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39 作者單位:
引文格式:.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難點剖析與對策研究——以《訪書:上海市檔案館藏張元濟海內外往來函札》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5(4):61-68.
稿本文獻通常指的是作者手書的原始文本,著述、信札、日記、筆記等未刊稿皆屬于此。稿本文獻形態各異,如手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清稿等,一般手稿、初稿被認為是作者手書,而定稿、清稿可能由秘書等人員譽寫再經作者審校。[《訪書:上海市檔案館藏張元濟海內外往來函札》(簡稱《訪書》)主要收錄了上海市檔案館藏文化巨擘、出版大家張元濟與國內外各界名人的近200通珍稀信札,時間跨度為20世紀10—30年代,涵蓋朱希祖、胡適等中國近現代學術大家,以及長澤規矩也等國外漢學家的函札資料,內容涉及中國古籍善本搜集、整理、出版等事務,包括互贈書籍、代借代購珍本、交流考證新得等。該稿本采用全彩影印與釋文對照形式,于2024年12月由出版。該書入選2024年上海市重點圖書項目,并獲得2024年度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資助。本文以《訪書》為研究案例,解讀稿本文獻的價值和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意義,梳理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難點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助益古籍保護與文化傳承。
一、稿本文獻的價值
稿本文獻作為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其價值體現在文物、版本、文獻、藝術和學術等五重維度,構成文化傳承的立體網絡。
1.文物價值:歷史遺存的物質見證
稿本文獻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物質形態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以《訪書》所收錄的張元濟往來函札為例,其信箋材質、書寫工具、裝幀形式等從不同層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的文化風貌。例如,部分信札采用宣紙或毛邊紙書寫,墨跡因年代久遠而呈現氧化痕跡。這些物質特征不僅是歷史遺存的直接見證,更成為研究近現代中國文化交流的物質載體。
2.版本價值:文本演變的獨特記錄
稿本文獻的版本價值體現在其作為文本初始形態的獨特性。《訪書》里的張元濟往來函札中,部分信件存在補充修改痕跡,例如張元濟回復朱希祖關于《偽楚錄輯補》《偽齊錄校補》兩書出版計劃的函中,原稿用草書寫成,但其中有用鋼筆字補充“出版后按定價以版稅百分之十五奉酬”之語,此類修改痕跡為研究文本生成過程提供了珍貴線索。此外,函札中的批注、夾注及附言等副文本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文本的版本層次,使其成為版本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3.文獻價值:第一手史料的學術支撐
稿本文獻作為原始檔案,其文獻價值在于提供了未經后期加工的第一手史料。在《訪書》中,張元濟與日本學者長澤規矩也的通信,詳細記錄了1928年張元濟訪日求書的細節,包括對靜嘉堂文庫藏本的考察、與神田喜一郎等藏家的接洽,以及代為借書的具體條款等。這些內容不僅補充了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時期的歷史細節,更成為研究近現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4.藝術價值:書法美學的直觀呈現
稿本文獻的藝術價值在《訪書》中展現得尤為突出。張元濟作為文化巨擘,其信札行書流暢自然,筆力遒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例如,1935年致朱希祖的信札中,“擬請轉商書主”等句的書法布局疏密有致,墨色濃淡相宜,彰顯了傳統文人的書法功力與文化修養。此類信札不僅文獻價值凸顯,其本身也是書法史研究的實物資料,為研究近現代文人書法提供了直觀樣本。
5.學術價值:思想史研究的隱性資源
稿本文獻的學術價值在于其蘊含的隱性思想資源。在《訪書》收錄的函札中,張元濟與朱希祖、勵乃驥等學者的通信,涉及古籍整理方法交流、出版政策討論及學術觀點交鋒等。例如,1939年4月15日勵乃驥致張元濟函,探討《孟子傳》之版本:“宋《藝文志》載《中庸說》一卷,此本為六卷。《孟子傳》,《郡齋讀書志》謂有三十六卷,季目謂有三十二卷,以全書計之:《梁惠王》五卷、《公孫丑》四卷、《滕文公》四卷、《離婁》八卷、《萬章》四卷、《告子》四卷。每篇無有少于四卷者。豈季目所載猶有未全者耶?《莫郢亭書目》眉批謂南潯劉氏有宋刊本,想先生早已見之。昔《回溪史韻》朱竹坨氏所見為十七卷,后趙懷玉氏續得六卷,阮文達氏收入《宛委別藏》。阮氏謂蒐訪未見,僅此二十三卷,抄以進呈。”[2]179 又如朱希祖探討彭孫貽之生卒年:“生日為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六月十一日。因前曾草一《茗齋先生年譜》,考得兩種證據,定為此日。王漁洋撰傳,謂公年五十九卒,則為清康熙十二年癸丑,但卒之月日則未曾考得。當時所草年譜,因未得全集,事實太少,未能成書,將來頗擬續成。”[2]81這些名家學者于紙上對談中展開探討與論辯,使私人化的書信成為其學術觀點的真實記錄,進而構成后人開展思想史研究的隱性資源。
