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137-04
“美育是一種人格教育”,是培養學生美的意識、美的情操、美的品質的重要手段,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有關部門為此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教體藝[2023]5號,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的美育資源?!耙悦烙檶W生,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建設美育環境是美育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說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好的環境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人的心靈,美化人的生活,讓生活充滿陽光和雨露。因此,學校要改善美育場地,配備美育設施,完善滿足美育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要的物質基礎條件,確保實現美育目標。
一、學校美育環境和“真環境”的內涵
(一)學校美育環境
“環境”一詞《辭海》是這么解釋的,“(1)環繞所轄的區域;(2)一般指圍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外部條件和要素的總體”。從地球物理學角度來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學術在線)。校園環境是指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校園內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從狹義上來說,一般指校園內部環境。它包括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兩個方面,其中,物質因素,比如教室、宿舍、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花草樹木、道路、校園文化建設設施等,是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的物質環境要素;精神因素,比如校風、學風、教風、文化活動等,是學校長期積累下來的精神食糧和文化追求,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文化特色與精神品質。學校美育環境是校園環境中的重要部分,是從人文、精神等方面創設的以體現人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精神品質、凈化人的心靈為目的的滿足學校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要求的環境,它以美的形式和內容滋養人、培育人、教化人。因此學校美育環境要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積極向上。
(二)“真環境”的內涵
“真環境”一詞源自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杜威認為“環境不僅表示圍繞在個體的周圍事物,只要是影響個體主動趨勢連續性的事物,能夠讓個體活動跟著事物而變異的,都是個體的真環境”。杜威同時認為,如果個體不關注影響他的各種周圍事物或勢力,那么個體和周圍事物也不構成“真環境”,個體參與共同活動程度決定這些存在于周圍事物和環境中教育意味的多少,這也說明如果教育環境脫離其對象一一人的主動參與,那么將毫無意義。杜威說:“一個人的活動跟著事物而變異,這些東西便是他的真環境?!备鶕磐挠^點,學校美育的“真環境”是指能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美育活動、主動學習美育知識,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欣賞美、創造美的環境,學生在其中能主動追求審美提升的環境。
二、基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美育“真環境\"創設的現實困境
教學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程度和學習倦怠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增強教學環境的正面影響,降低或消除教學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提升學生熱情,預防學習倦怠現象發生。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每一個角落,促推了教育教學向更廣闊的方向發展。學校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單純的傳播知識的空間轉變為“傳播知識空間+更多參與和探索機會”的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方式也從傳統意義上的聽課、作業、實驗等,向多樣性、個性化、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擴展,內容更豐富、方法更靈活多樣。特別是以學生參與、探索、實踐為特征的美育,更要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創設更多的培育空間,提供“真環境”。然而,目前校園美育“真環境”卻少之又少。學校在創設美育“真環境”的過程中,無論是物質環境層面還是精神環境層面都出現了現實困難。
(一)在物質環境層面上,沒有滿足美育的要求
一是教學空間沒有匹配美育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勢下,美育不僅要傳遞知識,而且要“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要突破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以實踐活動為主,讓學生在“真環境”中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但是目前一些學校缺乏學生參與、表現、探索的美育空間,其教學方式還是跟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一樣,以知識傳播方式為主;其教學空間也多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功能單一,無法提供更多的給學生參與美育活動的教學空間。也就是說,學校幾乎把教室當作美育的唯一空間,缺少美育參與空間、探索空間,即美育教學囿于教室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停留在知識傳播的層面上。筆者調查發現,雖然不少學校也建有多媒體教室、信息化教室等,但是終究還是跟其他傳統的教學空間一樣,都屬于知識傳播的空間,功能比較單一,開放性不足??傮w來說,現有美育空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導致學生對美的參與度和探索度都受到了限制。
二是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沒有充分體現美育的特點。校園物質環境是滋養學生思想、精神的“有型\"之物,它通過建筑、景觀等來營造,但是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學校更多的是考慮它的實用性,很少能將美育功能融入其中,因而缺乏文化特性和美育特性。在校園里,物質環境雖然讓人感到美,但很少能成為吸引學生去主動融入的“真環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美育活動、主動學習美育知識,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欣賞美、創造美的環境”。物質環境較少能讓學生駐足、互動、思考,較少能讓人從建筑、景觀中看出校園文化特色、感受到校園文化的力量。也就是說,校園環境缺乏文化識別性,難以體現學校特有的文化內涵。
