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46
作者單位:引文格式:.記我國近現代印刷科學技術的奠基人柳薄慶[J].出版與印刷,2025(4):90-101.
一、引言
柳溥慶(1900—1974年),江蘇靖江人,曾用名柳圃青。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奉調至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作為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六大”)代表,參加在蘇聯舉行的中共六大秘書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柳溥慶榮膺中國人民銀行印制局總工程師兼印制技術研究所所長,榮獲“新中國60年杰出出版家”稱號。
柳溥慶對黨和人民事業所作的貢獻,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其一,柳溥慶早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商務印書館小組活動,在國共合作期間,經中國共產黨黨組織決定,任國民黨商務印書館分部執行委員;赴法勤工儉學期間參加中共旅歐支部,與周恩來、鄧小平等一起工作;回國以后,在上海白色恐怖的條件下,艱難地從事地下革命工作。其二,柳溥慶是我國近現代印刷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代表人物,多項重要印刷技術的發明人,也是抗日根據地印制“抗幣”(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發行的紙幣)以及后來人民幣印制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他還參與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印刷學會,主持出版期刊,編撰論著,開展印刷領域理論研究,以及開創印刷技術教育等。柳溥慶在各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正是在他身上體現出的老一輩印刷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我國的印刷科技事業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在梳理柳溥慶生平的基礎上,提煉出他對我國出版印刷事業的巨大貢獻。以柳溥慶為代表的出版印刷工作者,打破了美國的經濟封鎖和蘇聯的技術壟斷,將關系到國家金融安全的“中國名片”—人民幣的印制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柳溥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讓后來者引以為豪,更激勵著所有印刷工作者學習并傳承其創新精神和報國情懷。
二、溯源:柳溥慶之生平
柳溥慶是上海工人階級隊伍的一員,經過不斷地學習、實踐與努力,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印刷、印鈔科技專家。新中國成立后,他負責的印鈔技術,出于保密的考慮,很少對外宣傳,故鮮為人知。他的一生,有著光榮的革命經歷,并且始終站在印刷科技的前沿,下文將對其求學經歷和工作經歷進行梳理。
1.求學經歷
(1)在商務印書館的10年
1914年,柳溥慶進人商務印書館做學徒工,在此工作學習了10年。1921年,經沈雁冰(茅盾)和時任中國共產黨商務印書館黨小組長董亦湘的介紹,柳溥慶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1923年,因中國共產黨組織決定,柳溥慶經時任上海大學副校長邵力子的介紹,加入了國民黨,并任國民黨商務印書館分部執行委員。
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柳溥慶參加了美國印刷專家海林格先生的彩色照相制版技術培訓課程,1920年結業后,出任商務印書館印刷所影印部副部長,并被聘為廠內印技班教師。
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期間,柳溥慶從未放棄個人學業深造。1921年起,他半工半讀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了3年,于1923年畢業,后加入晨光美術會;同時,他還利用晚上時間,參加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留法預科班,為赴法留學做準備。1924年,柳薄慶通過團中央出具的組織關系介紹信,以及時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組織部秘書毛澤東親手寫的介紹信赴法勤工儉學。
(2)赴法參加革命活動、學習印刷技術
