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158-03
2023年國家消防救援局成立,標志著我國綜合性消防救援工作正式向“全災種、大應急”方向轉型,消防救援專業化隊伍向現代化建設邁進。安全類職業院校作為消防救援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教育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的現代化水平。然而,當前消防救援人才培養仍存在與實戰需求脫節、教學手段滯后等問題[。本文以廣西某航空器飛行墜毀事故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救援過程中暴露出的各類問題,并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探索消防救援隊伍力量體系訓練的教學策略。
一、案例呈現與問題分析
2022年在廣西境內發生的某航空器飛行墜毀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救援共調集消防救援人員1000余名,持續11天,是近年來處置難度大、持續時間長的航空器事故救援行動之一。救援過程暴露出應急通信、戰勤保障、協同指揮等方面的系統性短板。
一是應急通信裝備建設滯后。LTE專網設備不足,各級救援隊伍沒有配備MESH自組網設備,未能形成覆蓋全事故區域的通信保障網絡;部分通信器材型號老舊,配備的單兵、布控球性能不高,有的無衛星定位功能,無法確保圖像傳輸的穩定性、可靠性;欠缺山岳救援通信設備。二是戰勤保障體系不完善。這次救援是數十年來應急救援處置保障對象最多、時間最長、任務最重的一次行動,其中后勤保障涉及生活、裝備、技術、衛勤和社會聯勤等方面。目前尚未配備有被服洗滌烘干、衛生間等功能的專業車輛,盥洗車和凈水車有限。在惡劣的環境下,參戰隊員的戰斗服沒能及時得到換洗、消毒,隊員的生活問題不能得到較好解決。如果發生強烈地震、區域性洪澇等社會保障資源難以聯動的災情,那么消防救援隊伍的戰勤保障將面臨更大的考驗。三是協同指揮效能不高。目前裝備物資的儲備存在零星式、分散式的問題,聯動不夠通暢,較難做到“隨調隨動”。此次飛行事故處置,需協調聯勤保障資源運輸投送泡沫藥劑。因地方疫情管控、物流企業出動需審批、車輛裝卸不足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障物資的投送效率。除欽州、柳州區域性儲備庫外,其余地市的倉儲設施自動化程度均較低,裝備物資調集仍主要依靠人力裝卸搬運,機動性、靈活性不高。
二、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消防救援力量不足
相較于城市建設速度和產業發展規劃,當前消防救援隊、站數量偏少。廣西諸多地區消防站的布局和轄區面積與規范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60% 以上的縣區只有1個消防站,不能滿足“全災種、大應急”的需要,難以應對多起同一時段發生的災害事故。“十三五”末期,全國建成消防站7969個、市政消火栓201.8萬個,發展注冊消防工程師10.4萬余人、消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人員140萬人、專職消防隊員33萬人、微型消防站53.5萬個[2]。消防救援站建設成為“十四五”消防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指標中每10萬人擁有消防站大于(含)0.74個。消防隊伍改制后,隊伍核心職能發生重大轉變,由“消防\"轉向“消防救援”,從以往“防滅火”的消防職責轉向“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職能,社會救助類警情日益增多,存在救援人員疲于應付的情況。
(二)消防救援效能偏低
統籌調度效能有待提升。比如這次事故,救援力量眾多,包括各地調派的專業消防救援隊伍,以及公安、醫療、民航和武警、民兵等應急處置力量。在多部門協調配合中,因缺乏高效快捷的信息溝通能力,普遍存在“工作重復干、交代沒人干”的現象。一方面,救援人員主要依賴移動電話和手持對講機溝通,沒有及時建立現場指揮部,無法有效通過各方信息反饋實時研判決策;另一方面,一線靠前指揮作用發揮不明顯,缺乏高效統一的指揮系統,導致各方救援力量各自為戰,默契配合程度較低。
警情研判能力與輔助決策技術滯后。警情研判只依靠經驗,沒有依托信息化技術輔助決策。事發地市級消防指揮中心接警員對此次事故警情研判不充分,沒有在第一時間通報當日全勤指揮部人員,僅調派某縣某站到場核實警情。這說明日常對警情精準研判能力有限,對出警力量評估不足,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大災大難認識不足,不會通過網絡、民航部門等渠道獲取相應信息,缺乏系統性思維與工作能力。