(二)在精神環境層面上,“真環境”對學生“學習投入\"的作用性不足
校園精神環境,也叫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它的核心內容包括認知、情感、價值等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氛圍。從認知而言,它指學校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從情感而言,它指師生員工對學校懷有的感情、師生員工之間的感情,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責任,以及在其中生活而產生的歸屬感,等等;從價值而言,它體現一所學校的價值觀念,是師生員工的行為和精神體現,決定學校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校園的精神環境是校風、學風、教風、文化活動等所映射出來的精神氛圍,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通過校訓、校徽、校歌等載體表現出來,物化為具實形態。目前,很多學校的美育精神環境沒有形成一種強烈的精神體現。從“真環境”提出的“參與性”來看,無論是行為上的參與,還是情感上的投入,都遠遠不足。這種“學習投入”的作用性不足體現為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不夠高,對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對學校的歸屬感也不夠強烈,等等。現有的校園精神環境不能有效地以隱性的、漸進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學習投入,沒有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比如,引導學生學習投入的方向不明、缺乏學習支持的系統性,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不佳[2]。
三、校園美育\"真環境\"的創設路徑
杜威認為:“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平衡。保證使每個人都能避免他原生社會的限制,與更開闊的環境建立聯系?!睂W生因原生家庭、生長環境、讀書經歷存在差異,其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審美理解也各不相同。學校的美育“真環境”創設首先要避免學生原生社會的限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與更開闊的美育環境建立聯系,讓他們在平等的環境中學習美、感受美,使他們的審美素養得到提升、心理健康得到積極向上的促進。因此,學校要提供合理分配美育教育資源的條件,營造公平的美育環境,使得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享受美育的機會和權利,達到美育的教育平等。
(一)校園美育物質環境的創設路徑
一是搭建更多學生參與和探索的美育場所,提供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空間。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其動覺型學習者更多,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習者更少。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習者更容易適應傳統的講授、板書的教育方式,也比較易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而動覺型學習者,往往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不善于通過視覺與聽覺來獲取信息,但善于通過動手操作習得知識與技術,往往更能學以致用、勇于創新等。也就是說,適合高職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美育場所,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學以致用、理實結合展示他們的勇于創新的平臺和媒介。因此,為了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打造學生樂于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美育空間,最大化利用高職學生“動覺型學習者”的特點,學校可以依托民俗藝術、民族藝術和學校師資,創建藝術大師工作室和學生體驗空間,營造不同的地域特色主題,降低體驗門檻,增加探索渠道,拓寬學生的美育選擇,增長學生的美育見識。比如,建設美育體驗館、形體訓練館、try(創意)工間以及各種設計室和創作室等,讓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場館去嘗試創造美、體驗美和欣賞美。因此高職院校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體驗、自由嘗試和充分表現自我的美育體驗與創造空間,充分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自由、寬容的氛圍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二是打造更多的主題空間,建造多樣化的美育環境。主題空間是指表現某一個明顯的主題內容的區域或場所,它從整體的建筑風格、空間布局、裝飾、陳設,甚至服務項目等,都表現一個特定的主題風格。人一進入這個空間就能明顯地感覺到特定的主題氛圍,得到特定的體驗和富有個性化的服務,并在濃厚的主題文化氛圍中得到薰陶。在校園中,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特色、校園文化特色等建設一系列的主題空間,提供多樣化的美育環境。比如,工業機器人體驗空間、人工智能體驗空間、人體藝術體驗空間、攝影空間、音樂體驗空間、美術體驗空間,等等,營造一個個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體驗空間,讓學生從中找到歸屬感,激發創造美的熱情。
(二)校園美育精神環境的創設路徑
杜威認為,我們無法將觀念、態度、價值觀等強加于受教育者,要借助環境的刺激來浸潤和薰陶。因此高職院校要營造好的美育精神環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精神環境是人與物質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精神氛圍及表現。大到社會總體精神面貌,小到人際交往中體現出的倫理道德風尚、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都屬于精神環境的重要內容。因此,校園精神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設。
一是營造認知環境(或叫第一印象環境)。高職院校要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讓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都能從建筑物、校園布局、塑像、標牌等明顯地感受到學校的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對學生形成強烈的認知氣氛。比如,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內有中外名醫塑像、中藥園、有關救死扶傷的宣傳語,等等,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學風、教風,以及崇尚醫者仁心的風氣。
