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145-04
中國式現代化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切實履行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教育部于2022年10月頒布《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將綠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高等教育體系,構建多層次育人格局,顯著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與科技創新能力。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其創新創業教育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鍛造創業實踐能力的關鍵載體。推動綠色創新理念深度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兼具前沿發展理念、扎實專業技能與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
一、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旨向
綠色創新是指以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借助創新思維和技術手段進行的一種新型創新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同發展。它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還包括管理模式、商業模式、消費理念等多個方面。將綠色創新理念系統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順應國家發展大勢、提升育人質效的必然選擇,其價值旨向體現為以下三重維度。
(一)契合創新創業的核心價值追求
創新創業的本質在于通過創造性資源整合與突破性實踐,驅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文明進步。企業作為創新創業主體,其核心訴求在于通過技術創新(尤其是綠色技術)實現生產效率躍升[2]。綠色創新的內核是將環境可持續性深度嵌入創新全鏈條,經由技術、流程、模式與制度的系統性革新,創造兼具顯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產品、技術或服務。它不僅是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構筑綠色競爭力的戰略基石,更是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核心引擎,驅動經濟綠色轉型的核心動力,本質上與創新創業追求可持續價值創造的核心目標高度契合。
(二)賦能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超越單一技能維度,轉向綜合素質的全面考量,尤其強調將先進發展理念、優秀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以提升教育成效。實踐表明,將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人文素養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既能拓展其內涵邊界,又能協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與創新創業能力[3-6]。通過將綠色創新理念等多元價值理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塑造學生綠色發展意識、鍛造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樹立正確價值導向與社會責任感,從而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技并修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有效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迫切需求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亟需大量具備綠色創新理念的高素質人才,全面提升全社會綠色發展水平。當前,綠色發展、“雙碳”目標已成為經濟發展主旋律,綠色創新理念正加速融入學校教育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8。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鎮,肩負著為國家輸送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重任。將綠色創新理念深度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引導其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堅實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二、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作為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實踐,當前面臨三重主要困境。
(一)慣性與滯后:融入的理念轉型困境
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使其長期形成側重技術技能傳授的慣性思維,對專業知識與實操能力培育投入較多,而對塑造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涵育先進發展理念重視不足。近年來,雖逐步嘗試將工匠精神、紅色文化等元素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但重心仍多置于職業素養培育,對學生家國情懷、國情國策特別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如綠色創新)的教育存在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培養體系頂層設計中對國家發展戰略教育的支撐不足、專項政策與資源投入匱乏,尤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未能有效嵌入契合高職技術技能人才特質的綠色創新發展理念,導致人才培養難以適配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需求。
(二)偏差與薄弱:融入的教師素養困境
教師作為雙創教育的引領者,其素養直接影響教育成效。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存在結構性短板:主力多為學校創業指導中心人員及輔導員,專業素養深厚的專職教師比例偏低。更為關鍵的是,現有師資多聚焦學生“學、賽、訓”層面的技能提升,對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綠色創新理念的系統學習與深刻理解普遍欠缺,導致課堂教學難以深度融入綠色理念,培養學生綠色創新意識乏力。此外,創新創業教育高度依賴實踐經驗,但多數教師僅有組織競賽經歷,缺乏企業實戰經驗。雖部分院校引入政府或企業導師,但其參與多限于講座形式,缺乏系統化、深度的教學融入。