作戰編成訓練與實戰救援存在脫節。當前消防救援隊伍的作戰編程訓練多聚焦于基礎技能和體能訓練,對現代火災和特殊環境下的復雜救援技能訓練不足。訓練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模擬實戰訓練條件有限,難以讓消防員充分體驗真實救援場景。比如,全國各地的消防訓練塔多為4至6層建筑,而目前滅火救援遇到的卻多是高層建筑火災,在多層建筑中很難訓練出應對高層建筑火災的滅火戰術。
三、加強消防救援隊伍能力訓練的教學策略
(一)加強實戰能力訓練
消防救援專業學生將來要擔負救援工作,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要按照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標準,緊緊圍繞應急應戰這個中心加強訓練,不斷提升綜合救援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主動仗。一是聚焦主責主業開展訓練。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分組施訓、分類組訓,全面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在訓練中,堅持從難從嚴、實操實戰原則,突出全員參訓,分崗施訓,使學生學好基本理論、儲備基本體能、練就基本技能,真正將戰斗力標準立起來。二是提升專業水平。學校按照指揮員、戰斗員、駕駛員、通信員、安全員等分崗位進行常態化、基地化輪訓,提升學生的初戰研判、決策能力,以及科學的力量部署、正確的作戰行動等能力。與此同時,拓寬培訓渠道,與具有水域、山岳、通信等應急救援能力的專業機構合作,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原則,建立聯合實訓基地,形成“合力育人”機制。完善模擬訓練設施,以作戰任務為牽引,將災害現場復制到訓練場,在實戰條件下錘煉制勝能力。三是強化實戰演練。協調消防救援機構,采取每學期到消防救援站駐訓不少于7天的方式,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采取“現場設定災情一一分析擬制作戰行動方案—優化作戰編成—重點加強攻堅任務”的戰術訓練和心理訓練,從嚴從難強化作戰行動指揮、內攻近戰、安全防護、裝備應用、作戰評估等訓練,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技戰術水平。以比武和各類演習演練為抓手,強化廣大學生當尖兵、爭一流、創紀錄、樹形象、拼搏趕超意識,在學生中營造大練兵氛圍,在近似實戰環境下磨煉意志和能力。
(二)增強保障能力培養
消防救援保障能力訓練是消防救援專業教學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消防救援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強戰勤保障知識學習。在教學中,通過“隊伍—部門—社會一企業\"“四位一體\"的聯儲聯保聯供模型,幫助學生分析隊伍、部門、社會、企業在消防救援中的作用,講授如何進行分工、協同互補,以確保消防救援工作得以有序進行。同時,通過學習和演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建立國家、省、市三級上下銜接、優勢互補的裝備物資儲備體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消防救援中合理利用這三級保障力量。二是強化戰勤保障規范運轉能力訓練。教學要緊密聯系戰勤保障體系建設要求,根據隊站力量編配與優化原則,嚴格訓練學生戰勤保障規范運轉能力;組織學生學習、研究《消防救援隊伍戰勤保障規程》,并學習編制有關分級規程;培養“規范戰勤保障人員、車輛和裝備編成,實現戰勤保障‘按等級響應、按標準出動、按層級指揮”的意識和能力,深入了解戰勤保障運轉規范。三是培養戰勤保障基礎配套的意識。傳授“‘六車聯保'編組和應急物資儲備”知識,使學生充分認識戰保人員編配的重要性和應急物資儲備的重要性;定期舉行戰勤保障比武競賽和跨區域拉動演練,使學生意識到“優化前送手段、拉長保障鏈條”的重要性,并樹立強烈的消防救援保障意識。
(三)注重智能化調派能力培養
