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懷古”與“交游”:杜甫草堂的明清 文學書寫與記憶形塑

2025-10-02 00:00:00米昊陽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TU986.4;I207.22;K248;K249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4-342(2025)05-90-16

唐代獨孤及曾在《馬退山茅亭記》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①強調美不是自發產生,而是依賴人的感知和欣賞,通過人的不斷闡釋而彰顯。他以王羲之之于蘭亭為例,認為山川美景需要通過文人的書寫才能傳之久遠。成都草堂自宋代以來,因為杜甫的人格精神和詩圣地位,既不斷為地方所營建和修葺,又不斷為文人所書寫。①在杜甫精神的感召下,經過歷代文人的不斷接力,終于使草堂成為文化圣地。這個過程實際上體現了“人助江山”的主體性和“文助江山”的能動性。②所以地理名勝的制造,實際上源自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文人主動發現、選擇和營造的結果。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文史互證,闡述明清兩代的文人是如何通過行政實踐和文學書寫塑造成都杜甫草堂。

一、命工構堂:明代對杜甫草堂的園林化營建

(一)明朝前中期草堂紀念園林格局的奠定

成都杜甫草堂始建于晚唐,兩宋時為文人所重視,曾在數位成都知府主持下數次修繕,成為當時重要的城市景觀。然而經歷了元明之際的戰亂,草堂已殘破不堪,百廢待興。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即蜀獻王。朱椿就藩后便開始修建蜀王宮,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見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殘破,便決定利用修建蜀王宮殿的帑材重建杜甫草堂。草堂重建后,他不僅親自前來祭祀,還讓方孝孺為之作記。朱椿在《祭杜子美》一文里感慨草堂因杜甫其人而千古流傳:“先生距今之世數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猶傳。予嘗縱觀乎萬里橋之西,浣花溪之邊,尋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煙。是以不能無所感也,于是命工構堂,辟地一廛,扁舊名于其上,庶幾過者仰慕乎先賢。”③這實際上呼應了唐代獨孤及“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重要美學命題。朱椿不僅是蜀王,也是明初重要的文學家,有文集《獻園睿制集》傳世,這也是明代文人園林化營建草堂之始。方孝孺的《重建草堂記》則呈現了此次營建草堂的格局:“乃于洪武二十六年冬十二月,命臣工更作,不逾月而成。中為祠,以奉祀;龐其左右,而門其前;后為草堂,以存其舊。高杰華敞,皆昔所未有。”④據此可知,此次營建中修祠廟以奉祀杜甫,并在其左右連續建造房屋,形成庭院的布局,其前為門,其后為草堂,以存其舊貌。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紀念園林的初步形成。

明代中期,草堂年久失修,又呈破敗之貌。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時任四川巡撫鐘蕃、四川巡按御史姚祥倡議再次重修杜甫草堂。當時大儒楊廷和撰寫了《重修杜工部草堂記》記敘了這次重修的情況,尤其詳細記載了重建后的格局:

蓋翹然而起臨于官道者為門,門之后為祠三楹,遺像儼然,春秋之所有事焉者也。祠后為書院,楹如祠之數,屋其左右,各稱是。引水為流,橫絕其后,橋上以通往來,于其前門焉榜曰“浣花深處”?!弥笥乙喔鳛槲萑海浩鋿|則選釋氏之徒居之,以奉祠之香火;其西則禮神之器與延賓之具皆貯焉,繚以周垣,廉隅有截。又其東偏為池,引橋下之水注其中,菱蓮交加,魚鳥上下相樂也。名花時果,雜植垣內,盆池楚楚,離列其間。其外則樹以榿、柳,象通往來,子美之舊也。①

根據記文的記載,草堂重建后格局如下:重修的工部祠大門臨近官道,入門后有祠宇三間為工部祠,祠內供有杜甫遺像,祠后為一書院,書院亦有屋三間,院后引水橫流為一小渠,其上架橋與后部建筑相通,此外還鑿池引水、廣植花木。過橋至一門,門匾上署“浣花深處”,進門后正中所建之屋即為草堂,堂左右又各建屋三間,其院后空地盡屬草堂,并在草堂四周筑墻為界。此次重修規模很大,初步奠定了后代草堂依中軸線對稱的多重院落式的形制和格局。我們可以說,此次重建使得草堂的古典園林構園要素都具備了,真正的成為一處紀念園林

弘治年間的重修確立了成都草堂均衡整齊的園林格局,這種均衡整齊的總體布局主要為了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近代人朱啟鈐為明人計成《園冶》一書作序時提出這樣的觀點:“吾國建筑,喜用均齊之格局,以表莊重;自屋宇之配置,以至刻鏤繪畫,莫不皆然,此在廟堂,固屬宜稱置?!本R結構有助于體現端莊肅穆之氣,但草堂并非皇家殿宇、雄偉寺廟,它本質上只是一座詩人故居。后世游人前來瞻仰與緬懷,除祭拜杜甫外,少不得游賞園林,尋山水之趣以抒發感情,正所謂“若夫助心意之發舒,極觀覽之變化,人情所喜,往往出于整齊劃一之外?!雹谒猿啥级鸥Σ萏玫膱@林布局也遵從這樣的園林美學觀點,在主體建筑規整之余,亦在周圍靈活布置,或建亭臺,或置廊榭。園內雜植名花美木以點綴。當代園林研究方面的學者以“正變結合”來總結巴蜀名人紀念園林的這種空間布局:“‘正’就是以軸線來組織建筑群體,‘變’就是因地、因景制宜靈活地進行布置?!雹?/p>

