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057-0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有機融入教學當中,才能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育人實效。
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創新方式方法,要堅持系統觀念,要從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同時,要加強校內、校校、校館、校企等合作共建,有效整合資源,從不同維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而優化教學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有效性,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師資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開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的作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基于此,高校要加強教師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學習,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并通過專題培訓、講座、訪學、經典閱讀、實踐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和文化素養。
(一)多舉措全方位提升教師專業和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將其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要進行深度融合。教師既要深刻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要深入學習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把握好兩者的關系一—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我們不能只講“根”,不講“魂”,也不能只講“魂”,不講“根”2]。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只有系統地學習,深入地研究,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
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加強思政課教師專業和文化素養培訓,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一是定期邀請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校開展系列專題講座;二是組織教師到博物館、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學習傳統技藝,感受“非遺”的魅力;三是組織教師進行線上學習,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增強學習效果;四是組織教師開展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實踐研修;五是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閱讀經典、分享經典;六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集體備課、公開課、教學競賽等教研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等。例如,為加強思政課教師專業和文化素養,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馬克思主義學院著手建立了圖書資料室,購買大量的理論書籍,方便教師學習。每年暑假組織全體思政課教師開展實踐研修。如:2023年組織教師前往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2024年組織教師赴山東曲阜參加暑期實踐研修,先后前往孔子博物館、孔廟、中國教師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引導相關教師深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守正創新挖掘教學資源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等蘊含的社會追求,就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要義中的理想信念相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蘊藏的治理理念,也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深含的擔當和創新精神,同樣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
教師要認真鉆研二者互相契合的內容,靜下心來細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原文原句,沉下心來研讀《周易》《論語》《孟子》等優秀國學經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契合的內容分類整理,建設教學資源庫。如將經典的哲學名句、詩詞名句按照“立德”“信念”“創新”等篇目分類,形成經典名句教學案例庫,之后融入教學,讓思政課有厚度、深度、溫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還需要結合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特點開發配套的教學資源。例如,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講授《恪守職業道德》這一小節時,可引用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將來要成為一名關心關愛他人的教師;可引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思想引導學生要品行端正,恪守師德師風,將來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和態度影響他人。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可引用《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和《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告誡學生要堅守新聞理想,秉承客觀、公平、真實的原則報道新聞,記錄時代發展脈搏,傳播中國聲音。對體育專業的學生,可結合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如中國武術中的“尚武崇德”優良傳統,引導學生懂得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積極發揚中國武術尊師愛友、講禮守信、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對法學專業的學生,結合中華法系,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明德慎罰、寬仁慎刑、禮法結合、德法共治、調處息爭、天下無訟的價值理念。
二、課程建設:優化課程設計和創新教學方法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整合資源,創新方法,不能只浮在表面,要融合得有深度,提高課堂的“到課率”和“抬頭率”。
(一)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讓思政課“活”起來
高校要創新教學方法,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實效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課前開展學情調查,了解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情況,同時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以便針對性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小組探究、經典誦讀、課堂辯論、“非遺\"技術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講解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時,教師課前布置小組探究任務—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列舉體現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事件,并在課上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分享。
(二)運用數字技術讓思政課“火\"起來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教師可用數字技術輔助教學,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一是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上傳,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二是結合教材內容,運用AI(人工智能)技術錄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微課,豐富教學內容。三是運用DeepSeek、騰訊元寶、kimi等AI工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優化課程PPT(演示文稿)提高教師備課效率。四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大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關注點,有針對性調整教學方法、教學進度。
(三)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思政課“厚\"起來
高校可通過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學時和學分,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古代科技、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等內容,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為他們日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列為全校公共必修課程,要求學生至少掌握2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特長,開設詩詞鑒賞、曲藝、書法、繪畫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全校任意選修課,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進行選修,由此,進一步推進學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教學實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要在課堂主渠道下功夫,還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實踐能力。
(一)共建實踐教學基地
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展館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社會大課堂”的天然育人優勢,是賦能“思政小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高校應積極和各類展館開展校館合作,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教育教學內容、拓展了教育場所,又讓理論和實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應用專業知識的現實場域[3]。
(二)打造精品實踐項目
高校可開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到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場館開展實踐教學。例如,就經常利用地利之便,組織學生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等場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在場館內,學生巧妙借助場館內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主動錄制了主題為《培根鑄魂推動文化繁榮建設壯美廣西》《賡續民族文化血脈,奮力建設壯美廣西》的微課,這兩節微課還被評為廣西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三等獎。同時,還組織學生到防城港市上思縣開展主題為“非遺蘊文化色彩綻芳華”社會實踐活動,參觀渠坤村瑤鄉民族文化展廳、與瑤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交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晚會,以實際行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三)設計多元化實踐作業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設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作業。比如,展示“非遺\"技藝的實踐作業,以書法、繪畫、雕塑、手工藝品、歌舞、器樂、曲藝、戲劇等形式展示某一項“非遺\"技藝,比如剪紙、制作繡球、舞獅、舞龍等。或是開展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活動,讓學生選取喜愛的詩詞進行朗誦或者創作。
(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說明了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具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這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不謀而合。在新時代,高校要通過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用青年的力量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在實踐中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追求高尚的人生,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例如,鼓勵學生在各類體育賽事中彰顯青年擔當。在2024年全國青年體操錦標賽暨全國青年體操U系列錦標賽中,94名學子承擔競賽服務、比賽場館指引、信息臺服務、檢票等多個崗位的工作。在第十六屆南寧馬拉松活動中,有295名學子參加志愿服務。在第一屆學青會中,有76名志愿者累計服務時長達47880小時,獲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學校也獲得了第一屆學青會志愿服務工作優秀組織獎。
四、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供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
(一)宣傳賦能,鑄文化之魂
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作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例如,學校微信公眾號常態化發布關于二十四節氣的介紹、海報。每逢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通過電子顯示屏、橫幅、板報、校園網絡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濃厚的節日氛圍,豐富全校師生的精神家園。
(二)社團聚力,守文化之根
高校要以社團為平臺,搭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如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成立了武術協會、蘭亭書畫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體育保健協會、康復協會等社團,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具體包括“傳承中華禮儀弘揚民族文化\"校園禮儀大賽、“書香八桂—挺膺擔當向未來”讀書分享會、送春聯等活動,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還組建了武術隊、鍵球隊、珍珠球隊、板鞋隊等10余支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運動隊,拓展了學校民族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其中,學校武術協會榮獲2022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學生社團”。2023年,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多人板鞋競速表演在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青年的青春活力。
(三)文體搭臺,綻文化之光
高校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具體包括舉辦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社團文化藝術節、迎新文藝晚會等文化藝術活動,這既可以讓師生在參與活動中增強文化自信,又可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見人、見物、見生活。比如,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在每年舉辦的“廣西三月三”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中,都進行舞龍舞獅表演,以傳承千年龍獅文化;開展全校詩詞、對聯現場創作比賽,通過比賽,加深師生對詩詞、對聯的學習,提升了師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從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在新時代,廣大師生要更加自覺把握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與此同時,各個高校需要共同努力,積極探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的新路徑,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N].人民日報,2025-01-20(6).
[2]陶文昭.完整把握“第二個結合”的幾個問題.[N].北京日報,2024-12-30(9).
[3]石葦.高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8):59-61.
[4]本報評論部.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N].人民日報,2023-06-28(5).
注:本文系2023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兩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研究”(2023SZ157);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背景下‘那”文化價值及傳播研究”(2023KY0956)的研究成果。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