1924年3月,柳溥慶赴法勤工儉學,進入里昂國立美術學校學習。同年7月,他和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等人共同參加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大會。I會議期間,柳溥慶承擔了大會的攝影工作,他使用三腳架固定相機自動拍攝,拍下了珍貴的歷史畫面。在這張合影中,第一排左一為聶榮臻,左四為周恩來,左六為李富春;第四排左五為鄧小平;他本人位于第二排左一的位置。(見圖1)
1925年8月,柳溥慶在巴黎擔任中國國民黨駐法國總支部第四次代表大會秘書長,協助大會主席鄧小平主持召開了此次會議。他一直珍藏著一張1925年鄧小平贈予他的親筆簽名照片。2004年,這張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照片由其子女捐獻給了國家檔案館。
在投身革命事業的同時,柳溥慶始終未放松對專業理論和先進技術的學習。憑借多年從事印刷工作的經驗、扎實的美術功底以及五年法文學習基礎,1924年4月至1927年7月,他先后進入法國里昂國立美術學校、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和巴黎印刷學校學習。在法國里昂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期間,他的成績名列前茅;1926年至1927年,他在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期間,主動到巴黎印刷學校印刷廠和巴黎愛司寄盎納照相制版廠實習,系統掌握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美術照相制版與印刷技術。
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柳溥慶與鄧小平在里昂一起編印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赤光》,致力于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其中,由柳溥慶設計的《赤光》封面(見圖2)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先驅之作。
圖1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在巴黎合影

(3)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冬,柳溥慶受組織派遣,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他調至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工作,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參與中共六大的籌備事務。會議期間,柳溥慶不僅列席了中共六大,還在以周恩來為秘書長的中共六大秘書處文書科承擔具體工作。[2]
圖2柳溥慶設計的《赤光》封面

在蘇聯期間,柳溥慶還兼任莫斯科印刷廠及莫斯科中央彩色照相制版中心技師。他積極培養印刷技術人才,傳授先進的制版技藝,成功地將美術照相制版周期由原來的兩個月縮短為兩周,在保證印刷質量的前提下,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倍,獲得蘇聯方面的高度贊譽。
2.工作經歷
(1)重返上海從事印刷技術研究和地下革命活動
結束在海外七年的革命與求學之旅后,柳溥慶回到上海,一方面潛心研究印刷技術,另一方面積極投身革命活動。
20世紀30年代初,柳溥慶在上海三一印刷公司積極推行印刷技術革新。他創立了彩色照相制版部,開創了中國彩色制版技術的先河;他成功研制出中國首臺華文照相排字機,成為中國照排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他還將自主研發的影寫版印刷機投入實際生產,并組建上海華東美術照相制版印刷公司。此外,柳溥慶還致力于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他發起組建中國印刷學會,積極倡導印刷技術革新;創辦《中國印刷》雜志并擔任主編,為行業交流搭建起重要平臺;撰寫印刷技術教材,廣泛傳播先進印刷技術;出版《美術生活》月刊,融藝術與印刷之美;他還創辦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印刷技術教育學校,推動了中國印刷教育事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柳溥慶從未中斷為革命事業奔走。他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為新四軍根據地印制“抗幣”提供技術支持。1939年,柳溥慶在上海秘密完成了由新四軍代表吳福海交辦的印制新四軍流通券的任務,并設法將其運抵根據地。該流通券的印制質量在當時各根據地中名列前茅。1940年,為配合中央在蘇中抗日根據地創辦江淮銀行并發行鈔票的決定,柳溥慶秘密進入根據地,與新四軍財政經濟部長朱毅等人會談商定,以創辦華光印刷公司為掩護,籌建新四軍印鈔廠。柳溥慶被新四軍軍部任命為華光印刷公司經理,負責在上海秘密購買印刷設備、紙張,并招募技術工人輸送至根據地。1941年4月,柳溥慶的胞弟柳培慶在上海秘密制成了江淮銀行四種面額的鈔票原版,柳溥慶憑借精湛的技術,成功印制出質量一流的抗幣“江淮銀行”鈔票,(見圖3)得到當時新四軍領導人陳毅、粟裕的稱贊。[]
