵要把“愛國創新”體現在行動上。
(三)形式內容要注重結合得當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有多種教學形式,師生可以身處革命紀念館,也可以利用虛擬仿真體驗設備達到身臨其境的革命紀念館體驗效果,還可以通過空中課堂,把思政小課堂與革命紀念館這個大課堂聯系起來。至于選擇哪一種教學形式,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作為教學依托的革命紀念館也包括多種類型,有革命人物類紀念館,主要為紀念在革命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而設立,如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等;有革命事件類紀念館,主要為紀念某一特定的革命歷史事件而設立,如百色起義紀念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等;有革命遺址類紀念館,主要依托革命遺址或軍事設施而設立,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等;有綜合性革命紀念館,主要為全面展示某一地區或某一時期的革命斗爭歷史而設立,如廣西革命紀念館等。在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時,思政課教師需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革命紀念館類型以及授課對象實際情況,將教學形式與教學主題有機結合,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從而使“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總而言之,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種實踐探索,“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具有講深、講透、講活道理,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等重要價值。在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時,應堅持以“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為導向,以大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想價值認同。當然,“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其教學效果,應注意在校館協同上實現雙向奔赴,在師生聯動上做到教學相長,在形式內容上考慮結合得當,以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丁薛祥出席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4-05-12(1).
[2]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王滬寧出席[N].人民日報,2019-03-19(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6]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1).
[7]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2.
注: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高專院校‘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三二五'模式探索\"(GXGZJG2024B1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吳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