(二)明朝后期對草堂園林的增勝

嘉靖十六年(1537)冬,成都知府邵經濟翻修時為了保存梅樹,在草堂增建存梅亭。根據當時文士杜朝紳所撰《存梅記》,草堂工部祠后原本就有一亭,亭東西兩面各有梅樹一株,為游人所喜愛,所謂“梅以亭故,古今游者又爭重焉?!鄙劢洕迺r為了保存梅樹,便在祠東增建新亭,取名存梅亭,并鑿池于兩亭之間:

嘉靖乙未冬,玉泉邵子以工部郎守成都,聲實相望,契晤后先。瞻其亭隘朽,欲新之,惻惋梅下曰:“工來新其亭,勿剪伐厥梅。”又曰:“新其亭基,隆宏構,詳規制,拓幽邃,勿剪伐實難,改卜則良。”于是卜之乎祠之東為亭,相向鑿池其中,蓋如洞如,舊亭得以不毀而存梅矣。①

邵經濟在建亭鑿池將竣工時,因值丁憂而去。草堂擴修工程是由其后任四川巡撫劉大漠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川巡撫劉大謨對存梅亭加以擴修,在兩亭之間的小池上筑橋一座,并對池岸增筑欄桿,在池上架設帶頂蓋的橋梁,同時疏通底下的百花潭水流,遍植蓮花。凡原亭臺未完工之處,均整修翻新。同時增建一些亭臺,將朝東的亭子命名“懷古亭”,寓追思前賢之意;朝西的亭子題匾“息機亭”,取隱逸清修之志;橋東門楣刻“百花橋”,呼應下方百花潭水景;橋西門楣鐫“萬里別橋”,取杜甫“門泊東吳萬里船”詩意;池內兩處門額分別題寫“錦江春漲”與“玉壘秋橫”,化用杜甫筆下成都勝景。整體建筑群以“草堂別館”命名主入口,既擷取杜詩意境,亦實寫眼前景致。②

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川巡撫張時徹又對草堂再加擴修,見其《重修杜工部草堂記》所載:“嘉靖丙午,乃余實來,則圮猶昔也。余乃使知府,長史李鈞游緇,啟于今王,為言祠事,王輒報諾,乃遂辟廊皖,起甍棟,引流為池,易甃以石,規模壯麗?!雹圻@次擴修雖然規模宏大,然而張時徹所記甚略,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萬歷二年(1574),陳文燭督學四川。“萬歷甲戌,予奉命董蜀學事,是年人蜀。”④他游覽草堂后,有感于后世重建、培修草堂無以茅為亭者:“余入蜀游焉,因嘆曰:‘有唐至今,赫赫盛哉!何無以茅為亭者!”③為紀念杜甫,“俾當年所營茅屋千載如新”,陳文燭即命成都經歷王忠負責在草堂工部祠內創建草亭。亭成以后,陳文燭題名“乾坤一草亭”,并撰《建杜工部浣花草亭記》詳細描述其所見景致:

余坐其中,見層軒所面,即百花潭水;而幽澄入戶,足消客愁者,又鸂鶒飛鳥,時相上下。風月之夕,則榿林翠竹作嗚嗚聲,如垂老之別,無家之嘆,忠臣義士,聞者淚不可禁。亭外老樹,飽歷霜雪,其凌霄之狀,若俯挺之之子而小之,流落景光,咸在亭中。①

草亭的創建是為追懷杜甫的精神,杜甫草堂的紀念性質由此越發突顯。萬歷三十年(1602),時任華陽縣縣令何宇度又對草堂稍加修葺,何宇度著有《益部談資》記載了這次他修葺草堂的情形:“稍為之修葺,鐫公遺像及唐本傳于石,榜署皆用公詩。”②他還據杜詩將百花潭洲上亭易名為“浮槎”亭,跨水橋亭易為“滄浪”亭,并稍增植花木

縱觀明代文人營建草堂過程,受到杜甫詩歌影響呈現出詩意化特質。從建筑命名體系來看,“存梅”“懷古”“萬里別橋”“乾坤一草亭”等皆取自杜甫詩作中的意象元素,既承載著對詩圣文學遺產的追慕,又蘊含遁跡林泉的精神追求。在空間營造方面,又將詩歌意境轉化為可游可居的實體景觀,實現文學圖像與園林空間的雙向建構。

二、制造圣地:清代對杜甫草堂的神圣化重塑

明清易代的社會動亂摧毀了成都的城市經濟和社會秩序,在動蕩中眾多文人士紳紛紛離開西蜀,前往他省避亂。官員們普遍認識到,聚攏生民、恢復秩序、重建地方是非常緊迫的任務,而在城市中重建那些具有文化象征的景觀,對于籠絡士紳、重建文化精英和官府之間的紐帶具有顯著的意義。因為時代的契機,杜甫草堂成為承擔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景觀。③一方面是杜甫“每飯不忘君”的忠君愛民思想受到清朝統治者提倡;另一方面杜甫寄情蒼生的典型士大夫形象正與清初時代心理相契合,使人產生隔代同悲的心理體驗。加之清初受崇實學風影響,杜詩深受清初學人喜愛。④