此外,為保護新華日報社的印刷機器設備,柳溥慶受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張執一委托,籌資創辦華東美術印刷公司以作掩護。上海一解放,他就將這些設備完好無損地交還。他還秘密復制國民黨“圍剿”革命根據地的軍用地圖,并由妻子周砥設法交給中共中央上海局的董維健。
(2)赴香港任職永發印務公司總工程師
1948年,經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張執一同意,柳溥慶赴港,出任香港永發印務公司總工程師。在港期間,柳溥慶以其專業技術為掩護,秘密承擔了多項中共地下組織交付的重要任務。他遵照香港地下組織負責同志許滌新、萬健之的指示,起草了建立南方人民銀行印鈔廠的計劃,并成功印制了“南方人民銀行”鈔票(南方券);4他主持印制了《廣州解放紀念》郵票,這套郵票以廣州的海珠橋為核心圖案,是唯一一套在香港印制的新中國郵票;[他秘密印制了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標準像,供香港各界慶祝新中國成立時懸掛;他受命為地下工作者秘密印制由香港返回內地所需的港粵交通證。
圖3柳溥慶設計、柳培慶刻制的新四軍根據地流通的貨幣

除了在香港永發印務公司的工作,柳溥慶還在地下黨開辦的“建中工商??茖W校”擔任工業管理講師,為培養人才貢獻力量。
柳溥慶在香港的任職時間雖不足一年,但他以卓越的技術和勇敢的革命精神,為迎接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貢獻。
(3)新中國成立后任職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柳溥慶動身從香港返回上海,出任印鈔四廠(上海印鈔廠前身)副廠長,主持恢復生產工作,為第一套人民幣在全國解放區的發行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6月,柳溥慶調任北京,并于1952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印制局總工程師,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工程師,成為當時印刷技術領域最高級別的技術專家。在他的積極倡議、填密策劃和長期努力下,1959年,中國印鈔史上第一個專業機構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柳溥慶出任首任所長。
作為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印制技術與質量的最高技術責任人,柳溥慶為我國印鈔事業的技術體系建立和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貢獻:柳溥慶的輝煌成就
柳溥慶的一生,除從事革命活動外,多數時間致力于研究印刷印鈔技術。他從12歲起投身印刷事業,長達六十年,在繪畫設計、照相制版、膠印凹印、雕刻電鍍、造紙水印、膠片干片、印刷機器研制、廠房裝置以及印刷教育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研制印刷機器
(1)成功研制華文照相排字機
1935年,柳溥慶與上海機械制造專家陳宏閣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華文照相排字機”。該機可排印不同型號的楷體字、仿宋字、隸體字和美術字,適用于書籍、報紙的印刷排字,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時間等生產成本。此項發明在當時受到廣泛關注。1935年9月29日,上?!渡陥蟆穼Υ诉M行了專題報道,報道標題為《留法學生柳溥慶發明照相排字機》[,報道內容如下:
近有國人美術照相制版印刷專家柳溥慶君,費數年余之心血,應用照相原理設計制造排字機,其構造極為精巧,所占地位僅一小間,即能排制各種大小字號之文字,且備有隸體字及其它美術體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種書報雜志。聞該機現已制成,正向實業部請求專利。此種新發明,對于中國文字印刷,將發生極大影響。因此此機既能減少工廠地位,又可省去很多附屬設備,如銅模、澆字機、打紙版、澆鉛板機等,且能增長不少新式字體,對于中國文字印刷之形式上,增加不少異彩。故“照相排字機”對于中國文字印刷之前途,將起甚大之改革。該機現已完成,茲聞正向實業部呈請專利,不日將柬邀各界參觀此發明之照相排字機云。
(2)合作研制影寫版印刷機
1937年,柳溥慶與陳宏閣先生再次合作,成功研制出“影寫版印刷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制造的能夠實現高質量、高速度彩色平印的先進印刷機器,標志著我國印刷技術在該領域的重要突破。在研制過程中,柳薄慶深入鉆研并系統掌握了印刷機器的制造原理及關鍵技術,為他后來一系列印刷技術革新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推動我國印刷機械的自主創新和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2.革新印刷技術,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1)革新印刷工藝,研制關鍵材料