(三)割裂與缺位:融入的課程體系困境
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內容聚焦創業素養基礎(如創意激發、資源整合、計劃書撰寫等),未能將國家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重大戰略有機嵌入課程內容。綠色創新模塊在課程體系中整體缺位,課堂教學中亦鮮少深入闡釋其內涵、價值及對創新創業的實踐指引,致使學生綠色創新意識難以有效形成。二是綠色創新理念通常僅散見于“形勢與政策”課程,且多采用大班授課、開放性考評方式,教學深度與吸引力不足,難以激發學生深層認知與實踐興趣。
三、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路徑
聚焦長效機制構建、師資協同、課程重構與文化浸潤四個維度,系統推進綠色創新理念深度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
(一)健全規劃保障機制,夯實融入根基
高職院校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思維和社會責任擔當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從學校發展規劃高度進行頂層設計,以評價改革作為核心牽引,并通過強有力的政策與資源保障提供支撐,建立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牽引。將“綠色創新”明確寫入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長期發展規劃,確立綠色創新在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地位,發揮政策規劃的牽引力,將綠色創新發展植入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建設中。修訂完善學校內部的創新創業大賽評比辦法,增設綠色創新考核評比板塊,發揮規劃與政策的導向作用,將綠色創新理念引入創新創業實踐當中。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在年度校級課題中增設綠色創新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專項,積極引導教師參與綠色創新研究,持續為綠色創新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進步提供驅動力。
二是優化教育教學評價。在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方面,在課程作業、項目策劃書、商業計劃書等項目的評價中,增設綠色創新指標的考核評分項,引導綠色創新理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方面,對學生參與的綠色創業項目實踐、綠色技術研發等實踐成果,給予學分認定或專項表彰,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熱情。在教師評價方面,將教師在課程中融入綠色創新理念的深度與效果,以及指導學生在創新創業項目中發揚綠色創新理念的成果,作為其教學考核、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三是健全保障激勵支撐。完善制度保障,學校方面要積極對接國家關于綠色創新發展相關政策以及上級部門有關要求,制訂適配學校專業布局與綠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相關文件,讓綠色創新發展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有規可循,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保障措施。搭建發展平臺,打破院系專業間的壁壘,整合環保、綠色產業相關專業與雙創教研力量,組建跨學科教學研究團隊,搭建校級綠色雙創教學研究與實踐平臺。設立專項激勵機制,在每年的教師節評比表彰中設立“綠色教學名師”“優秀綠色創業導師”等專項榮譽稱號和獎勵,對在綠色雙創教育中表現卓越、貢獻突出的教師進行表彰和激勵,同時在績效分配中予以傾斜,激勵教師主動汲取綠色創新思想,并輻射到教育教學當中。
(二)構建多元師資體系,強化融入力量
從全員育人角度出發,高職院校應構建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強化師資力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一是加強任課教師綠色創新素質培養。通過各類寒暑假教師研修、專業技術崗位繼續教育培訓等常態化教師培訓研修活動,在其中增設綠色創新理念板塊,提升創新創業教師綠色創新知識的學習與儲備。聚焦校級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在課程思政賽項中增設綠色創新理念等發展戰略的考核評分,讓教師在模擬教學中鍛煉綠色創新理念融入課堂的教學能力。尋求與綠色創新企業共建教師培訓基地,組織綠色創新創業教師前往綠色創新企業掛職鍛煉,通過企業實踐切身感受綠色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增加對綠色創新理念的認同感,在實踐中將綠色創新理念內化于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是引入綠色創新企業導師。根據學校專業布局,主動聯系對口的綠色企業,以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經營管理等為選人導向,聘請綠色企業導師承擔部分創新創業課程,豐富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擺脫“紙上談兵”式教學,以企業綠色創新實踐作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三是發揮朋輩教育力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屬性,同時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和項目落地時都需要團隊的通力協作,在這其中同學間的朋輩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結合高年級學生的綠色創新經驗,以經驗分享會等形式開展綠色創新經驗宣傳教育,在創新創業項目中發揮“傳幫帶”作用,以跨年級組隊、跨專業組隊的形式帶動低年級學生參與綠色創新創業實踐。發揮綠色創新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組織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學生群體中具備綠色創新素養的優秀學生,以結對幫扶的形式,一名學生對接2個新生宿舍,通過深入宿舍開展綠色創新理念傳播,引導新生形成綠色生活習慣,培養綠色創新意識。
(三)優化課程內容方法,深化融入布局
充分把握創新創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實踐課程等四個方面的教育教學陣地,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運用,全方位進行綠色創新理念傳播。