所以,當時入蜀為官的士大夫在一睹成都西郊草堂衰敗之景時,無不追思先賢、懷古傷今。先后入蜀為官的川湖總督蔡毓榮和四川布政使金儁都提到自己“游覽之余,悄然動容”③。“低徊久之”這固然是他們想要重修草堂的情感沖動。而政治上創造地方官府與文人士大夫構成的城市治理共同體、重建穩定社會結構則成為他們決定主持重修草堂的理性思考。所以成都草堂的重修從一開始便以延續杜甫詩圣精神,神圣化草堂景觀為宗旨,意在構建一個具備教化功能的文化空間。

草堂神圣化塑造,首先是通過臨摹重刻杜甫遺像來體現,這是明代文人營造杜甫草堂時未曾做過的,其意義是通過瞻仰先賢從而知曉風雅之道與儒家正統的根本所在。先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安徽桐城儒士王邦鏡與時任四川布政使金儁同游草堂時挖出明代何宇度所刻的杜甫遺像斷碑,據金儁《題少陵先生遺像》所述,碑上杜甫像“全軀具存,一塵不染”。當時金儁與王邦鏡都為此作贊以記之。金儁為保護這塊碑,還命工匠臨摹重刻。“余唯恐殘碑斷竭傳之不久也,臨摹既成,命諸劂?!雹僦亟ㄖ芯虺龅暮斡疃人潭鸥ο駭啾脖恢匦屡R摹,但原碑仍置于荒草間。然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川布政使李祖輝在四川學使周燦陪同下共游草堂,兩人見何宇度原刻杜甫遺像的斷碑仍然置于荒草間,李祖輝便“慨捐清俸,命經歷羅公董其事,為堂三楹,繪斯像于其中,成夙志焉”。這次局部修建屋楹,使何宇度的原刻杜甫遺像碑得以保存。李祖輝同時也指出摹繪杜甫遺像、稱頌前賢,并不只是出于對古人深切的緬懷之情,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他們的教誨為后世樹立典范:“亦欲使后世瞻其肖形,識其中蘊,知風雅宗盟,其大本固自有在。今李公轄蜀幾五年,政簡民安,復以暇日眷念遺蹤,表彰前哲,非徒懷古情深,其訓示來學,亦猶夫呂公之見也?!雹?/p>

其次,為草堂增添名賢文化。清雍正十二年(1734),康熙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行至成都時,他專程拜謁了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親題“少陵草堂”楷書匾額以表追慕,并囑匠人采石鐫刻成碑。此碑歷經三百年滄桑,仍完好陳列于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工部祠東側,作為草堂文脈的重要見證供世人瞻仰。嘉慶十六年(1811),以宋代著名詩人陸游配祀杜甫?!办羧?,造象樹粟主祀公。以宋秘書監渭南伯陸公配之。”③又據草堂博物館所藏黃云鵠撰《跋黃山谷先生小像》等文獻資料記載,光緒十年(1884),四川總督丁寶楨為草堂創設了制度化祭祀機制。他不僅首創春秋兩祭典禮,還設立專項基金以確保禮制傳承。在成都官民推動下,增塑北宋詩壇巨擘黃庭堅造像,與原有陸游像配享,形成“一堂三圣”格局。主龕端坐詩圣杜甫,左右分祀黃庭堅、陸游兩賢,這一格局完整傳承延續至今。關于配享人選,清代時還有不同意見,道光元年(1821)入川任四川鹽茶道周之琦有不同選擇。①其詞《祝英臺近》小序認為應當用韋莊代替陸游:“浣花祠以陸放翁配食少陵,往歲程春海侍講持衡游此,謂當以韋端己易放翁,因陸非流寓,而韋以浣花名集也。”②其認為韋莊詩集《浣花集》與“浣花”地名存在直接關聯,文化契合度更高。而陸游雖為文豪,但非蜀地流寓文人,似乎與杜甫在蜀時身份不同。這種觀點誠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選擇陸游是基于他和杜甫的異代同質,即兩人都具有“致君堯舜上”的共同理想和“悲憫蒼生”的高尚情懷,這也符合當時文人群體共同的價值取向。

再次,為草堂增加宗教色彩。乾隆五十八年(1793),時任四川總督福康安草堂修葺時培修梵安寺。此事載于陶澍《蜀輶日記》:“乾隆庚戌大將??蛋沧晕鞑貧w,駐此數月,于是雕墻峻宇,豁然改觀。”③陶澍于嘉慶十五年(1810)執掌四川鄉試,距??蛋仓匦薏萏貌贿h,所記情況當為可信。福康安還命畫工繪制了“少陵草堂圖”,刻于石置之壁間。草堂有寺院景觀增勝,時人李德淦《蜀道紀游》亦可為證:“是日余與同事陳君從沈君游草堂。草堂者,杜工部遺址也。一坊曰‘花徑蓬門’,祠內祀子美像,額曰‘詩卷長留’,旁一小亭曰‘乾坤一草亭’。其前為佛剎,頗壯麗。古木巨竹,婉轉夾徑,回廊曲檻,點綴生新,大吏葺之以為游觀之所。”④此景至晚清時猶然,當時日本人竹添進一郎來訪成都,曾記下他所見之草堂:“過橋數十步,入草堂寺,殿閣巍奐,像設莊嚴。自殿西逶邇而左,慈竹夾路,翠徹眉宇;愈進愈邃,清流屈曲。修廊相屬,而杜工部祠在焉。像崇三尺許,衣冠而坐。其左邊刻像石面祔祀者為陸,祠西引渠成池,有鱉數十,浮出水面,見人無畏避之狀?!雹?/p>