柳溥慶在上海印刷界率先推行“紅墨水”修版法及平凹版制版印刷新工藝,并大力推廣普及平印工藝,使我國制版工藝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34年,柳溥慶在上海華德路640弄95號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感光材料工業公司中國照相原材料制造公司。該公司致力于實現照相制版所需關鍵化學材料國產化,利用本土原料成功研制并批量生產了一系列產品,包括不同規格的哥羅甸(涵蓋純白、網線、濃淡、洗剝等類型,一至六度均有)、硝酸銀、照相護膜漆、照相毛砂漆、照相填墨、照相干片等。其產品品質優良且價格合理,不僅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也推動了中國感光材料工業的自主發展。
1941年,日寇占領上海租界后,將汽油、煤油列為軍用特殊物資,嚴禁民間買賣和使用。這兩種燃料恰為印刷生產所必需,一時間上海眾多印刷單位面臨停業危機。為應對這一困境,柳溥慶經過半年時間、上百次反復試驗,成功研制出可替代汽油和煤油的“印刷清洗霖”與“制版清洗霖”。他將生產廠房設在南市趙家宅路47號,并在成都路自家門前掛出“中國印刷材料公司”的招牌進行銷售。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上海印刷業對汽油、煤油的依賴,幫助行業度過了長達三四年無汽油、煤油可用的艱難時期。
(2)提升香港永發印務公司的技術水平
在香港永發印務公司任職期間,柳溥慶除了引入和傳授平凹版印刷工藝,還專門邀請陳宏閣同去香港,成功組裝調試了該公司幾年前購自德國卻一直未能投入使用的印刷設備。為進一步提升印制技術水平,柳溥慶還從上海帶去了三位技術骨干——修版技師王萼棣、照相技師曹立凡和曬版技師楊肇全,并攜帶多種貴重印刷器材赴港,包括照相制版鏡頭、大型制版照相設備、網目版、真空曬版機及化學感光材料等。
一年來,柳溥慶精心規劃、勤奮工作、精益求精,他親自培訓技工、嚴格把控每道工序,推動香港永發印務公司的印刷技術改革得以順利推進。至1949年,該公司在平凹版制版工藝和印刷規模上達到香港領先水平,并成功印制出高質量的毛澤東與朱德大幅標準像,用于慶祝新中國成立。[7]
(3)樹立印制質量新標桿
1934—1936年,柳溥慶與出版家吳朗西等人合作,推出以八開銅版紙印刷的彩色畫報——《美術生活》。該刊因印刷工藝精良,被魯迅贊為“中國最精美優良的彩色畫報”。
柳溥慶主持承印的多類畫冊同樣廣受好評。他負責印制的《珂勒惠支版畫集》,印制質量上乘,獲得魯迅的認可。1937年印制的《黃山臥游集》更被推崇為當代印刷精品。胡適曾為柳溥慶出版的《黃山臥游集》題詞,稱“此冊彩色印刷是中國現代畫史上的一種有意義的嘗試”[8]
柳溥慶的印刷作品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膠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在印刷技術方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仍值得廣大印刷工作者借鑒與學習。
(4)創新國徽印制工藝
1950年8月,柳溥慶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鈔廠接到一項緊急政治任務:在國慶節前印制出帶有國徽圖案的請柬,用于邀請各國外交使節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慶典。當時廠內缺少專用設備,技術條件十分有限。面對這一挑戰,柳溥慶創造性地提出“先印金、后壓印”的工藝新流程,有效增強了圖案的立體感和藝術性,在極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了印制任務。
這一工藝使得國徽圖案莊嚴而富有藝術表現力,獲得了周恩來總理的贊揚。因該項技術貢獻及突出成就,柳溥慶于1950年獲評第一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并榮登天安門觀禮臺參加國慶典禮。
3.組建學術團體,創辦印刷刊物
(1)組建中國印刷學會
1933年,柳溥慶與沈逢吉、糜文溶等人在上海發起并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印刷學術團體—中國印刷學會。該學會以團結印刷界同仁、推動技術交流與革新為宗旨,積極促進了上海乃至全國印刷技術的革新。柳溥慶不僅參與會務管理,還通過撰文,宣傳學會理念和技術革新。例如,他在報刊上發表《印刷工藝今后之任務》等文章,呼吁行業重視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為印刷事業的進步營造輿論氛圍。
