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1-0125-04
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FreeTradeArea,簡稱CAFTA)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和東盟各國在經貿、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密切。為了進一步推動廣西職業教育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2023年4月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發布《推動產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3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建設指導意見》《中國一東盟技術創新學院建設指導意見》等四個文件。這些文件都旨在推動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開放合作、中國一東盟學歷教育及中外學位聯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科創中心和技術交流中心建設,以促進“中文+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合作辦學,吸引東盟國家高水平技術人才加入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的建設中,實現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在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方面,中國同東盟國家以其生態優勢及產業發展特點顯示出了極大的合作潛力及廣闊市場前景。因此,探索面向東盟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推動區域職業教育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生態優勢與體育產業發展的特點
中國與東盟國家地處亞洲東南部,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為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各國政府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支持力度,利用生態環境多樣性推動體育旅游和體育健身事業良好發展。東盟國家生態資源豐富,體育文化得天獨厚。比如,泰國熱帶氣候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水上運動、高爾夫及其他運動的首選地;印度尼西亞擁有眾多島嶼,給潛水、沖浪和其他海洋運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越南、菲律賓等國有獨特的山地景觀,為徒步、攀巖等戶外運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外,東盟國家積極承辦各種國際體育賽事,如東盟運動會和東南亞足球錦標賽等,在提高本地區體育競技水平的同時,推動了體育產業交流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生態優勢及體育產業發展互補性顯著,為體育產業合作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和東盟國家攜手并肩,從生態資源保護、體育項目開發和賽事舉辦上加強合作,能夠促進體育產業持續發展和互利共贏。
二、中國一東盟人才合作培養的基礎
中國高等院校在職教方面有明顯優勢。一方面,中國高校教育體系健全,教學資源豐富,可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另一方面,中國高校高度重視與產業界密切協作,通過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高效對接。這一辦學模式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培養,又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支持作用。
“東盟方式\"(theASEANWay)是東盟特有的組織和決策方式及東盟得以維持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特點,照顧了東南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多樣性2,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開展東盟人才培養合作奠定了基礎。在人才合作培養方面,中國高校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一是中國各高校主動與東盟國家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以互派教師和聯合培養的形式共同提高雙方教學和科研水平;二是中國各高校重視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設立實習實訓基地、聯合研發中心等,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及就業渠道。另外,中國高校通過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和文化節,加強了中國學生與東盟國家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培養出了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質人才。這些實踐經驗證明了中國高等院校開展職業教育與人才合作培養的明顯優勢與潛力。中國高等體育職業學校的數量還在增加,目前已有19所,這意味著體育市場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國家層面的文化部長會議、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中國一東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交流機制,以及中國一東盟體操交流合作基地、中國與東盟體育交流合作中心、中國一東盟體育人才培訓基地、中國一東盟武術交流合作基地、中國一東盟體育信息中心等機構的設立,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合作培養體育產業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注入強大動力,提供了雄厚的合作基礎。
三、面向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方式(一)學歷銜接
學歷銜接是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開展國際合作的主要基石。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跨國學習與工作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選擇。因此,建立完善靈活的學歷銜接機制對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人才自由流動及深度合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
就學歷銜接而言,要求雙方教育機構達成互信與共識,確定自身教育體系、學歷層次與質量標準。通過合作,共同擬定學歷銜接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專業設置、學制安排和課程對接等關鍵環節。比如,某體育院校參照國際上流行的 3+1 ”和 2+2: 模式,與東盟國家共同實施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先讓學生在國內讀完一部分課程,然后再赴對方國家深造,最后取得雙方承認的學歷證書。在合作中,為保證學歷銜接暢通,雙方加強信息交流、資源共享。通過構建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聯合評價機制,使雙方能夠及時掌握彼此教育動態與市場需求,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與此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線上教學與交流,通過在線教育平臺、虛擬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學習資源與服務。學歷銜接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國際競爭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能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教育深度合作、共同發展。通過學歷銜接機制的建設,雙方聯合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強、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課程銜接
在面向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中,課程銜接處于核心地位。課程是教育教學中最核心的因素,課程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與效果,因此,加強面向東盟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課程銜接,對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與實效性至關重要[4]。
