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092-05
國家數智財經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2024年5月發布的《2024數智財經行業發展分析報告》指出,在財經崗位類型需求方面,業財BP、信息化會計和財務分析等新興崗位正展現出強勁的需求;在財經行業企業對院校人才培養要求方面,近 90% 的用人單位認為學生產業實踐不足以及數據分析能力偏弱,近 70% 認為在數智化內容、經管素養、產教融合內容方面與產業要求存在偏差;在財經典型崗位素養要求方面,數據素養、溝通能力、抗壓能力、責任心在不同崗位層級均有要求,其中數據素養從基礎崗到高層崗位提及的比例均在 80% 以上,這表明當前產業端數據驅動業務已成為共同的選擇。由此可見,具備精準對接產業發展能力以及卓越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能的數智化財經專業人才,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
產教融合已成為高職院校適應產業變革、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路徑,而科教融匯則標志著高職院校在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與創新科技領域提供人才支持的新趨勢[1。結合“產教”與“科教”的雙重融合,有望解決產業發展、科技進步與教育教學之間脫節的問題,培養出更多具備復合技能的高技術人才。針對數智時代的教育新需求,高職院校的數智財經專業群應以新財稅、新金融等新興產業為引領,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新標準,重構專業內容、課程體系、人才評價等,以提升育人質量。確保學生掌握前沿財經應用技術,并具備強大的崗位遷移能力,培養出符合全面數字化轉型戰略要求、專業基礎扎實、技術應用熟練、富有創新精神、素質全面的數智化財經人才。
一、高職院校數智財經專業群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緊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回應國家關于產業升級、科技進步與教育革新的政策倡導,主動適應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的變革趨勢,對培養數智化財經人才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產教融合有待深化,教學內容滯后于行業需求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2024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報告》,在“政、行、企、校”之間存在責任、權力和利益界限不明確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指令性要求、制度性約束和行動規則。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仍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統性,主要局限于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而忽略了更深層次、更廣泛的融合領域。例如,共同參與課程體系的開發、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啟動聯合科研項目以及加強教師與企業專家的培訓交流等關鍵方面。同時,國家數智財經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發布的《2024數智財經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顯示,42.78% 的學生想要學習更多財會行業專業知識,29.45% 的學生想要學習更多數智技術。然而,由于課程內容更新與調整流程審批通常耗時較長、教師團隊的專業素養與資源獲取能力存在局限、課程資源開發和應用不足等問題,導致課程內容滯后于快速變化的行業市場和技術需求。
(二)技能訓練不夠扎實,實踐能力培養有待強化
《2024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報告》指出,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較多,卻往往忽略了技術的實際應用。針對具體技能點的高質量教學資源相對稀缺,且資源的顆粒度較大,這使得資源的選擇和應用變得不便捷。特別是在財經領域,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建設尤為重要。然而,由于行業的保密性要求,大多實訓案例和數據為人工編撰,缺乏真實的現代商業企業背景。因此,實訓環節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運營脫節,學生在校內接受的技能訓練和積累的實踐經驗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這影響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和職場初期的表現。此外,學科間的壁壘依然存在,跨院系、跨專業的實訓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尚未建立,缺乏專業群共享的實訓項目、實訓內容、實訓流程、實訓數據庫等教學資源[2]。
(三)科研成果轉換不足,服務社會效能有待提升
在2024年底舉辦的全國職業教育科(教)研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指出,職業教育科研面臨“分散”“薄弱”“虛浮”的問題。高職院校的科教融合效果總體不佳,科研平臺的建設不足限制了科研環境的發展,教師的綜合能力難以支撐起高水平的科研項目,且缺乏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理論性的研究成果3,科研活動未能充分融入教學過程,科研成果無法有效反哺教學。由于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高職院校財經專業群的社會服務方向多側重于技術教育和培訓,社會服務仍處于被動性、臨時性和碎片化的初級狀態,特別在混合制辦學、技術開發與服務等深層次服務方面水平較低4,整體服務質量與層次有待提升,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和轉化應用亟待突破。
二、高職院校數智財經專業群“產學訓科創服”六位一體育人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崛起離不開新質人才的支撐。高職院校的數智財經專業群承擔著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及創新型能力的新質財經人才的重任。(以下簡稱學院)數智財經專業群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為出發點,以新質數智財經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產學訓科創服”六位一體育人路徑的探索及實踐,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開辟了新的道路。