中國印刷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印刷行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有組織嘗試,為后續印刷技術研究、教育普及和專業出版奠定了重要基礎。
(2)創辦并主編《中國印刷》期刊
1936年,柳溥慶在上海創辦并主編了中國第一份印刷專業雜志—《中國印刷》。該刊在普及印刷知識、交流技術革新的同時,積極介紹國外最新的印刷科技成果,為中國印刷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知識傳播與學術交流平臺。柳溥慶本人在該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積極倡導技術革新與生產成本管理,致力于促進中國印刷技術的進步?!吨袊∷ⅰ返膭撧k,不僅填補了中國印刷專業期刊的空白,更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印刷技術教育的普及和行業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4.開創印刷技術教育
1936年,柳溥慶在上海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從事印刷技術教育的機構華東美術印刷傳習所,面向中學畢業生招生,并親自擔任教學工作。該所首批學生中便有后來成為著名藝術家的周令釗先生。周令釗當時年僅16歲,在傳習所學習期間成績優異,名列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周令釗受命繪制了懸掛于天安門城樓的巨幅毛主席像,他與老師柳溥慶長期共事,參與人民幣的圖像設計與繪制工作。
華東美術印刷傳習所的創辦僅是柳溥慶推動印刷技術教育的工作之一。他還通過辦班、舉辦講座等多種形式在全國多地培養了大批印刷技術人才。例如,1921—1923年在商務印書館印刷所、1932年在上海三一印刷公司、1934年以中國印刷學會名義舉辦“印技講座”;1937年在華東印刷公司、1948年在香港永發印務公司、1949年在上海印鈔四廠、1952年在北京印鈔廠(541廠)等地成立“印技培訓班”;1956—1957年,他兼任北京印鈔廠印刷技校副校長,為117名學員授課,并于周日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為首都印刷工人舉辦了十多次印刷技術講座。
柳溥慶培養的印刷技術人才遍布全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曾在莫斯科為十多家印刷單位傳授印刷技藝。柳溥慶的教育實踐跨越時代與地域,為中國印刷事業的現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5.編撰論著
(1)撰寫專業論著
在繁重工作之余,柳溥慶始終致力于先進印刷技術的普及與傳播。他利用早晚業余時間,廢寢忘食地撰寫了大量印刷技術方面的教材與論著,代表性著作包括《石版印刷術》《近代平版印刷術之理論與實施》《平版印刷術之基礎》《平版印刷之材料及其功用》《美國印刷技術最近之趨向》《英國制版印刷術去年之進程》《歐美印刷名著摘要》《彩色照相平版顏色修正方法》《照相凹版術》《照相濕片之制法》《攝取陽圖的失敗原因及其解決方法》《紅墨水修版法》等數十篇。這些論著系統介紹了當時國際上先進的印刷理論、工藝方法和操作技巧,并結合實踐總結經驗教訓、提出解決辦法,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這些論著不僅填補了國內印刷技術教材的空白,還極大促進了印刷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與技術提升,滿足了當時印刷教學與實踐的迫切需求。
(2)發起編寫印刷辭典
1964年,柳溥慶和糜文溶、何步云共同意識到中國還沒有一部自主編撰的印刷辭典,遂發起組織全國印刷技術力量,啟動這項開創性的編撰工作。他們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內設立編輯委員會,聘請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益擔任編委會主任。編委會由九位委員組成,包括中國印刷公司倪康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柳溥慶、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徐仲文、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趙曉恩、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周壽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鄭德深、上海印刷學校呂紀、輕工業部陳彭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阮波,共同負責印刷辭典的編輯和審定工作。
此外,編委會還聘請何步云、萬啟盈、蘇士、徐則達、沈斌仁、歐陽有康、謝燕聲、丁一、馬慧生、虞豪栩、付鶴、徐晶、李根緒、吳朗西、糜文溶、劉龍光、柳培慶、糜文定、糜望斗、林應勤、楊明幹、董維良等人擔任編輯工作,由何步云和糜文溶分別負責聯絡上海與北京兩地編輯工作,組織稿件的互審、初審等工作。