清代文人對于杜甫草堂修繕工作,亦懷有虔誠態度,從而確保草堂經久不衰。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杜甫后裔杜玉林入川主持郵政,為使草堂能常得修繕,杜玉林不計個人利益親自捐款,“貯銀千兩于成都郡里”,以為后期的修繕基金。另外據當時主持四川學政的吳省欽《重修少陵草堂后祠碑記》的記載,不僅像他和杜玉林這樣的官員“拜祠與象”,亦“有好古者更而新之”。①這充分說明在當時文人心目中,草堂乃神圣之地,人們出于對杜甫的景仰,對先賢風雅的追思,常自覺為草堂整飭修葺。至嘉慶十六年(1811),在時任四川總督常明、布政使方積的倡議下,成都大小官員又集資重修草堂,由成都知府曹六興主持,最終奠定今日所見草堂格局:“左為獨立樓,右為露梢風葉之軒。堂東有徑,達草堂寺西隅?!碧梦鞣植肌按核帷迸c“竹齋”。南大廳配左右回廊,引溪繞庭,設橋連通。堂北筑公祠,門前“藥欄花徑”,“前有小橋,橋西有閣曰水檻?!彼畽戦w調控水源,“分東西隅之水,由水檻繞花徑而東,匯為池。”竹影千竿,舟可通工部祠。祠內供奉杜甫像,配祀陸游。旁立詩碑亭鐫刻杜甫《卜居》《堂成》兩詩,北建亭覆果親王題碣。祠西置恰受航軒,“北為草亭”,亭北為“春風啜茗”臺,北望水田。全園三面臨水,曲流疊石,竹籬掩映,花果點翠于山水之間。②

此次重修以主建筑詩史堂為核心,東接寺院,西連春水舍,南設環水廳廊,北部祠堂供奉杜陸二賢。園內水系蜿蜒如帶,通過橋亭分割出竹林掩映的二畝碧池,西翼設恰受航軒與春風啜茗臺,三面活水環繞間點綴花果山石。全園建筑依勢而筑,水系與植被交相輝映,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移步換景的空間美學,創造出大隱于市的雅逸之境。至此草堂盛景終成,不僅引得國人贊嘆,亦使外國人側目,如竹添井井筆下“水光竹影城西路”的杜甫草堂,中野孤山筆下的草堂寺都令人贊嘆不已,草堂人日祭祀杜甫也盛況空前,游人如織,令人神往。③

進入民國后,因軍閥割據,戰亂頻仍,草堂迭經頹壞。陳興亞《蜀游紀略》一書說:“在西有庭堂三層,即草堂杜公祠是也,因尋少陵遺跡,毫無所得,亦以剿匪軍后方醫院設于此內,不便遍覽,未免大殺風景矣。”④但1929年和1934年,成都地方士紳仍兩度發起集資修繕工程,對杜甫草堂核心建筑詩史堂與工部祠進行系統性復建,使其文化遺產空間形態得以維系,仍能以較完整的面貌供游人參觀游覽。誠如當時學者所言:“今日草堂規模,仍沿嘉慶重修之舊,雖堂龐亭閣題額已無,然游者茍按求之,一一定其名也。堂東曰獨立樓,西日露梢風葉之軒,日春水舍,日竹齋,皆如舊。堂后復為橫渠,橋其上,有門,曰藥欄花徑,入之即祠,一曰三賢堂。堂三楹,皆煥然一新,唯栗主已毀耳。”③

時至今日,草堂依然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增修后的格局,杜甫草堂雖歷經歲月風霜洗禮與朝代更迭之變,卻在歷代文人的捐資修葺與精心護持下奇跡般得以保存。這座沉淀著詩圣風骨的建筑群,從最初的簡樸茅屋悄然蛻變為集園林雅趣與人文追思于一體的文化勝境,如今更以賡續千年文脈的姿態,將詩情畫意的游賞空間與崇德仰賢的憑吊圣地巧妙融合,終成就一處穿越時空而不朽的瑰寶。

三、懷古與交游:明清草堂的兩重空間

在晚唐至兩宋的文學發展過程中,杜甫其人其詩經由當時文壇的價值重估完成了審美范式的轉換。在文人塑造的“詩圣”語境下,成都草堂作為凝結詩人精神印跡的物質載體,逐漸從單純的地理坐標轉化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場域。特別是明清時代,文人雅士蒞臨草堂進行了多重文學實踐,或懷古撫今,或文墨雅集,這兩種異質同構的書寫方式,共同塑造了成都草堂的兩重空間。

(一)禮贊與喟嘆:草堂懷古的抒情空間

圍繞杜甫舊居浣花草堂對杜甫的歌詠和懷念從晚唐就已經開始,特別是北宋中葉以來,尊杜學杜成為詩壇共識,其中又以黃庭堅為代表。他曾經貶謫蜀中,對蜀地的詩文、士人都有很深的影響,不斷吸引文人雅士前來憑吊書寫。此風一直延續至明清,凡來草堂拜謁之文人,皆自覺吟詩作賦,懷古感今。