消防救援調派能力是衡量消防救援隊伍應對緊急事件效率和能力的關鍵指標,因此學生從一開始就要加強消防救援調派意識,不斷訓練消防救援調派能力。一是提升精準調派能力訓練。教師模擬消防部門,根據災害的嚴重程度、性質、范圍等因素,使學生能夠依托災害評估機制和調度決策系統,準確判斷災情,科學評估所需的消防力量類型和數量,并模擬精準調派。二是提高調派效率訓練。教師根據“建立健全的應急響應機制,優化調派流程、提高調度員素質、加強與其他應急力量聯動,提高調派效率”的要求,讓學生學會通過智能化系統,實時了解路況、天氣條件等因素,并據此為消防車輛規劃最優行駛路線,確保消防力量能夠迅速到達現場,提高調度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三是強化跨區域聯動訓練。教師根據消防救援工作中“跨區域聯動機制,與其他部門溝通協調,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原則,模擬“跨區域聯動—調集消防力量—資源到救援現場”的調派流程,訓練學生的跨區域聯動能力。
(四)提升指揮能力訓練
指揮能力在消防救援中極其重要,涉及警情分析、初戰指揮、技戰術運用以及安全管控等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消防救援指揮能力訓練。一是了解作戰指揮模式。深入了解“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認識調度指揮、處置流程、現場秩序等要素,了解作戰指揮流程化機制,學習搭建智能化調派模型,并能針對常見災害事故逐一編制指揮流程圖和任務清單,將復雜的文本轉化為簡易的指令,懂得“按照災情等級分批次、分方向科學調派,確保初戰‘救早滅小’、大戰‘指揮有序’”的要求學習消防救援指揮。二是樹立打牢執勤訓練的基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初戰打贏和攻堅能力提升”的訓練,即根據目前的力量編配優化調整試點工作要求,模擬開展消防救援站初戰能力建設評估活動,加強真煙真火救援訓練;深化“師傅帶徒弟”戰訓人才培養工作機制,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訓、專項培訓,開展攻堅班組、安全小組等資質認證培訓,推動學生的專業化發展。三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讓學生了解消防特勤隊伍、攻堅班組等攻堅力量體系,按照專業隊伍訓練要求,通過“人員編配、力量調派、作戰指揮等編成化執勤訓練”模式,培養初戰控制能力;通過“消防航空救援力量交叉融合、空地協同訓練”模式,培養空管保障、人員調派、場地使用等指揮技術。四是加強預案體系建設教學。教師根據“重大災害救援作戰方案納入當地政府應急總預案大框架,加強多部門、多力量之間的互聯互通、協調聯動,明確指揮機構、組織架構,強化聯調聯戰,統籌指揮、協調使用好各類社會應急力量,形成應急救援合力”的指揮思路,訓練學生的消防救援指揮能力。
(五)優化協同作戰能力訓練
消防救援協同是在應對復雜災害事故中多部門、多力量的高效合作與協調,包括跨部門聯動、信息共享以及多力量協同等內容,協同作戰能力是提升消防救援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一是打通信息壁壘。在模擬訓練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打通信息壁壘,迅速建立信息化專業團隊,組成臨時的應急消防救援信息系統,并能迅速連接模擬的省級大數據服務平臺,使信息系統跨層級、跨部門互聯互通;模擬智慧城市,建設消防物聯感知、監測、分析等系統,并將之鏈入公安、應急、氣象、自然資源、水利等模擬系統中,強化風險監測預警意識,做到災情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二是建立高效的指揮調度機制。在模擬訓練中,針對航空器飛行事故救援涉及與民航、公安、應急、交通等部門協調配合的問題,虛擬建立指揮調度室并快速建立與各部門聯系的信息共享系統,將多種形式救援力量迅速編入作戰隊伍;聯動各方參戰力量,通過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各職能崗位人員的優勢,確保“科學有序、高效施救”;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綜合統籌協調能力,使學生學會有序解決問題。
實戰能力、保障能力、智能化調派能力、指揮能力、協同作戰能力是消防救援專業學生必備的五大能力,學校要以培養這五大能力為核心,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進一步提高訓練實效,做到課程實境化,考核實戰化,定向培養消防救援人才,滿足消防救援基層隊伍建設需要。
參考文獻
[1蒙琳,陳陽,林秋菊.我們一直在:消防救援人員參與某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處置紀實[J].中國消防,2022(4):39-42.
[2]趙晨熙.“十三五”期間我國消防能力大幅提升[N].法治日報,2021-12-22(2).
(責編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