二是建立良好的情感環境。學校是傳播知識、追求真理、崇尚文明的地方,因此要塑造和睦的人文色彩濃厚的情感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師生主動地建設和諧的校園,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讓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陽光雨露,得到美的潤澤。比如,廣西外國語學院在學校的入口處,雕刻一個大大的“愛”字。那種愛的暖流撲面而來,讓人感到溫暖。廣西幼兒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設置開放式的個性化讀書角,放置舒適的布藝沙發,典雅而溫馨,學生可以在這個空間里享受讀書的樂趣。
三是通過藝術課程提升學生美育內驅力。美育是一種浸潤式的教育,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素養。在杜威的教育哲學中,“環境”并不是孤立于教育體驗之外,而是與之共生共存。因此杜威認為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不會自發起作用,需要通過有意識的教學來培養;當學生“學習投入”(或者說“專心\")之后,才能養成好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學習投入”的培養正是美育的重要任務。因而歸結起來,要想提升學生的美育驅動力,最直接的辦法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赫爾巴特認為,誰曾經熱衷于人類藝術活動的某一種對象,誰便會知道什么叫專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都要認真仔細地對待,才能正確地、透徹地把握它、領會它。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都要求人們專注、審思和感受,因此藝術學習有益于理解“專心”,使人審思,提升人的內驅力,因此許多院校都開設藝術課程。比如,廣西幼兒高等??茖W校除了開設基于幼兒教育的藝術課程,例如美術課、音樂課、形體課等,還開設藝術史、藝術鑒賞等選修課程。通過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美的情趣,從而使學生感知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四是通過榜樣教育激發學生向善喜美崇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學習并不僅僅發生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中,也能通過看、讀或聽說別人怎樣行為來學習。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榜樣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使之健康地成長。榜樣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榜樣的人格形象來激勵和引導人對榜樣的精神品質進行自我內化,從而生成道德人格和創新行為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榜樣的力量,通過樹榜樣來引導學生向善喜美崇德。第一,教師榜樣。教師真實可親,是學生身邊具體、真實的榜樣,教師的美育素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勵學生努力培養美育素質。教師與學生日常相處,其示范行為容易被學生記住。學生通過觀察、模仿、整合、內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過程獲得榜樣所代表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最終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美育人先育己”,樹立高尚的師德師風,秉承“以愛育愛”“以智啟智”的思想,身體力行實踐“育心養正”“學做合一”,通過自已的言行舉止感化學生,使之自然而然地“尊師重道”“崇德善能”“向善喜美”。第二,學術榜樣。校園學術活動有助于形成特定的學術風氣,有助于增強學校、學生的學習和研究風氣。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營造學術氛圍,開展豐富多樣的學術活動。比如,舉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講座、美術史專題講座、歷史革命題材作品賞析講座,等等。在講座中,本校專業教師或外請專家深入解讀,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題材。通過講座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時代背景、相關專業領域的新發現和新動態、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從而激勵自己發奮學習、提升自己。高職院校要營造基于探索和創新的學術氛圍,用學術榜樣來激發學生敢于創新的勇氣,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索,培養科學精神。第三,社團榜樣。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課余藝術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能讓學生在集體美育活動中找到歸屬感,因此高職院校要營造良好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課余藝術文化環境和社團活動氛圍,吸引師生積極參與。而要想使學校的社團活動能夠長期地有效地開展,就要建立社團活動的激勵機制,通過榜樣社團來帶動更多的社團積極開展活動,不斷地加強學生對專業、校園文化以及學校辦學理念的認同感,發展專業志趣、自覺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對學校的情感。當然,除此之外,還要樹立學生個人的榜樣,通過朋輩的力量感召人,使廣大學生發奮爭先,積極向上。
學校是學生體驗美育的陣地,要將美育滲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并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美育資源,浸潤學生,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打造學生主動參與的美育“真環境”,提高校園環境的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更好地陶冶師生的情操、浸潤師生的心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衛.美育三義[J].文藝研究,2016(11):9-21.
[2]莊月,劉雅峰.自我系統模型視域下高職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56-61.
注:本文系校級課題“基于美育視角下美術與設計學院育人環境優化的研究與實踐”(2022GCCRC14)、校級課程思政研究項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術設計通識課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2021YZKCSZB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