明代草堂懷古書寫,主要呈現兩個層次。

一是激蕩詩人“每飯不忘君”的赤誠心志,以陳璉、薛瑄和周光鎬為代表。他們的創作正好橫跨整個明朝,皆述及對杜甫忠君愛民精神的贊頌。永樂年間時任四川按察使的陳璉以其詩《浣花草堂》首唱明代文人對杜甫精神的推崇:“欲知工部忠君志,好讀當年入蜀詩?!雹倬疤┰辏?450)人蜀督辦軍餉的薛瑄所作《浣花溪記》,則更為深入思考了杜甫流芳百世不單因詩藝臻于化境、冠絕古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精神品格的永恒價值:“予惟子美草堂,不過江村一陋室耳。今去唐垂千余年,當時之草堂,已化為塵土,后世作堂以象之者,年愈久,而名愈新,是豈徒以子美詩之工,而凌跨古今,冠絕百世哉?”②在大儒薛瑄看來,成都草堂物質形態之所以能不斷重構,本質是對杜甫崇高人格、悲憫情懷的禮贊傳承。建筑實體雖會腐朽,但其承載的精神卻永駐人間,這正是中華文明以物鑄魂的文化傳承之道。弘治十三年(1500)入蜀的蘇葵有《題浣花草堂二首》,第一首以杜甫草堂景觀為切入點,借景抒情,以禰衡自許孤高、嚴武惜才的典故,暗示詩人對杜甫身世飄零與知音稀缺的喟嘆:“浣花溪水綠于苔,詩老祠堂近水開。閑把禰衡征往事,始知嚴武解憐才。春風樹老鶯仍坐,夏日梁空燕尚來。閱遍遺詩深感慨,夕陽庭院自徘徊?!钡诙讋t由草堂遺世獨立的意象延伸,以“干戈”“羈旅”點明亂世漂泊之艱,最終落腳于杜甫詩歌的永恒價值一雖生前困頓,但忠肝義膽的詩作鑄就了他不朽的聲名:“西郊十里路延袤,天放塵中剩浣花。幾樹杉松鄰野寺,一溪煙雨隔人家。干戈避地江湖遠,羈旅遺蹤歲月賒。莫道有心人不識,萬篇忠蓐是聲華?!雹偃f歷十四年(1586任四川按察副使的周光鎬《浣花溪草堂》一詩則展現了對詩圣人格與文學精神的高度禮贊:“杜陵亭子浣花潯,秋色云光凈遠林。傍水芙蓉朝爛漫,緣江榿樹暮蕭森。長留天地驚人語,不盡艱危戀主心。自古更誰推大雅,流風逸韻到于今?!雹谠姼柚赋龆鸥σ浴按笱拧本裰泵鎭y世艱危,“戀主憂國”的赤誠與“史筆”精神貫穿始終?!傲黠L逸韻”則點明不僅杜甫的精神風骨可以作為“鄉邦”標識,而且其詩歌創作對后世文脈有深遠滋養。

二是通過詠杜寄寓文人對自身境遇的反思。例如永樂間著名書畫家王紱《題杜工部浣花草堂》從杜甫的鬢發斑白與身世飄零切入,既抒發對其顛沛流離的悲憫,又隱含對亂世中個體命運的反思:“浣花溪上草堂前,想象當時思惘然。鬢老風塵多自感,身經喪亂復誰憐。懶從江夏夸鸚鵡,獨向西川拜杜鵑。知己惟應有嚴武,醉言何事又招愆。”③全詩以景起興、虛實相生,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流露出詩人自身對清高品格的向往及對亂世人生的悵惘。成化年間入川的童軒,則從理想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以深沉凝練的筆觸贊頌杜甫的文學品格與命運際遇,并投射對自身以及天下文人境遇的反思?!额}杜子美草堂》:“性僻耽詩死不休,文光萬丈謫仙儔。浣花溪上頻年興,飯顆山前半世愁。風送雨聲江閤夜,云涵星影草堂秋??蓱z一片經綸志,短褐長鑱到白頭。”④“浣花溪”是指杜甫成都西郊結廬,“飯顆山”則取自李白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的謔語。前者以地理坐標指涉文脈傳承,后者借李白戲謔典故反襯潦倒辛酸。“風送雨聲江閣夜,云涵星影草堂秋”利用視聽通感,營造雨夜秋意的渾成意境,既是環境描摹,又是心理投射。尾聯“經綸志”彰顯“致君堯舜”的儒家理想,“短褐長鑱”卻定格成終老田間的宿命圖景。這既是杜甫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刻在傳統文人命運深處的悖論,詩人懷古憑吊,亦是對傳統士人生命形態的詩意闡釋。

除上,邵經濟以杜甫詩中的經典意象“梅花”和“竹”為紐帶,連接杜甫精神,重構文人園居理想,也是明代成都草堂書寫中獨具個性的一個層面。嘉靖十六年(1537),成都知府邵經濟在草堂建存梅亭后,曾作《草堂存梅》一詩既體現出明代文人構園以形載道的思想,又完成對杜甫詩風的致敬:“紅梅昔共推川蜀,綠萼今還見草堂。鐵干臥云渾偃蹇,虬枝醉月半昏黃。冰霜那更孤根得,笑語偏憐兩樹香。留卻少陵風格在,好移新竹過林塘?!雹僭凇恫萏糜^梅》中則體現文人孤高的自喻和對知音難求的嘆惋:“春滿江頭臘未殘,草堂詩夢倍高寒。梅花好趁東風軟,白雪應知和者難。皎皎一簾深杜曲,輝輝兩樹倚闌干。折來欲寄天南路,萬里孤云只自嘆?!雹凇兑谱鸩萏谩穭t有意識學習杜詩風格寄托孤憤:”春歸屯掩山花落,雨過林塘江燕來。老杜征魂憑句得,草堂高韻向風裁?!雹邸恫萏梅种瘛芬辉妱t以聞梅、修竹的行為,體現文人追求剛柔并濟的境界:“杜曲花深潭水香,也應修竹蔭新堂?!雹懿粌H展現邵經濟主動延續草堂生態的意識,而且反映出他以物象建構理想人格的思維。

