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097-05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技術的推動下,許多行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職業教育隨產業而生、因產業而興,和其他教育類型相比,職業教育最具“近產業性”,與產業的關系最緊密[]。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還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2]?;诖耍谛沦|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為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產業變革需求,承擔起培養高素質綜合性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依靠技術革命來推動產業變革以提高生產力,必然需要一大批產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作為隨產業而生、因產業而興,最具“近產業性”的職業教育理應擔負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輸送人才的重任。但目前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新興行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是辦學模式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政府財政撥款、政府或公共行政部門負責監管的公辦學校。管理嚴格,運營模式單一,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往往與市場需求脫節,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固化,培養的多是單一領域的專門化人才。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大量新職業、新崗位對人才的技能需求愈發呈現出多樣化和專業化的趨勢。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新經濟、新業態發展對高素質綜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劇了“就業難”和“用工荒”的矛盾。
二是教育理念與新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各學科融合日益加深,這些變化和特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核心產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3。而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仍舊以傳授專項的知識和技能為主,以具有普適性與“模板化”樣態的教育理念為主,但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知識更新迭代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的時代,只固守專項的知識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需要既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又掌握新技術、新型生產工具,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能不斷改革創新,把信息化技術和專業技能很好融合起來發揮更大能效的跨界融合型人才。
三是教學方法與新技術變革不匹配。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即不斷創新,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綜合人才。而職業教育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改革能力相對不足。
四是產教融合效果與產業實際需求不相符。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形式單一,且“合而不深”。其根源在于企業和學校的經營性質不同、立場不同,又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的推動,因此容易造成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卻沒有積極性的困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高校人才培養缺少產業界常態化參與。目前高校人才培養中,產業界的常態化參與、反饋和動態更新機制不健全。這使得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的前沿內容難以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產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發展迅速,但學校教學內容更新相對滯后,導致畢業生在進入職場后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其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高校教師普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職教育創新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新質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而新質勞動者需要掌握新興科技,學會借助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新質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提升產出質量。作為與產業聯系最緊密的高職院校,必須通過全面深入的改革與創新,提高教育質量,才能培養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不斷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只有科技創新,還包括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與組織創新等。相應的,職業教育應從辦學模式、發展理念、課程體系、教學質量、校企合作、師資建設等進行全面的、深層次的改革創新。
(一)調整辦學模式:對接產業需求,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隨著產業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要對接產業需求,順應時代發展進行融合創新。基于此,高職院校應樹立開放辦學理念,堅持守正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國家戰略部署、區域發展需要等,緊跟跨界融合、靈活多變的趨勢,調整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向特色辦學、多元辦學轉變,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基于產業需求推進產教融合,滿足產業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需求??山梃b國外的學習工廠模式,引進企業建設校中廠、廠中校,推動職業教育與行業產業融合、職業院校與園區結合,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推動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即職業學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或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4]
(二)轉變教育理念:從“學歷為主\"轉向“職業證書為主”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新產業、新職業基于各專業的融合創新,需要一大批既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又掌握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技術的跨界綜合人才。隨著社會、產業發展需求的變化,教育趨勢也在不斷變化,在未來,大學可以是多樣性的,特色鮮明的“職業型”學??赡軙苌鐣g迎?!奥殬I資格證”的重要性將會大大提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替代“學歷證書”。
當前,很多具有敏銳嗅覺的企業已經開始基于技能進行招聘,而不是通過一紙文憑。比如,IBM、戴爾、美國銀行、谷歌、達美航空等全球知名企業的部分崗位,近年來已紛紛宣布取消學歷要求。以谷歌為例,2020年8月,谷歌宣布為10萬名學生提供為期6個月的在線證書獎學金,其中包括數據科學證書。如果學生申請谷歌相關職位,谷歌將把這些證書視同為學歷證書??梢姡呗氃盒5慕逃砟钚枧c時俱進,緊貼產業發展需要,從以知識傳承和技能培養為導向的傳統教育理念向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理念轉變[5,課程教學從“老師教為主”向“學生做為主”轉變,學生學習從被動接受向自主探索轉變,促使職業教育理念從注重傳統技能傳授,轉變為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實踐技能的提升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培養。