二、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意義
《訪書》中的珍貴文獻有助于理解近代出版界如何進行圖書版本的收集、甄別、整理、校勘、出版等工作,對學界研究近現代著名人物、上海近代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亦有所裨益。以《訪書》為例,可投射出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深遠意義。
1.存史鑒今,資政惠民
《訪書》中的函札詳細記錄了張元濟在國內外搜集、整理、出版中國古籍善本的艱辛歷程。這些寶貴的文獻史料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為當今的文化政策、古籍保護政策等的研究與制定提供重要參考。[稿本文獻往往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綿延傳承與蓬勃發展,其整理出版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珍視歷史,同時也可為政府決策提供文化層面的支撐和思考,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惠及民眾。
2.踐跡篤行,學脈承傳
《訪書》猶如一座圖書版本學的寶庫,詳盡記錄了張元濟在國內外廣泛搜集、仔細甄別、精心整理古籍善本的實踐與方法。這些珍貴的記錄,不僅為當時古籍善本的整理與研究開辟了新路徑,更為后世圖書版本學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的案例與經驗總結。稿本文獻是對前人足跡和經驗的真實記錄,其整理出版有益于承接與延續前人經驗,是推動知識體系在承襲演進中不斷完善的寶貴財富。
3.稽古開新,繼往開來
《訪書》中,張元濟在與朱希祖、長澤規矩也等人的通信中,不僅對古籍的搜集、校訂與出版工作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闡述,更展現出其對古籍善本的獨到見解與選題策略。他對書籍的精選、對文化價值的挖掘,以及對出版創新的追求,都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靈感。就此而言,這些函札不僅是一部關于古籍善本的交流史,更是一部關于選題創新與文化生產的啟示錄。稿本文獻蘊含著深刻的前人智慧,其整理出版為新時代的文化生產帶來新的啟迪。編輯出版人員應以獨到的眼光精選題材,深入挖掘文化價值,勇于創新出版形式,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三、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難點
稿本文獻具有重要的多維價值,而作為“未刊稿”,其整理出版工作存在一定的難點,主要表現在體例格式不統一、文字難以辨識、分寸較難把握等方面。
1.體例繁雜:多元文本的整合困境
由于稿本文獻通常是未定稿的文本,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體例格式不統一的問題。以《訪書》為例,此書選編了張元濟與國內外各界名人之間的往來通信,包括來函和復函稿,屬于檔案史料匯輯的文獻編排
從呈現形式來看,《訪書》所收集的函件中,大約五分之四是手寫體信札,五分之一是排印件。從信札性質來看,既有私人化的通信,也有少量的公文信件,涉及燕京大學圖書館、育德財團、尊經閣文庫、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文庫、宮內省圖書寮、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等機構。從通信對象來看,主要是國內學者和日本漢學家,此外,還有美國植物學專家施永高(WalterT.Swingle),德國漢學家、教育家衛禮賢(RichardWilhelm)等。從書寫的語言文字來看,大部分函件為中文漢字書寫,但也有幾封是日文書寫的。從收函寄函人來看,大多數函件的收函寄函人之一為張元濟,少數函件雖然收函寄函人都不是張元濟,但討論的內容與張元濟相關。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函札沒有明確的收函寄函人信息,如“張元濟復衛禮賢函稿(1930年7月)”,本件并無明確的收件人,經整理者推測為衛禮賢。以上種種復雜情況,給《訪書》的整理與出版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2.文字難辨:書寫文本和紙墨狀況的雙重挑戰