清初草堂詩歌的懷古書寫,代表詩人是張謙宜。主要通過對浣花溪和草堂景觀的細膩描繪,在時空交錯的對比中,表達了文人在太平表象下的傷痕記憶、對幽居生活的向往和士人精神困境的感嘆。例如清初詩人張謙宜,他曾隨父親入川,急切尋找浣溪草堂所在?!度f里橋上望浣花溪》:“逢人先問浣花溪,萬里橋頭路向西。錦水細浮紅葉下,雪山高壓白云低。炊煙繞屋斜分竹,落雁將雛晚傍堤。景物曾經離亂后,懸知當日是幽棲?!盄據其《度歲詞十四首》其三詩尾自注“壬戌,侍父解蜀餉北歸,宿韓楊店”,此次入蜀當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之前,當時張懋煌在長子縣丞任上赴川押送軍餉,而由張謙宜陪同,此時蜀地戰亂初平,民生凋蔽。當詩人經過萬里橋沿江向西時,也為眼前壯麗的景色所傾倒,詩人從眼前可見之錦水紅葉,逐漸將我們的視線引向遠處的雪山,采用由近及遠的順序書寫風景,從而塑造了一個宏大開闊、鏡面疊加的空間?!熬拔镌涬x亂后”暗指明清易代戰亂造成四川蕭條,“懸知當日是幽棲”則從歷史詩境拉回現實,對往日幽棲的追慕實則是對當下生存壓力的抵抗,實則深藏清初文人因鼎革之變的焦慮和感傷。詩人訪得草堂后所作《訪工部草堂》則以沉郁之筆抒發歷史滄桑:“仿佛江潮岸未崩,于今轉謝裴中丞。挪書賒酒偏多暇,束帶低頭果不能?;h落依然生苦竹,山橋何處覓秋藤。我來空抱滄桑恨,一片傷心哭少陵。”③首聯“仿佛江潮岸未崩”意象宏闊,既暗喻杜甫精神的永恒,又影射明末清初現實動蕩中文化傳統面臨危機;“于今轉謝裴中丞”或指曾資助杜甫的裴冕,感嘆彼時文人尚有知音,今世卻無人再續知遇。第二聯“挪書賒酒”與“束帶低頭”即刻畫出杜甫困厄中不改其志的形象,又暗喻詩人自身不愿屈從官場束縛的獨立品格。頸聯物象凄清,道出草堂舊景仍在而詩人風骨難尋,時空交錯中呈現歷史記憶與現實失落交織。尾聯\"空抱滄桑恨\"直抒胸臆,“一片傷心”既哭杜甫遭際,亦哭歷代文人宿命,更滲透對清初易代時局的隱秘痛楚??偠灾?,張謙宜的草堂書寫,將個人游蹤、自然觀照與歷史反思熔鑄為精妙的藝術整體,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抒發對明清鼎革和士人境遇的感慨

相較明代,清代詩人的草堂憑吊書寫,既有對杜甫精神的追隨,又受樸學影響,體現出實證式懷古思潮。詩人在懷古憑吊時,注意杜甫之草堂與浣花夫人祠、草堂寺、梵安寺的關系演變和興衰對比。①如張鵬翮《浣花溪》詩云:“梵安隨世作低昂,月白風清花自香。錦里至今推杜甫,誰知任氏舊山莊?”②遙想宋以前的時代,梵安寺浣花夫人祠何等繁華!杜甫之草堂卻默默無聞。而如今首推杜甫,任祠何處?可見朝代更替,歷史滄桑,唯有文化精神可以傳承長久。清代中期文人吳省欽《少陵草堂》一詩就表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杜甫的精神品格如同“海岳”長存:“浣花溪縱好,我愛浣花翁。遺像風塵合,孤名海岳同。杜鵑啼慘切,榿樹影迷濛。不比云亭跡,荒苔沒舊叢?!雹鄣弁跞A麗的云亭常湮沒于歷史,杜甫的草堂卻因其人其詩的光芒而流傳?!扒宕拇ㄈ抛印敝坏呐矶耸纭哆^草堂吊工部》一詩同樣指出草堂留存是因為杜甫的氣節與人格精神:“駐馬浣溪傍,披榛吊草堂。碧沙與綠竹,千載亦流香。”④乾隆二十九年(1764)七月,何明禮編成《浣花草堂志》,彭端淑為其作序進一步指出,雖然草堂寺的存在早于草堂,卻原本不叫草堂寺,而是因老杜之光芒而著稱?!叭粍t草堂寺曷以名?曰:‘由后人重公草堂,因以名寺故也。\"”彭氏還強調了草堂為何能夠延續至今:“以故一草堂耳,屢廢屢興。四方名公巨卿及騷人逸士入吾郡者,莫不載酒尋游,往來不絕。每嘆賢者于其所至,山川草木亦與有榮。即世遠年湮,茫無所據,猶相與流連嗟嘆,矧其所居之宅彰彰在人耳目哉!”③正是偉大詩人杜甫的人格魅力,使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瞻仰憑吊,從而使浣花溪畔一座普通的草堂,能夠屢廢屢興,成為一方勝地。

