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社區;社會養老;家庭養老;Probit模型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88-5368(2025)07-0118-07
Empirical Analysis of Old -age Model Selection in Rural Commun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Based and Social - Based Support
HE Zhiwu’,JI Qiaojuan"(1.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Xi'an,Shaanxi71O065,China; 2.Xi'an Urban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Xi'an,Shaanxi 71oo82,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old -age care model preferences using the Probit model,based onsurvey data from 316 rural households in Qindu District,Xianyang City,Shaanxi Province.The findingsshow that thechoice between family-based and social-based care is influenced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individual income,living expenses,thequalityof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andsatisfaction with rural community elderly services.In addition,the number of years spent working away from home and satisfaction with medical services under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significantlyafect the choice of social old-age support.The decision to rely on family-based care is further influenced byage,health status, traditional beliefs in filial piety,and the income of migrant children.Based on these findings,the study proposes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based and social-based elderlycare,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care programs.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Family old -age support; Social old -age support; Probit model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農村社區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家庭養老一直是主要的養老方式,子女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然而,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農村家庭結構逐漸小型化,勞動力大量外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社會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在農村社區逐漸興起。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了對農村養老事業的投入,建立了養老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推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養老選擇。社會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專業的服務和保障。然而,社會養老模式在農村社區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農村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和資源相對匱乏,社會養老模式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農村老年人對社會養老的接受程度不高,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有限等。
在此背景下,探討農村社區適合何種養老模式以及農戶選擇養老模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成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關鍵。具體而言,需要明確不同養老模式(如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農戶的選擇。此外,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不僅涉及養老模式的選擇,還包括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醫療保障、社會參與度、經濟保障等多個方面。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農戶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旨在為農村養老模式的合理選擇提供微觀治理機制,進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我國養老模式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學者們對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廣泛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兩個方面。然而,對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及其演變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
1.1 家庭養老模式的研究現狀
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強調子女對老年人的蟾養和照顧。王強指出,家庭養老不僅滿足老年人的經濟需求,還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然而,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和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吳芳2認為,子女外出務工導致家庭照料功能不足,老年人的經濟和生活保障面臨挑戰。此外,周林3指出,家庭養老的經濟壓力增大,難以承擔日益增長的養老費用。盡管如此,家庭養老在農村地區仍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孫慧[4強調,家庭養老符合中國傳統價值觀,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種傳統模式在現代社會中也面臨諸多瓶頸。楊雪5指出,家庭養老的可持續性受到子女經濟狀況和養老觀念的影響。
1.2社會養老模式的研究現狀
社會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在農村地區逐漸興起。王瓊認為,社會養老主要包括農村養老保險、敬老院、福利院等形式。社會養老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穩定的經濟保障和專業化的服務。李麗指出,社會養老能夠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張敏8進一步強調,社會養老的專業化服務在醫療和生活照料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然而,社會養老模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劉陽指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不足,保障水平有限。趙剛[1認為,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管理有待加強。此外,林霞[1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對社會養老的滿意度因個體差異和區域差異而有所不同。
1.3 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比較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對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比較研究逐漸增多。鄭華[12]指出,社會養老機構在專業化服務方面具有優勢,但家庭養老更注重個性化關懷。楊雪5認為,社會養老能夠提供相對固定的養老金,而家庭養老則依賴子女的經濟狀況。此外,鄧欣和喬強[13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人口流動加快及社會經濟變遷,農村家庭養老面臨諸多挑戰。
1.4研究現狀總結與不足
盡管已有研究對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廣泛探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城鎮職工社會養老模式和社區養老模式的分析,對農村養老模式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其次,對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及其演變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此外,現有研究對農村社區養老模式的選擇影響因素的綜合考慮不夠全面,未充分考慮個體特征、子女外出務工特征、農村社區養老保障評價等因素。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農村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模式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實證分析探討農戶在不同養老模式之間的選擇偏好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農村養老模式的合理選擇提供微觀治理機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方法、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2.1 研究方法
Probit模型是一種專門針對二分類因變量(即因變量取值有0和1)進行回歸分析時的一種非線性分類統計方法,它通過回歸建模探討不同因子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養老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典型的二分類問題:農戶要么選擇社會養老( Υ=1 ,要么選擇家庭養老( Υ=0 )。Probit模型能夠更好地處理因變量的非線性關系。在農村社區,養老模式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包括經濟條件、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等。Probit模型能夠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并通過概率的形式反映農戶在不同養老模式之間的選擇傾向。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分析農村地區復雜的養老決策過程。
根據Probit回歸建模的要求,設X1,X2…是與 ΔY 相關的一組向量,這些變量的線性組合得到下式:
Y=a+B1X1+B2X2+…+BiXi+ε
Y代表是否參與某種類型的養老。本文選取農戶“社會養老”、“家庭養老”作為因變量,考察不同因素對農民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在隨機抽取的農戶樣本中,農民對于某種養老模式的選擇或是參加,或是沒有參加,因此因變量是一個二分變量。本文將參加某種模式的養老因變量設值為“1”,而將沒有參加某種模式的養老因變量值設為“0”。
因此,Y等于1時表示參與;當Y等于0時表示不參與,Xi是影響因素, ε 是隨機干擾項,設 P 是參與行為發生的概率,其公式如下:

其中, f(μZ) 代表
的密度函數。
本文運用Stata10.0統計軟件,利用迭代最大似然估計法對樣本進行估計,重點探究Y在變量Xi影響下對該地區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
2.2 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的樣本為省咸陽市秦都區的農戶,其養老模式和相關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關中地區農村的普遍情況。一是,秦都區作為咸陽市的一個典型農業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且家庭結構多樣化,既有傳統的多代同堂家庭,也有因子女外出務工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二是,秦都區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合等政策的實施情況較為典型。為了確保樣本的隨機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從秦都區的8個村莊中隨機抽取農戶進行調查。所選的8個村莊在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和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能夠涵蓋秦都區農村的多種類型。調研共投放400份問卷,回收360份,其中采用有效問卷316份,問卷有效率為 87.8% 。樣本量在不同村莊之間存在不均衡,但這主要是由于村莊規模差異、調查實施限制以及分層抽樣的影響。樣本的分布情況見表1。
表1被選擇樣本的數量分布

樣本主要調查了秦都區的8個村,不同村的養老模式選擇有所不同,總體來看,被調查農戶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的比重僅占 31.96% ,可見,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社區主要的養老模式。
2.3變量選擇與賦值
本研究基于現有文獻的因素選擇和相關調查,將變量分為三大類12個變量,對變量設定進行說明,如表2所示:
表2農戶養老模式選擇的變量說明與預期假設

續表2農戶養老模式選擇的變量說明與預期假設

2.4 描述性說明
根據實地調研觀察到的狀況和數據分析,將從調查戶個體特征、子女外出務工特征和農村社區社會保障評價因素三個方面對數據進行處理,以表格形式來顯示相關信息并進行描述性分析及解釋(見表3、表4、表5)。
表3樣本個體特征

如表3所示,被調查農戶的性別比例差異不大,能全面的反映調查戶的特征。選擇社會養老中58.1% 的調查戶集中在 31~45 歲,趨于年輕態;46~60 歲農戶更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或中專或技校之間,比例達41.31% ,而文盲和大專的比例分別為 7.87% 和0.66% ;選擇家庭養老的被調查戶的受教育程度低于選擇社會養老的農戶。被調查農戶的身體健康狀況普遍良好,其中,健康農戶中有 59.53% 的人口愿意家庭養老,略高于選擇社會養老人數;身體狀況良好的農戶多半選擇社會養老。在重點探究的傳統觀念對農村社會化養老的影響中,有49.51% 認為應該繼續保持,僅有 8.85% 認為不能靠子女養老,在“與子女關系融洽程度”的調查中,71.80% 的被調查戶處于很融洽的狀況,只有5.57% 認為不好,由此可以看出,“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農村根深蒂固,在調查過程中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對傳統的觀念持肯定的態度,并沒有意識去接觸社會養老。
表4子女外出務工特征

統計數據表明,當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外打工3年以上的比重是 49.84% ,農村的大量勞動力轉移,家庭養老已不能完全保障當地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子女外出務工3年以下的更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而在3年以上愿意選擇社會養老模式。月薪越高,農戶越愿意選擇家庭養老,當月薪在 800~ 1500元時, 45.16% 的人愿意參加社會養老。
當新農合滿意度較高時,農戶傾向于家庭養老,而對新農合不滿意的農戶愿意選擇社會養老。
對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越滿意,農戶越愿意選擇社會養老。
3 實證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并不能區分各因素的相互影響,故本文對秦都區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運用Stata10.0統計軟件,對實地調研數據作Probit回歸處理,回歸結果見表6。
表5現行農村社區養老保障評價因素