(三)優化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精準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崗位需求變化
一是優化專業結構。高職院校應緊密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和行業分析,精準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崗位需求變化。在此基礎上,對專業設置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及時淘汰過時專業,增設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興專業,如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同時加快建設一些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緊缺人才專業,如護理、康養、電商貿易等,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使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良性互動、同頻共振。
二是創新課程體系。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發展所引起的變革,正在逐漸打破原有某個崗位依靠單一知識體系而形成的崗位標準和崗位要求,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與產業的融合度逐漸增高,工業企業、生產企業、服務行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設計崗位、生產崗位、管理崗位之間的界限不斷縮小,產業群、產業鏈在不斷進行分工、重構及融合的過程中對職業能力的需求趨向同質化,需要更多的具備跨界知識和技術技能的人才。因此,職業教育需要對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知識體系、技術要素、產業發展趨勢進行重新研判和研究[6],摒棄傳統的課程結構、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固有模式,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新質生產力相關知識和技能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實現知識體系復合性重組。如增加跨學科、綜合性課程的比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將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工具、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緊密圍繞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實際項目展開,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應用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引入企業的實際應用項目,如智能客服系統開發、圖像識別算法應用等,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和開發流程。如此才能與新產業、新職業中的實際應用無縫對接,才能使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四)提升教學質量: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引入課堂教學
新質勞動者需要掌握新興科技,學會借助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新質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提升產出質量。相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也應進行模式創新與質量提升。
教學內容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密切關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將其及時融入教學內容中。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教學內容更新機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企業培訓、技術研討會等活動,鼓勵教師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引入課堂教學。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寫和課程教學,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保持同步,并引入企業案例以及生產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方面,高職院校教師可采用項目化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借助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把數字意識、數據素養、計算思維、協作創新等融入技能訓練,探索智能化教育路徑。
教學評價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以信息化、數據化手段為載體,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全過程評價、多主體評價和多維度評價,形成與教學模式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例如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積極打造特色數據平臺,自主開發教育大數據平臺,采集全樣本數據生成學生“數字畫像”,為學生提供《綠色評價報告單》,幫助學生設計學習方案。教師依據數據調整教學安排,如利用課堂AI教學行為分析系統,結合數字攝像頭記錄的實訓操作等數據,對學生個體和班級整體的上課專注度、行為情緒等進行分析,從而反思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設計。
(五)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形成優勢互補
產教融合的形式包括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專業、產業學院、市域產教聯合共同體等。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質是促進教育系統和產業系統內異質性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擴大就業創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7]。深化產教融合是培養出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舉措。要想打破以往的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流于形式的困局,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達成的。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的主導和支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規定,對企業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予以政策支持,從根本上促進最有效的產教融合。地方政府可從金融扶持、稅收優惠、土地保障、信用激勵等方面入手,例如,提高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稅收優惠幅度,給予企業在設備捐贈、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更多的財政補貼,解決企業后顧之憂,為校企合作注入動力。例如2023年,山東省出臺組合式激勵政策,將“碎片化”的產教融合激勵政策有機整合,融成一張“明白紙”。其中,“財政 + 金融 + 土地 + 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可謂“點晴之筆”。金融政策先行,即政策鼓勵銀行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財稅政策緊跟,產教融合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 30% 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土地政策保障,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信用政策兜底,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對評價結果好的企業,在例行檢查、專項抽查中減少檢查頻次,在上市融資、政府資金支持、產業扶持政策、評優表彰、政務事項辦理等方面予以優先或便利[8]。這樣多方位多角度的優待政策,才能真正讓企業放下包袱,盡心盡力與學校深入合作。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相關管理部門應建立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激勵機制,對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實習實訓等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表彰和獎勵,如頒發“產教融合示范企業\"榮譽稱號,并在政府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同時,完善學校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將教師在企業實踐鍛煉、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的表現納入教師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績效工資分配等考核指標體系中,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9]。