在清代這一詞體文學復興時期,草堂憑吊之作的一大特質即為詞作的興盛。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之琦、左錫嘉。周之琦是清代中期有名的詞人,其詞《河傳》以景生情、以古映今,營造出悠遠的空間:“錦浦。佳處。浣花祠宇。梅柳成行。掃眉人去,還見金井叢篁。繞回廊。勝游爭免天涯感。衣香減。羞說緇塵染。輸他仙侶,依舊蓮燭分光。賦長楊?!雹俳盎乩?、中景金井、遠景祠宇,構成重疊的空間秩序,形成物是人非的抒情張力。另外此詞最大特點在于淡化直抒胸臆吊古悲情,而以清冷雅致的語言構建婉轉哀矜之美,這也是詞體文學與詩歌在審美特征上的不同。清代后期,草堂懷古詞尤以左錫嘉為最。《望遠行第六體·蜀國懷古》構建出蒼茫的空間維度:“繁華錦繡,今何處、玉壘珠江依舊。浣花人去,折柳橋橫,只剩斷碑殘甃。怕聽鵑聲,啼破一場春夢,都付綠稀紅瘦。對西山、憑吊春歸時候?!雹谌~記浣花風景,實現歷史厚度與詞體美感的完美結合?!稘M江紅·浣花草堂》借杜甫草堂遺跡,今昔對比,既抒發了對詩圣杜甫的追思,又寄托了穿透歷史煙云的生命感悟:“憑吊蒼茫,衰草外、夕陽殘堠??樟舻?、浣花詩老,草堂依舊。幕府十年棲息強,兵戈滿地倉皇走。只鄉愁、并人啼鵑,頻搔首?!雹燮渲小爸秽l愁并入啼鵑”看似接受杜詩《杜鵑行》中“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的經典意象,實則隱含左錫嘉對其夫君曾詠積勞成疾而病故的心理創傷。此詞創作于左錫嘉晚年客居蜀地期間。她因丈夫曾詠去世后扶柩歸蜀,目睹戰亂中“兵戈滿地”的動蕩局勢,又因自身漂泊無依,故借杜甫草堂的荒涼景象,通過個人漂泊與歷史憑吊的雙重敘事,抒發了亂世文人的家國之憂與人生幻滅感

(二)雅集與認同:文人交游的公共空間

目前所知最早的草堂交游書寫是宋末元初汪元量的作品。至元十五年(1278),汪元量奉元廷之命,以使者身份入蜀降香。其間他受到昝順的熱情款待,并與之在浣花草堂交游。汪元量《百花潭》反映了當時的情景:“萬里揚鞭到益州,旌旗小隊錦江頭。紅船載酒環歌女,搖蕩百花潭水秋。\"紅船、美酒、歌女,構成了一幅繁華熱鬧的宴飲場景。明代的草堂雅集唱和,重在強化文人之間社交紐帶。明代的草堂雅集唱和活動,作為士人階層特有的文學互動形態,本質上是以詩文酬唱為載體建構的文人關系網絡。這種雅集并非單純的詩藝切磋,而是蘊含著文人群體的共同文化志趣

清代初年,草堂成為重要的文人交游宴集之地?!捌渲袨椴萏茫佋辉娛?,宴集之所也。榿林籠竹,猶見吏隱之風韻焉?!雹廾窢柷逶岢鲞@樣的觀點:城市文化景觀為文人學子們建構了一種科舉考試之外的非官方公共身份認同,這種認同體現了傳統價值觀,不僅具有自發性,而且帶有社交性,這在清初的城市非常盛行。①成都的杜甫草堂也承擔了這樣的功能,據何明禮《浣花草堂志》載,地方官員來蓉后都親自拜謁,追思杜甫忠君愛民的品格;名流致仕后也到此抒發悠游情懷;官場失意者來此抒發人生境遇的感嘆;科舉考試者也在此慶功。草堂的文學書寫充分反映了這一點。當時大文豪王士稹入蜀時,也來到草堂拜謁,時任巡撫的金儁邀請他同游浣花溪。面對金儁的熱情款待,王士禎不禁提筆寫下一首《金方伯邀泛浣花溪》以記此次交游之愜意:“解纜江村外,溪沙失舊痕。夕陽來灌口,秋水下彭門。清吹臨風緩,神鴉得食喧。百花潭上好,新月破黃昏?!雹?/p>