“產學訓科創服”六位一體育人專注于“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建設,對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度改革。“產”作為人才發展的基礎,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學”作為人才培育的起點,始終堅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訓”作為人才培育的重點,旨在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科”作為人才培育的平臺,通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促進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創”作為應用型人才培育的核心,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堅實基礎;“服”作為人才培育的終極目標,旨在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貢獻度。“產學訓”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而“科創服”則著重優化科研鏈條、激發創新活力、拓展服務領域。“產學訓”構成了教育的基礎和保障,而“科創服”提供了支撐和指導,兩者共同推動“五金\"建設品質的提升和升級。
(一)產:聚焦“金專”建設,滿足地區發展需求,促進產教融合
推動產教融合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緊迫需求,也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產教融合,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確保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高度一致、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深度融合,促使教育供給側與社會發展需求側緊密契合,實現教育資源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匹配。
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緊跟產業前沿實踐,提升專業群的發展內涵,以滿足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發展需求。數智財經專業群的建設需密切關注行業和市場動態,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緊密對接,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來布局和優化專業結構,打造“金專業”。以學院為例,數智財經專業群服務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廣西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提供應用型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為目標,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轉變財經人才的培養方向,從專注于“專才”培養擴展到培養具備廣泛技能的“通才”。通過信息技術打破專業壁壘,促進專業群領域從封閉狀態向開放交叉轉變,改造了一批“舊財經”專業,形成了以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財務管理、資產評估與管理、金融服務與管理、金融科技為主體的學科專業體系,為數字經濟時代數智財經融合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注重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財經教學發展共同體,促進企業與專業改革全要素融合。首先,拓寬校企合作的廣度,豐富合作形式。高職院校應通過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積極與高質量企業建立雙邊、多邊合作關系。比如,學院每年都會舉辦數智財經專業群校企合作研討會,邀請國內及廣西本地知名企業對數智財經領域的人才培育展開深入討論,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對人才技能需求的變化。其次,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雙導師制等職業教育模式改革。針對專業群建設的規劃和任務,高職院校應在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學習的安排、評價體系的建立以及實習就業的引導等多個維度上,持續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水平。比如,學院與廣西某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大數據與會計“真賬實操班”、與廣西某財務有限公司開展財務管理現代學徒培育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實際業務、提升實踐能力的機會。最后,完善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比如,學院對財經教育教學合作成果顯著的項目給予表彰獎勵,對深度參與產學合作的企業給予場地、設備支持,形成正向激勵。同時,增加教師赴企業實踐的場景配套,引入“雙師型”津貼與考核激勵機制,推動財經專業教育從單一獨立辦學模式向多方協同育人的方向發展。
(二)學:加強“金課”建設,以學生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
面對數智化財經人才培育的新需求、跨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的新導向,以及擴大開放共享、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數智財經專業群教師應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適應數智財經的發展理念,深化教學改革。
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強化“金課\"建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終階段[5]。學院將“金課”建設作為核心驅動力,專注于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理念、技術、案例以及實踐導向,致力于打造線上、線下以及混合式教學的數智財經專業群金課,以及虛擬仿真實驗和社會實踐金課。首先,將經濟學、管理學、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課程內容融入教學,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和能力;其次,在課程體系中增加新技術相關課程的比重,如加強Python數據分析、RPA流程自動化、區塊鏈金融等課程的設置,以提升學生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最后,加強對數字化管理會計、證券投資學、財務商圈等系列精品課程的建設,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另一方面,全面推進全要素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程的全面性。