三是培育市域產教聯合新生態。市域產教聯合體本質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一種創新模式。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是國家推動職業教育管理下沉、資源聚合、輻射地方、支撐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且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由政府主導,企業、學校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組建,具體由政府統籌協調、行政推動,通過政府出臺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這種新生態的產教融合,將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捆綁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政府的支持作用,能夠整合學校和企業資源,開展人才培養、聯合攻關、集中突破,破解過去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產教聯合虛擬化、空心化、表面化的難題,與新質生產力集聚優質創新要素高效運行的屬性相契合,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高質量支持。
已建成的比較成功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如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和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聯合牽頭組建的太倉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圍繞太倉汽車核心零部件智造領域,聯合了舍弗勒等48家頭部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4家科研機構、太倉市教育局等8家政府部門、4所本科院校、9所職業院校、2家行業協會等共同組成.它的運行模式:以“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貫通中職、高職、本科和研究生四層面培養體系,以“學徒培訓中心”和“ahk學院”為核心,推進國際化技能培訓和國際職業資格證書,以省級中德精密機械部件設計制造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為平臺,搭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以太倉歐商協會為核心,搭建人才供需平臺,并以“實體化”“項目化”“市場化”為核心,吸引社會投入、完善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形成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全國樣板。
(六)強化教師教學能力:注重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
教育革新需應對AI帶來的職業變革,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教師角色將迎來日益智能化的“AI教師”的挑戰,廣大教師若不與時俱進,則將面臨淘汰危機。各高職院校應重點加強高職教師教學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安排高職教師參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相關培訓,鼓勵教師利用在線課程、虛擬仿真等工具,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企業實踐、項目合作等方式推動“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增強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其更好地指導學生實習和實踐;引進具有實際行業經驗的專業人才,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兼職聘用等靈活方式,優化并豐富師資結構;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團隊資源與智慧,推動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產教融合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將科研與行業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科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尤其是應用型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和社會服務;通過國際研修、交換訪問等方式,拓寬教師的國際視野,提高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學和研究能力。
(七)創新教育管理: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智能化管理
教學管理方面,各高職院校可通過把各職能部門分管的系統平臺整合成一個大數據平臺進行智能化管理。如在教務管理系統上,為教師推送班級個性化學科報告及學科素養宏觀分析數據并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在德育管理上,依據相關數據給學生分配心理導師、安排同學互助;在生活服務上,依據相關數據精準研判家庭經濟困難補助對象和身心健康需重點關注的學生名單;在學校決策上,根據專業就業率和學生評價情況為專業調整提供依據。
總之,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必須以改革與創新為核心,創新辦學模式、革新教育理念、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師資建設、升級職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這些策略和路徑共同構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全面框架,加強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進而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柳超,和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時代內涵與推進路徑[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1(04):32-39.
[2]江濤.發展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4):141-149.
[3]郭軼鋒,高珂.新質生產力條件下技術技能人才能力培養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0):34-40.
[4段凱敏,張國鋒,徐茂林.職業教育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6(4):65-68.
[5]宋田田,沈琳.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阻礙與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12):14-20.
[6]黃鵬,王日華.產教融合引領應用型高?!皩>匦隆备哔|量發展研究:基于協同演化理論視角[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4):1-7,51.
[7陳煒偉,嚴賦憬.讓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N].新華每日電訊,2023-
06-14(3).
[8]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9]王瑜.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協同扶貧的內在邏輯、現實偏差及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3):70-77.
注: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時代公安院校通識教育升級路徑:雙輪驅動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2024JGB426)、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大學生就業研究專項課題“基于協同視角的駐邕高校統戰部門推動畢業生留邕就業路徑研究”(2022ZJY1649)、廣西警察學院2023年應用型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行政秘書學\"(桂警院發[2023]223號)的研究成果。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