印刷辭典的編撰計劃由柳溥慶修改完善后,三位發起人于1965年4月28日最終定稿。柳溥慶的長女柳倫負責刻印油印稿,并于同年5月陸續分發至全國各地的編寫人員手中。為統一體例、避免詞條重復,柳溥慶參考英文印刷辭典,將全部名詞分為15大類,按照英文字母順序編排,并據此擬定編寫目錄,交相關編寫人員,作為編寫內容的依據。
這項系統而宏大的工程最終因“文革”爆發而被迫中斷,未能如期出版,[10]但其開創性的組織與編撰實踐,為中國印刷專業辭書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6.改進印鈔技術
(1)助德改造印鈔機器,贏得國際贊譽
1953年,柳溥慶赴民主德國負責驗收我國訂購的巨型印鈔設備期間,發現主機“輪轉凹印機”存在重大缺陷。盡管德方耗時數月進行改進,仍未能達到協定技術要求。柳溥慶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創造性提出“凹印多色接紋逆轉擦版法”這一新原理與新方法,并親自繪制了機器改造圖紙。德方采納其方案實施改造后,該機試印取得成功,實現了自1452年凹印技術發明500多年來的重大突破—首次實現一次印成四色接紋凹印鈔票,創造了該領域的世界紀錄。柳溥慶的貢獻贏得了德方高度尊敬,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珍寶”。
(2)創新鈔票烘干工藝,改善生產條件
1953年,為解決傳統鈔票烘干過程中工人須在50攝氏度高溫環境下高強度勞動,且成品需占用六七百平方米工房進行自然晾涼的難題,柳溥慶發明了一種新型鈔票烘箱。這種烘箱采用“整進整出、前進后出、循環通風、自動調溫”的創新設計,實現了烘干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不再需要大面積工房進行晾涼。這一技術革新徹底結束了工人在高溫條件下進行烘鈔作業的歷史,顯著改善了勞動條件,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該發明為國家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避免了巨額基建投資,受到一線工人的廣泛歡迎。
(3)發明“凹印多色接紋逆轉擦版法”
1953年,柳溥慶在民主德國期間發明的“凹印多色接紋逆轉擦版法”在全球率先實現了一次印刷完成多色接紋凹印的技術突破。該項技術原理被中國人民銀行印制局納入《1956—1959年科技發展規劃》,并確立為新中國自主研制印鈔機的核心設計思想。在這一技術路線的指引下,1959年,全國有三個科研單位成功研制出245甲型印鈔機。該機采用的四色凹印接紋一次印成工藝為國內首創,不僅實現了從單色印刷到多色一次印刷的技術跨越,還顯著提升了色素變現的豐富性和印刷效率。
1960年,采用該技術印刷的第三套人民幣拾圓券,在紙張、油墨與整體印刷工藝上均取得明顯進步。承擔該印制任務的北京印鈔廠(541廠)與上海印鈔廠(542廠)因此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家科委”)頒發的發明證書。第三套人民幣因質量卓越,被國際公認為紙幣精品,標志著中國印鈔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1965年,柳溥慶發明的“凹印多色接紋逆轉擦版法”榮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第107號發明證書。國家科委《發明紀錄》關于該發明的描述是:“此前印刷兩種以上顏色的凹印鈔票或郵票需要經過兩次以上印刷過程,且常存在顏色套不準、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世界各國均未實現采用接紋方法生產雙色及以上凹印鈔票。”[這一發明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印鈔行業的工藝難題,還為中國印鈔技術的獨立發展與金融安全奠定了基礎。
(4)研制水印鈔票紙
新中國成立初期,研制水印鈔票紙成為國家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研制過程中,柳溥慶發揮了關鍵推動作用。他擔任紙張研制組組長,親自參與設計構思,并與輕工業部造紙廠總工程師陳澎年合作,于1961年成功研制出我國首批水印鈔票紙- “五星古錢”水印紙,開創了我國自主生產水印鈔票紙的先河。[12]
1962年,根據柳溥慶提出的“水印新工藝試探性研究計劃”,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經過持續技術攻關,成功研制出適用于拾圓券鈔票的天安門固定水印模。相比第一批水印鈔票紙,新一代水印在線條清晰度、色調層次、尺寸穩定性與位置準確性等方面均顯著提升,為制作高精度水印圖案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英國、法國、蘇聯在水印工藝領域的長期壟斷,實現了我國水印技術的自主可控,也為后續印制高質量人民幣奠定了技術基礎。