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智能教學平臺、虛擬現實工具、AI助教等信息化手段,發揮其在導學、輔學和促學方面的功能,構建更加開放、互動、個性化且充滿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推廣模塊化教學、模擬體驗式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產生更多優質課程資源。例如,學院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傳統課程“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創新性地整合,形成業財融合課程,以系統化工作過程為載體,以提升業財深度一體化認知為目標,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包括數字時代新會計導入模塊、籌資業務模塊、采購業務模塊、生產業務模塊、銷售業務模塊、投資業務模塊、分配業務模塊,不僅提高了課程的綜合性和實用性,還提升了財會教學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三)訓:打造實訓“金地”,優化資源供給,提升技能水平
實訓對提升學生的技能至關重要,它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以及推動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深度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技術創新步伐加快,數智財經領域對具備出色實踐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長[6]。
一方面,高職院校亟須構建數智跨專業虛擬仿真綜合實訓中心,進一步加大企業在校園實訓基地建設中的參與力度,靈活調整教學內容,革新訓練方法,提高訓練成效。首先,應探索引入企業資本,通過吸引企業成為關鍵合作伙伴和投資者,確保所建立的綜合實訓中心不僅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還能直接對接并滿足企業的專業培訓需求。企業的深度參與能進一步推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例如,學院與某會計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大數據AI會計工廠”,學院提供場地資源和師資,企業則提供項目資源和技術授權,通過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數據流,構建了“共建共享共營”的財經智慧工廠實訓生態系統。其次,探索校企資源共建模式,將企業在實際業務中運用的數智化運營場景、精細化管理方法等融入實訓基地建設,將大數據生產、數據挖掘、數據分析、企業團隊管理等實際業務融入學生的學習和訓練內容。比如,學院通過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實現了財經業務場景的三維呈現;與多家企業合作,共同搭建了實訓平臺,設計了多個針對“數智財經”領域的虛擬仿真教學項目,例如融資客戶畫像、智能運營決策分析、虛擬股市交易等。這些項目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宏觀、中觀、微觀的數智化商業生態和創新商業模式,從而扎實掌握財經業務知識與技能。此舉極大地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進程。
另一方面,應堅持“以賽促訓”和“訓證結合”的原則,以提高數智化應用水平,并擴大數智化人才的供給。競賽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途徑和驅動力。財經專業領域內豐富多樣的技能比賽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學院將技能訓練與技能競賽系統地銜接起來,將競賽項目融入訓練方案、競賽內容融入訓練過程、競賽成果評價融入實訓評價,通過技能競賽的導向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自2023年以來,學院數智財經專業群在財經商貿類國家級技能競賽中榮獲3項獎項,在省部級技能競賽中榮獲9項獎項。證書是衡量教學效果與學習成果的重要標尺。高職數智財經專業群的證書體系包括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各類培訓證書,學院注重數智化環境新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將證書考核內容融入學習和訓練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數智化環境下具備出色的數據處理、分析決策及管理能力。近年來,學院智能財稅、財務共享服務、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人身保險理賠等“ 1+X; 證書考證的通過率均超過 95%
(四)科:培育職教“金師”,促進科教融匯,推動科研轉化
科教融匯的核心在于跨越界限,促進科學與教育、研究與教學資源的跨領域整合與協同合作,這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內在需求和關鍵途徑。這一新興趨勢對培養具備數智化能力的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一方面,需要加強教師科研的“素養、應用、創新”體系化建設,以培養職業教育領域的“金師”。通過系統化的培訓和深入的研修,幫助財經類專業教師緊跟數智技術的深度發展和迭代趨勢,持續提高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為此,學院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師訓練營、教師勝任力提升工作坊、骨干教師加油站、名師名家高端論壇等在內的多個平臺,旨在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并將數智技術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從而增強科技在財經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學院已經培育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能為核心的數智財經專業群科教創新團隊,并構建了財經專業課教師之間的科研與教學交流體系。每學期,學院都會舉辦5次專業群教師能力提升專題大講堂,分享科研成果與教學實踐經驗,以增強教師基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課程適應性理念與能力。通過以上努力,學院教師實現了從單一教學能力向多元技術應用能力的轉型,目前“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已達到 95% 門