清朝中葉“蜀中三才子”之一李調元曾與其友人曾六游草堂。③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分別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五十二年(1787)游草堂,正好見證了他人生不同階段。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李調元肄業于錦江書院,當年參加鄉試為第五名。當時錦江書院的掌教高白云邀請兩位主考閔峙庭、周于禮游覽草堂,讓新舉人五人陪宴,李調元亦在其間:“蜀中人才多出于錦江書院。己卯,余以科考第一,學憲史休堂先生送入錦江肄業。時掌教為金堂高白云先生?!贝藭r他的心情是極端興奮的,可謂躊躇滿志。在這次集會上,周于禮《途次寄酬高白云同年暨及門諸子浣花草堂送別之作》呈現了當時盛況:“浣花溪畔好逢迎,半是溪聲半竹聲。立馬看云思舊侶,繞林分韻憶諸生。秋風劍閣懷人句,杜老祠堂送客情?!瓘浲麡伭忠黄S,高枝曲護少陵堂。孤云落日添詩思,碧水丹山對酒觴。座中敲戛疑聞竹,眼底莊嚴更憶梅?!雹芮∪迥辏?770),李調元因丁父憂返回家鄉,此時其同年進士祝德麟、鄧文洋來川典試,李調元因而陪同他們再游草堂:“乾隆庚寅,編修海寧祝德麟(芷塘)典蜀鄉試,回京,道出羅江,偕副典試檢討鄧文伴(筆山)聯騎出城,訪余于云龍別業?!雹劾钫{元有詩《陪祝芷塘(德麟)、鄧筆山(文洋)兩太史游少陵草堂》:“此地獨千古,為因子美祠。只容人載酒,不許客題詩。今遇雙星至,同參百世師。不知江海上,誰定掣鯨鯢?”此時李調元年富力強,因而他想到了杜甫“掣鯨碧海”的詩句,所以與兩位同年進士相約,立志在文苑詩海中大有一番作為。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調元致仕后同友人參謁杜甫草堂,參加這次聚會的有綿州金山驛丞李源(靜齋),也有幼承家學,然而科考不順的庠生佘驤(云溪),有年近七十的老詩人蔡謙(雪村),及他的兒子蔡西池,等等。九人“攜樂部,泛浣花溪,溯流而上,登草堂,謁少陵祠”,“置酒于平橋上”,“倚橋而歌”。李調元提議飲酒賦詩,“各作一首,不拘格律?!雹購睦钫{元這三次草堂交游唱和經歷來看,杜甫草堂這一具有特殊意涵的文化空間,為士人提供了文雅的場所,讓不同社會身份、不同地位的文人能夠一起雅集、交游,建構統一的精神世界。這呈現出“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特質:不同階梯的士紳群體,突破“士農工商”的等級體制,在草堂“詩可以群”的文化空間中實現精神交融,并通過這一行為重塑了詩禮文明。

四、結語

作為凝聚杜甫精神的歷史文化地標,成都杜甫草堂的營建與塑造本質上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明清兩代文人在前代奠定的物質遺存與精神傳統基礎上,以持續不斷地修繕實踐與文學書寫,完成了對這座詩人故居從物質景觀到精神高地的建構。對此明代鐘惺《蜀中名勝記·序》一文說得很清楚:“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也,曰事,曰詩,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雹谝驗橛辛嗽娙说幕顒用鞔娜艘栽娨饣臉媹@理念將草堂轉化為可居可游的園林意象,通過“正變結合”的布局理念凸顯草堂莊重與靈秀并存的審美特質;清代文人則通過制度性祭祀、配祀名賢和宗教浸潤,使草堂突破名人故居的單一維度,成長為熔鑄忠君愛國、大雅正聲、詩意棲居與交游唱和為一體的文化圣堂。

這種集體性文化實踐深刻詮釋了“因人而彰”的美學觀點:作為見證杜甫流寓成都的建筑景觀,因其承載的精神價值被不同時代的文人不斷闡釋,最終衍變為一個不斷自我增值的文化符號。當文人士大夫反復重訪、題詠草堂,他們既是在重構杜甫的文學記憶,也是在書寫自身的價值認同。杜甫與蜀中山川相得益彰,對此清人彭端淑已有深刻認識:“不緣經勝地,焉得發奇思。造化寧無意,山川要好詩?!逼淞硪皇住额}杜工部草堂詩》的認識則更加深刻:“公倘不來蜀,胸襟何由闊。蜀中得公詩,山川為增色。千秋一草堂,長流浣溪側。綠竹郁蒼蒼,水清沙的皪。大雅久不存,風光猶如昔。公名光日月,來往多騷客?!雹苁裰猩酱槎鸥撟魍黄苽鹘y詩境提供了地理基礎,使其詩風實現嬗變;另一方面,杜甫通過詩歌創作,重塑蜀中地理景觀的文化內涵,使蜀中山水升華為蘊含特定詩學價值的文化符號?!扒镆徊萏谩眲t揭示出歷代文人階層以行政實踐參與空間重構,以文學書寫形塑集體記憶,使特定地理坐標升華為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原鄉。

(責任編輯:劉曉紅)

\"Nostalgia for Antiquity\" and “Literary Camaraderie\": Ming-Qing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and Memory Construction of the Du Fu Thatched Cottage

MI Haoy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 Originallythe former residenceof DuFu in the Tang Dynasty,the DuFu Thatched Cottage has been imbued with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Du Fu's spiritual integrity and literary stature,becoming a powerful inspiration for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iterati to compose poetic tributes or undertake restorations.Inthe Ming Dynasty,scholars transformedthecotage intoacommemorativegarden,whileintheQing Dynasty itunderwent multiple renovations to become an urban cultural sanctuary. Literati of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constructed dual cultural spaces of“nostalgia for antiquity”and“literary camaraderie”through literary writings.Evolving from physical remnants to symbolic realms carrying literary memory and scholarly ethos,the Thatched Cottage serves as a spiritual vessel.Its millennium-long legacy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vitalityof Chinese literary landscapes,that is, whilearchitectural entities may perish,their condensed cultural essence can perpetuate through cultural lineage and continuously renew itself.

Key Words: the Du Fu Thatched Cottag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literary writing; memory shaping; Chengdu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精品美乳|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天天色| 午夜久久影院|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系列在线| 日韩国产 在线| 日本欧美午夜|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区国产区| 五月激情综合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视频影院|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a∨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免费看a毛片|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8| 青青草91视频| 欧美激情福利|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久久特级毛片| 在线亚洲小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777|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91视频首页|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99久久99视频| 9啪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蜜臀AV在线播放|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网站免费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