一是優化教學內容。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設立專門的“綠色創新”章節或獨立模塊,系統講授綠色創新概念內涵、綠色創新思維、綠色創新創業途徑,如綠色商業模式構建、綠色融資、循環經濟等專業知識,為學生構建全面的綠色創新知識庫。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從“專業+創新”的思路搭建學科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體系,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要結合國家的綠色創新發展觀念,從技術革新、產業發展的角度做專業知識講解,引導學生養成專業綠色創新發展觀念。
二是改進教學方法。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持續發展的課程,旨在通過不斷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故而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傳授專業知識的延伸,以綠色創新發展的視角剖析知識技術未來發展趨勢,幫助學生樹立綠色創新理念與發展的思維。創新創業課程目的是改良現存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案例研討為主的形式進行教學,從實際問題分析出發,引出專業知識范疇,再探討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困難的途徑,讓學生在思考中充分學習,從而鍛煉解題思維與動手能力。
三是強化實踐運用。創新創業是一門注重實踐的課程,要將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項目構思、培育、競賽、孵化全周期。在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時,在項目選題建議中將綠色創新理念納入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在構思項目定位時注入綠色創新理念。在項目培育階段,要以綠色創新為導向,檢視項目創意、商業模式、產出成果等方面的價值取向,使之符合綠色創新的宗旨。在項目競賽過程中,要設定綠色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邀請綠色企業專家作為評委,考核項目的綠色創新成效。在項目落地階段,確保選址、建設、生產、合作等環節踐行綠色標準,使產出成果切實服務于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
(四)涵育綠色創新文化,營造融入生態
校園文化不僅是一種學習生活環境,更是培育學生綠色創新理念的文化土壤和動力源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和氛圍營造,能夠有力推進學生綠色創新價值觀塑造。
一是規范綠色行為準則,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優化《學生手冊》等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指導性文件,增補涵蓋宿舍日常生活、校園內學習生活、教室課堂學習等場景的綠色創新行為指南(如廢棄資源創新利用,快遞盒改裝用于其他用途等;課堂中創新分組集中學習討論,關閉部分燈光風扇的耗電設施等),并在關鍵場所布置行為指南小貼士等,引導習慣養成。
二是打造綠色學習環境,烘托綠色生活氛圍。充分依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一站式”學生社區,在社區建設中融入綠色創新理念,如社區建設的文化上墻,將國家的綠色創新發展政策、內涵等進行宣傳教育。在社區中打造綠色創新陣地,舉辦各類綠色創新活動,通過綠色創新環境氛圍這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牢固樹立綠色創新的意識。
三是凝聚綠色創新文化,涵養綠色精神內核。加大校園綠色創新文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學校官微、抖音等新媒體宣傳報道綠色創新理念。創新綠色創新理念教育形式,邀請綠色領域大國工匠、企業先鋒等來校進行綠色創新理念宣傳教育,以榜樣力量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綠色創新追求。舉辦系列綠色創新活動與評選,如“綠色生活創意”比賽、“綠色創新技術能手”評選等活動,帶動更多學生投入實踐,切身感受綠色創新魅力,在全校形成崇尚、踐行綠色創新的濃厚文化氛圍,從而促進綠色創新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綜上所述,綠色創新理念深度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契合創新創業的核心價值追求,是賦能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亦是服務國家綠色低碳戰略的迫切需求。針對目前存在的理念轉型滯后、師資素養不足、課程體系待完善等挑戰,高職院校應從制度革新、師資賦能、課程重構、文化涵養等方面發力,系統性培養學生綠色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術技能,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兼具技術素養與生態責任的人才支撐,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10-26)[2025-06-15].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3/moe_1892/m0e_630/202211/t20221108_979321.html.
[2]LEMMA TT,LULSEGED A,TAVAKOLIFARM.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action,carbonrisk exposure,anda firm’sdebt financing policy[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21,30(8):3919-3936.
[3林壬璇.論工匠精神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1):83-84.
[4]楊華,謝仁恩.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87-88.
[5]姚媚.地域文化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82.
[6]范俊峰,鄧蘇心,王海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85-87.
[7]周勁波,宋站陽,古翠鳳.綠色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0(6):177-183.
[8]陽作林.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全過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2):92-9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綠色創新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2023ZJY1816)、柳州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職業教育重點課題“柳州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研究”(2023ZJB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