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平臺推廣科研成果,高職院校可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促進成果的市場化,實現價值最大化。學院致力于打造具有經貿特色的科研高地,推動職業應用和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利用數智財經專業群內的博士工作室以及與廣西社科院專家林忠偉合作的“咨政工作聯絡處”,學院構建了“引才、育才、用才”的關鍵平臺。這些舉措促進了政策研究、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為政府提供數據治理咨詢服務、為數智化轉型企業提供咨詢培訓服務以及提供個性化應用系統開發服務的目標。同時,科研成果的反哺也豐富了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將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和實踐項目中,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五)創:建好“金教材”,激活創新創業動能,滲透創新思維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而且與學校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應努力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這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數智化財經在創新人才環境中的支撐作用不容忽視,它全方位、高質量地提供人才創新創業服務。財經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支撐人才創新創業的關鍵要素資源,對其進行深度應用與跨界融合能夠極大地拓展創新思維的邊界,為創業者提供更為精準的市場洞察、風險評估及財務管理能力。對此,學院構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法律咨詢等多方面的支持;將創新方法和創新意識融入財經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學院會定期舉辦數智財經創業研修、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創新挑戰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臺。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通過建立定期的實踐復盤和成果展示機制,能夠提煉出寶貴的經驗和智慧,并將其轉化為知識。教師對各種創新實踐經驗進行深入復盤和總結,進而提煉出教學案例或科研成果。高職院校應專注于新理論、新實踐、新技術的內容與形態創新,引入行業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數智化轉型實踐案例,以提高教材的引導力,打造出高質量的“金教材”。近年來,學院的數智財經專業群致力于教材內容的創新和創新創業思維的培養,自主編寫了《創新創業》《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管理會計》等一系列創新教材。這些教材還配備了二維碼、微課、虛擬仿真情景、在線課程等多種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材的表現形式。
(六)服:優化“五金\"鏈條,釋放服務效能,拓展服務深度
參與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核心職責之一,而社會服務的需求又為“五金”建設提供了持續的優化動力。通過積極地投身于社會服務,深入到地方產業發展的前沿,深刻理解地方產業的發展特點、市場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此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才能提高區域需求與人才輸出的契合度,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
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關聯社會,需與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等建立緊密聯系,構建社會服務平臺,以推動資源共享和合作共贏。高職院校應樹立正確的社會服務觀念,搭建社會服務平臺,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學院持續推行“教學外置\"策略,引導財經類專業學生參與市場調研、企業訪問、線上服務項目等。例如,安排學生前往廣西某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中國銀行南寧分公司等進行崗位實踐,通過職教活動周線上直播講解數字理財知識,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平臺普及財經知識等。學院組建管理咨詢、財會金融培訓等多種類型的社會服務團隊,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項目,如為廣西華盛集團、廣西監獄系統人員提供會計繼續教育培訓,通過專家咨政工作聯絡處開展涉農教育,強化“三農\"社會服務等,形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數智化理念傳播的合力。通過社會服務的實施,能更精確地調整專業、課程、教材內容,提升教師的技能水平,完善實踐基地建設,這些都為“五金”基建提供了持續的優化動力。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始終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雙融背景下,高職數智財經專業群更應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為起點,以科學研究推動協同創新,以培養新質數智財經能力為核心,打破專業間的隔閡,連接數智財經的工作場景,有效利用產業資源構建共享實踐教學平臺,推動專業群建設的升級和數字化轉型,形成“產學訓科創服”六位一體育人模式,實現數智化財經人才的精準培育。
參考文獻
[1]李琤,洪誠.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背景下汽車制造專業群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汽車制造工藝技術”課程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4(1):39-45.
[2]陳暉,曾卉.技術與產業革命背景下高職新商科數智化實訓基地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6):62-64.
[3]許建領,卿中全,袁禮.我國高職院校科教融匯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2):60-67.
[4]李德義,鄒淑燕,張燕青.科教融匯視域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4):21-26.
[5]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6鄧玲婉.高職數智化金融專業“產教科訓創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探究[J].廣西教育,2023(36):126-130.
注: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 + 科教'雙融背景下高職數智財經專業群產學訓科創服’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24B087)2023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科教融匯背景下基于‘業財稅法'融合的高職數智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MJG202302)的研究成果。
(責編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