就課程銜接而言,要求雙方教育機構對彼此的教育體系與課程設置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發現其共性與不同之處,尋找共通之道。通過分析比較,雙方共同明確課程銜接切入點與重點方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選擇“課程互認”和“課程共享”的方式,或者協同開發的方式,將課程內容進行無縫銜接和相互補充。例如,面向東盟國家學生設置“中文 + 體育\"課程,面向中國學生設置“英文/東盟語種 + 體育”課程。雙方通過整合、優化各自優勢課程、聯合開發跨境教育課程,形成區域特色課程體系。又如,某校與泰國某體育訓練機構聯合開發水上體育運動訓練課程,設置游泳、水球、跳水、龍舟等課程,培養當地水上體育運動人才。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雙方溝通與協作,基于不同的教學理念、不同地區的學生特點及其學習習慣、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同的教學資源等,在互鑒與交融中把雙方甚至多方的課程統合銜接起來,形成優勢互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課程體系,推動雙方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及綜合能力,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教育資源的共享及優化配置,共同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職業教育品牌,為區域體育運動的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三)學分互認
學分互認是國際教育交流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也是面向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合作中重要的一種形式。學分互認機制使學生可以通過雙方教育機構間的相互承認與相互轉化來學習與累積學分。這種學分互認方式既能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開闊眼界,又能減輕經濟負擔與學習壓力,提高效率。
就學分互認而言,雙方教育機構共同制定清晰的學分相互認可標準與流程。其中包括決定哪門課可參加學分互認、學分如何計算,以及學分互認的申請與批準的具體事項。為保證學分互認公平、有效,雙方聯合制定詳盡的操作指南及評估標準,用制度與標準來考核參加學分互認者。比如,語言學課程,對照英語四六級模式,以聽說為主,適當降低標準制定雙方可以接受的等級,學生無論是在本方參加學習還是在對方參加學習,只要達到基本等級就可獲得相應的學分。例如,乒兵球訓練考核標準,參照國際標準制定本教學標準。如乒兵球專項技術訓練中的“下旋轉上旋1/2臺走動攻(拉)”訓練項目,每個球連續攻(拉)五板以上的視為成功一次,得1.5分,共有10個球的機會,獲得9分的為及格,獲得4.5分的為達標。測試方法:考生在側身位發正手下旋球后,將對方回搓到左1/2臺的下旋球,側身用正手將球拉起,然后以中等力量在左1/2臺區域內不定點地連續走動攻(拉);不得輕打(拉),否則算失分。雙方共同制定考核評分標準后,只要學生通過考核就獲得相應的學分。
雙方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學分互認機制得到順利進行。雙方搭建學分互認信息平臺,或者借助已有國際教育合作平臺等,及時公布學分、學分互認有關情況及政策等,并提供學分互認咨詢服務。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平臺查詢學分,得到更全面、更專業的輔導與幫助。學分互認機制,既有利于推動學生跨國學習交流,又有利于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教育資源的共享及優化配置,使雙方能共同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具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四)專業實訓
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高效實用的專業實訓體系,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探索符合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實訓模式。
一是專業實訓要與東盟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需求密切銜接。在東盟各經濟體迅速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在擬定專業實訓計劃過程中,雙方需要對東盟各國主導產業、新興行業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充分研究,以保證實訓內容和實際工作崗位密切相關。以泰國體育產業合作為例,以泰拳和高爾夫為特色體育項目,開發有關專業技能實訓課程,比如運動損傷防治、體育賽事組織和管理等,以適應泰國體育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專業實訓要重視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職業教育中,企業是主要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校企合作設立實訓基地,聯合制訂實訓方案,研發實訓教材,組織實訓教學。以菲律賓體育產業合作為例,在籃球、武術等項目的專業實訓模式的訂立上,經該國中央局許可,通過外交渠道簽署政府間的協議,委托當地特定的職業技術機構,在地方一級與國際非政府或私人組織和培訓機構中支持其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項目實施領域進行合作。
(五)就業導向
以就業為導向,是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中的一個主要目標。但從整體上看,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和產教融合管理體制仍存在一定管理局限性。例如,馬來西亞和緬甸的職業教育管理系統處于多個部委或質量認證機構的多重管理下,導致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存在某種不良競爭現象;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企業雇主等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尚未建成區域和國家層面的產教融合對話平臺。為此,職業教育合作雙方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就業需求,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達到就業導向這一目的,雙方可采取如下舉措。第一,加強市場調研與預測,掌握東盟國家和地區就業市場需求與動向,為人才培養提供科學依據。第二,依據市場需求對專業設置、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以保證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高度一致;加強與企業界合作,構建校企合作機制,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使人才培養與就業無縫銜接。另外,雙方可聯合提供就業指導與服務,通過組織就業招聘會,提供就業信息咨詢服務,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就業市場,掌握求職技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同時,雙方可建立就業跟蹤反饋機制,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并加以分析,從而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支撐。
因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屬性和技術聚焦功能,使其在勞動力素質提升與緩解市場發展不平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面向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模式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與實踐意義。通過強化中國和東盟國家生態優勢、體育產業發展特色等互補性合作及高等院校辦學優勢及人才合作培養等實踐經驗的交流,能夠共同促進區域教育一體化與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遠.內蒙古高職院校實現國際合作的有效途徑和模式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33-36.
[2]陳寒溪.“東盟方式”與東盟地區一體化[J].當代亞太,2002(12):47-51.
[3]王一雅,謝海軍.高校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新探索:以北京理工高校珠海學院為例[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1):81-83.
[4]張宏戍.基于印尼魯班工坊建設探索中職汽修專業國際交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16):53-55.
(責編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