1964年7月14日,為推進103-0號紙的試印工作,輕工業部黨委與中國人民銀行黨組召開了聯合辦公會議。這次會議的會議紀要《關于解決103-0號紙生產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的紀要》中記錄“試印工作以銀行為主,由印制局柳溥慶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在柳溥慶的帶領下,科研團隊經過31次大型試制和42次小型試制,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最終于1964年9月成功試制出103-0號固定水印鈔票紙。其各項主要技術指標均超過當時蘇聯盧布所用標準,該項成果迅速應用于第三套人民幣拾圓券的生產
這一系列成就填補了我國鈔票印制技術空白,標志著我國鈔票紙生產技術實現完全自主,徹底結束了長期以來我國鈔票紙依賴進口及由蘇聯代印的歷史,為國家金融安全和貨幣獨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5)研創鈔票紙表面施膠新工藝
1963年,在柳溥慶的組織領導下,研究團隊對鈔票紙表面施膠工藝展開數十次系統性實驗并最終獲得成功。該項技術使鈔票紙的耐折度顯著提升,超過6000次,遠超我國當時從蘇聯訂購的鈔票紙(耐折度不足1500次)。憑借此項工藝突破,同年采用該紙印制的第三套人民幣,被國際印鈔界高度評價為“舉世公認之紙幣精品”。1964年,柳溥慶繼續領導團隊對鈔票紙表面施膠工藝進行優化,并再度取得重要進展。至1965年,保定造紙廠生產的水印鈔票紙的耐折度已穩定達到3000次以上,這標志著我國鈔票紙質量實現從落后到比肩國際一流的跨越。[13]
(6)主持改造北京印鈔廠
1950年6月至1952年,柳溥慶在北京印鈔廠(541廠)領導開展了一系列全面系統的技術改造,涵蓋制版工藝、印刷設備及后道工序等多個關鍵生產環節。在制版工藝方面,推動實現了從粉槳版向平凹版、從鋅平版向銅鉻平凹版的技術升級;在印刷設備方面,將平臺平凹機改為輪轉平凹機,單色手輸膠印機改為雙色及四色自動膠印機,單色輪轉凹印機改為雙色輪轉凹印機;在后道工序中,將原手工操作的烘票方法改為機械的自動控溫的烘票方法,顯著提高了生成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柳溥慶還主持完成了新廠房的總平面設計與生產流程規劃,為工廠的科學運行奠定了基礎。
經過幾年努力,這座建于清代、歷經軍閥時期與國民政府管轄,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的印鈔廠,被成功改造成為我國規模最大、設備先進、布局合理、技術領先的現代化印鈔廠,為印制高質量人民幣提供了堅實保障。
7.編著書法習字帖
20世紀60年代,柳溥慶編著的系列楷書習字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豐子愷為之題寫書名。該系列字帖源于柳溥慶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期間博覽歷代書法論著,并結合自己十多年的美術修養,所總結出的一套科學楷書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他先后編寫了多部習字帖,并于60年代經北京出版社采用照相制版技術印制。1962年,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柳溥慶編寫的《歐體九成宮標準習字帖》《顏體多寶塔標準習字帖》《柳體玄秘塔標準習字帖》(上、下冊)。后其長女柳倫又續編其他多體標準習字帖,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這套字帖自1962年公開出版以來,已累計發行數千萬冊,至今長銷不衰,成為我國發行量最大的習字帖,受到書法愛好者與習字者的歡迎。[14]
四、結語
柳溥慶一生創新發明無數,其中一些成就還創造了世界紀錄。他在印刷技術領域的多項發明,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贏得了國際聲譽,被業界譽為“印刷技術的活詞典”、20世紀“中國印刷的泰斗”與“中國印鈔技術主帥”。憑借在歐洲七年自學的深厚積累,他掌握了英、法、德、日、俄五種語言中印刷專業的術語,并長期訂閱歐美印刷技術刊物,成為我國唯一能以五國外語持續追蹤世界各國印刷技術前沿的專業人才。
回顧柳溥慶的一生,無論身處黨內黨外、順境逆境,也無論面對何種政治考驗和業務挑戰,他始終堅定不渝地恪守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使命和宗旨。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革命事業的忠誠與奉獻,繪就了一幅信仰堅定、愛黨愛國、意志堅強、勵精圖治、勤儉奮斗的生動人生畫卷。他奮發進取、銳意創新的精神,為實現印刷強國夢不懈努力地追求,值得所有印刷工作者學習和傳承。
致謝:圖片由中國印刷博物館、新四軍紀念館和柳倫提供。
參考文獻
[1]郭文冰.革命先驅 柳溥慶[J].江蘇地方志,2001(3):40-42.
[2]姚銀泉,陸雪梅.靖江入黨第一人—柳溥慶[J].檔案與建設,2012(11):39-41.
[3]陳發奎,滕莉.陳宏閣與中國的印鈔機械事業[J].出版與印刷,2015(4):43-45.