表6參加不同養老模式農戶影響因素的Probit回歸結果

續表6 參加不同養老模式農戶影響因素的Probit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 1% .5% 和 10% 的顯著性水平。
由表6可知,Pseudo R2 分別為0.397和0.3452,都小于1,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因此,該結果可以接受。
從總體情況來看,受教育程度( X3 )個人收入(X5 )生活費用 (X6) 、農戶與子女關系的融洽程度(X7 )和農戶對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的滿意度( Δ[X12] )是影響農戶選擇養老模式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變量的作用方向與預期相一致。但從不同的養老模式看,影響農戶不同選擇的影響因素各異。而其他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以下按照對不同解釋變量的分組對模型進行相關解釋說明:
3.1個體特征變量對農村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
綜合來看,受教育程度( ??X3 )個人收入 (X5) !生活費用( X6 )和農戶與子女關系的融洽程度( X7 )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共同影響因素,與預期方向一致。其中,受教育程度( X3 )的系數分別為
,對社會養老具有 10% 的顯著正向影響,對家庭養老模式的選擇的影響更為顯著,為 1% 。這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開放和進取精神,越愿意追求個人的自由和獨立,人們越傾向于選擇社會養老。個人收入和生活費用對兩種養老模式的影響處于 1% 的顯著水平,個人收入的系數分別為 0.000 069 2.-0.000 01 ,生活費用的系數分別為 -0.000 396.0.000 34 ,這表明個人收人和生活費用對養老模式的選擇影響幅度微弱,且個人收入高的愿意選擇社會養老,生活費用低的因難以承擔較高的社區養老成本而選擇家庭養老。農戶與子女關系的融洽程度 (X7 )的系數分別為 0.3467754,-0.26479 ,與預期不一致,可能是子女關系越融洽,一些農戶傳統的“不拖累兒女”的觀念導致其選擇社會養老。
年齡( σ?X2. )是影響家庭養老的重要因素,對社會養老模式的選擇影響不大。這表明大齡農戶推崇在家養老的傳統的養老方式。可能的原因是年齡大的農戶,習慣了自古以來流行的在家養老的模式,而對社會養老沒有明確的需求。
健康狀況( :X4} 和養兒防老觀念( ΔX8 對家庭養老的顯著性水平為 5% ,系數分別為0.296675、0.2592472,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農戶的養老決策與身體健康狀況有正向相關關系,身體越健康,農戶在家里越獨立,越愿意選擇家庭養老,而且,農戶養兒防老的觀念越濃厚,越傾向于家庭養老。這兩個因素對社會養老的影響不顯著。此外,無論選擇哪種養老模式,與農戶的性別都沒有太大關系。
3.2子女外出變量對農村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
子女外出務工年數( X9 )的系數分別為-0.250 089.0.009 555 1 ,子女外出務工年限對對農村社會養老模式有 5% 的顯著負向影響,與家庭養老關系不大且符號為正。這是因為子女外出務工年數越長,老年人沒有子女在身邊,傾向于選擇社會養老實現自己的養老需求。
子女外出務工收人( X10 )對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選擇在 10% 水平上顯著,對社會養老影響不大。這表明子女在外務工收入越高,則越愿意家里老人選擇家庭養老,這是因為老人能夠給予一定的農活幫助和孩子的照顧,這使子女在外務工更加放心。
3.3農村社區養老保障評價變量對農村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
新農合醫療滿意度( X11 )對社會養老產生了10% 的顯著正向影響,對家庭養老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醫療條件是保障農戶養老的重要因素,如果醫療條件好的話,農戶愿意通過社會的形式進行養老。
農村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滿意度( X12 )是影響農戶養老模式選擇的關鍵變量。其中,該因素對社會養老選擇在 1% 水平上正向顯著,對家庭養老選擇在 1% 上負向顯著,這說明農戶選擇哪種養老模式與農戶所在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質量息息相關,農村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質量越高,農戶越滿意,越愿意選擇社會養老。
4小結
基于調查戶個體特征、子女外出特征以及農村社區養老保障評價三部分內容的數據,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個人收人、生活費用、農戶與子女關系的融洽程度和農戶對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的滿意度共同影響農戶養老模式的選擇。此外,社會養老選擇還受到外出務工年限和新農合的醫療滿意度的影響;影響家庭養老模式選擇的因素還有年齡、健康狀況、養兒防老觀念和子女外出務工的收入。而性別與養老模式選擇關系不大。
為更好地促進農村老齡化問題的解決,實現高質量的農村養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制度建設:提高農戶的文化水平;強化農戶的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孝道宣傳,培育和諧的家庭關系;調節農戶收入的分配不均,采用多種方式促進農戶增收;大力實施新農合醫療,提高新農合醫療的服務水平;構建側重精神供養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重視社區養老提供的多元化,建設高水平的社區養老設施。此外,要將農村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結合起來,有效合理的解決農村地區養老矛盾。
參考文獻:
[1] 王強.家庭養老中的情感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12):3015-3018.
[2] 吳芳.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家庭養老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0(9):89-91.
[3] 周林.家庭經濟壓力與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21(18):47-49.
[4] 孫慧.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現代價值與發展路徑[J].理論月刊,2019(7):135-140.
[5] 楊雪.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比較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2(8):101-105.
[6] 王瓊.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農村經濟,2018(5):87-92.
[7] 李麗.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與創新[J].社會科學戰線,2019(3):255-259.
[8] 張敏.專業化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與供給研究[J].人口學刊,2020(2):78-85.
[9] 劉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困境與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21(6):112-118.
[10] 趙剛.社會養老機構的管理與服務質量提升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22(4):77-83.
[11] 林霞.農村老年人對不同養老模式的滿意度研究[J].人口與發展,2023(2):75-81.
[12]鄭華.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服務質量的差異分析[J].社會工作,2023(1):88-95.
[13] 鄧欣,喬強.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挑戰與對策綜述[J].老齡化研究,2025,12(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