[4]楊天壽.破解“僅次于原子彈的機密”,他結束了中國印鈔依賴外國的歷史…[EB/OL].(2022-10-28)[2025-06-3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OMIHKE051901MP.html].
[5]張丹.郵票紀念廣州解放香港印制三地流通[EB/OL].(2021-10-29)[2025-06-30]. 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1-10/29/content_874_773287.htm.
[6]張樹棟.印刷史話:恩師溥慶照排樣機自研自制[EB/OL]. (2021-10-29)[2025-06-30]. https://www.cgan.net /?p=68959 :
[7]吳中杰.陳宏閣:從印刷工人到造幣專家[J].書城,2015(5): 12-18.
[8]柳百琪.柳溥慶的印刷教育理念與實踐[J].印刷雜志,2007(10): 67-69.
[9]柳百琪,吳元浩.柳溥慶對中國印刷技術發展的貢獻[J].印刷雜志,2022(1):87-91.
[10]楊天壽.追憶塵封的往事—記中國首本《印刷辭典》的坎坷夭折路[J].印刷雜志,2005(12):73-75.
[11]柳百琪.柳溥慶“凹印多色接紋逆轉擦版法”發明的歷史意義[J].中國印刷,2016(8):2.
[12]楊天壽.記二十世紀中國印刷、印鈔專家柳溥慶[J]中國錢幣,2004(1):42-45.
[13]朱榮琪,趙文佳.“為革命學技術,又用技術服務于革命”—中國近現代印刷業先驅柳溥慶[J].群眾,2025(10): 67-68.
[14]陳發奎,柳百琪.印刷泰斗亦為上海美專之驕傲-柳溥慶先生美術書法學養的研究[J].上海藝術家,2012(5):29-33.
In Memory of LIU Puqing, the Founder of Modern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CHEN Fakui
Abstract:
As a pioneer in China's modern printing industry,LIU Puqing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technology,not only laying the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prnting industry,but also leaving valuablespiritual wealthfor contemporarypublishing and printing practitioners.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life story of LIU Puqing, and deeply analyzes hi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practitioners.
Thearticle traces the life of LIU Puq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elaborates on his academic and work experiences in detail.Based on his fruitful achievements,it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his briliant achievements in multiple fields. On this basis,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hi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industry influence throughout his life.
Research finds that while devoting himself to the revolutionaryactivities,LIU Puqing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of printing and banknote technology, and achieved the following brilliant achievements. ①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machines.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Chinese photographic typeseting machine and a photographic plate printing machine. ② Innovation in printing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industry.He systematically innovate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ed key materials; during his tenure at Yongfa Printing Company in Hong Kong,he assisted in improving the company's printing technology level; he established a new benchmark for printing quality in the industry with exquisite craftsmanship.His innovative printing techniques for the national emblem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patterns. ③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groups and creation of printed publications.He participated i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Printing Society,and founded and edited the journal China Printing, providing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④ Establish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He established the first institution in Chinese historydedicated to the print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alents. ⑤ Compilation of academic works. He not only wrote many professional papers but also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the compilation of a printing dictionary. ⑥ Advancements in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Hiscontributions include helping Germany transform the banknote printing machine, innovating the banknote drying process inventing the \"gravure multi-color junction reverse plate erasing method\", developng the watermark banknote paper,researching and creating a new process for the surface sizing of banknote paper,and presiding ov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eijing Banknote Printing Factory,etc.,so as to firmly grasp the printing technology of RMB,the \"Chinese name card\"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financial security,in the hands of Chinese people. ⑦ Compilation of calligraphy practice notes. The series of calligraphy books he compiled continue to enjoy enduring popularity in the market to this day.
Research shows that as a pioneer in China's modern printing industry,LIU Puqing always adhered to the ideals and beliefsof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striving vigorously and innovating with keen determination.He achieved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se achievementsnot only laid the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of China's printing industry,but also lef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for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practitioners withthe noble characters of loving the Partyand the country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Keywords: LIU Puqing; printing industry;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publisher
Author Afilia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Branch of Shanghai New Fourth Army Histor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
收稿日期:2025-05-15 修回日期: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