稿本文獻的文字辨識是整理工作的核心難點。就《訪書》手寫體信札部分而言,因信件涉及人物眾多,且每個人的字跡、書寫風格以及書寫習慣千差萬別,加之近現代文人崇尚自由揮灑的書寫風格,書寫時頗為隨性,部分函稿中存在大量的涂改痕跡,同時,函札中常見添注、旁批等現象,《訪書》手寫體信札的辨識難度可見一斑。例如,1920年4月16日張元濟回復施永高的信函中,一頁之內有多處涂抹、刪除、加注,且加注文字細小如蠅頭,亦加劇了辨識挑戰。此外,異體字、通假字的使用也進一步增加了釋讀難度。
盡管《訪書》的影印件大多較為清晰,但仍有部分信札因保存條件不佳導致墨跡褪色、紙張殘缺。例如,長澤規矩也于1936年1月18日致張元濟的函件中,文字線條已不甚鮮明;長澤規矩也于1935年2月19日致張元濟的信函,首頁右側中部紙張已殘缺不全。這些問題為文字辨識帶來了重重困難。
3.適“度”不易:學術規范與歷史原貌的張力
所謂“適度則立,過度則廢”,稿本文獻的整理出版須把握好分寸,其中的“度”涉及學術規范與歷史原貌之間的平衡。在《訪書》的整理過程中,整理過度可能損害文獻的歷史真實性,而整理不足又會影響讀者的閱讀和理解。例如,如何處理信札中的筆誤、涂改、省略等原始痕跡,需要做到適“度”張元濟信札中的修改痕跡,若完全保留將影響閱讀流暢性,若刪除則削弱歷史真實性。同樣棘手的還有歷史人名、事件、機構等專有名詞的注釋尺度,以及信札中敏感內容的處置方式。這些都需要整理者和編輯出版人員根據文獻類型及學術目的,在“全錄”與“選錄”之間作出專業判斷。
四、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對策
針對稿本文獻整理出版的難點,本文以《訪書》為例,總結對策,以助益稿本文獻的高質量整理出版。
1.梳理文本,規范體例
(1)確定作者署名:建立系統的作者辨識方法
在《訪書》整理的過程中,首要工作是明確每封信札的作者和收信人。由于函札數量龐大且署名方式不一,需要建立系統的作者辨識方法。整理者通過比對筆跡、分析信箋、考證內容、查核落款等多種方式,確定信札的作者身份。同時,為兼顧學術規范與歷史原貌,避免因署名混亂導致讀者誤解,整理者在尊重原件的基礎上,采用真實記錄多元身份的署名方式。以張元濟的署名形式為例,包括“弟張”“弟張元濟”“張”“張元濟”等,力求清晰準確地反映信札的實際作者情況。
(2)制定全書體例:標準化處理分類與標注
針對函札體例繁雜的問題,《訪書》根據現行的編校規范量身定制編輯體例規范。具體而言,書中選錄的函札,包括附件、雜件等,編排方法如下: ① 根據收函寄函人(張元濟除外)的國籍身份,將函札劃分為海內篇、海外篇兩大部分。 ② 在海內篇或海外篇中,將相應函札分別歸入各位收函寄函人(張元濟除外)名下。 ③ 根據收函寄函人(張元濟除外)第一封函札的落款或收發時間先后,對收函寄函人進行排序,時間不詳者排在最后。 ④ 同一收函寄函人(張元濟除外)名下,根據落款或收發時間先后對函札進行排序,時間不詳者排在最后。 ⑤ 函札如有附件,若該附件系張元濟往來函札,則該附件作為函札獨立編排。 ⑥ 非函札的文件,作為雜件,排在海內篇或海外篇的最后。 ⑦ 所有函札,包括附件、雜件等,均為圖文對照,文在前,圖在后。[2]]
(3)編制目錄:實現檢索與導讀的雙重功能
目錄編制需兼顧檢索效率與學術導讀作用。為方便讀者檢索,《訪書》編制了詳盡的目錄和索引系統。目錄按時間順序列出所有信札,每個條目均嚴格標注“作者一收信人一日期”三元信息,如“張元濟致潘宗周函稿(1936年11月26日)”,形成清晰的歷史敘事脈絡,便于研究者追蹤人物通信軌跡或事件發展進程;同時編制“索引”部分,方便讀者根據人名、著作名和機構名稱進行檢索,幫助讀者快速定位相關內容。對于信札中涉及的大量歷史人物和出版機構等信息,均以腳注進行必要的注釋說明,增強了工具書的實用性。
具體而言,書中選錄的每封函札,包括附件、雜件等,均由整理者擬寫對應的標題,標明收函寄函人及落款或收發時間。經整理者考證推斷的落款或收發時間,以符號[]標明,如時間不詳,則以符號口標明。如“張元濟致劉藜仙函稿[1934年1月〕”,因函中有“于去秋組立復興東方圖書館委員會”語,經查相關資料,該委員會于1933年4月29日設立,故此信當書于1934年年初。如原件已有標題,則作為正文予以保留。擬寫的附件標題不列入全書目錄,雜件標題列入全書目錄。
(4)全書統稿:達成文本一致性的技術保障
在完成初步整理后,《訪書》進行了多次全書統稿工作。這一過程重點檢查體例的統一性、文字的準確性、注釋的規范性和整體的連貫性等。統稿團隊由文獻學、歷史學和出版學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從不同角度把好質量關。同時,統稿中特別關注敏感內容的處理,在保證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適當考慮當代讀者的接受度。如1898年6月12日沈善登致張元濟函,內容涉及維新變法與清廷查禁米糧出洋等政治事件,函稿不全且內容不涉及古籍出版等,故刪去;又如1936年11月27日張元濟致某日方人士函稿,鑒于函中內容為一般事務性聯系,且類似寄贈出版書籍之事在其他函中已有充分體現,故該函未被收錄進書中。
2.多管齊下,精準釋讀
(1)充分利用各類文獻資料
針對手稿辨識難題,《訪書》整理團隊充分利用各類文獻資料。首先,建立包含張元濟及相關人士書法樣本的數據庫,通過比對已知字跡幫助辨識難以識別的文字。其次,廣泛收集同時期的出版物、檔案等印刷體資料,將其作為解讀手寫體內容的參考。例如,對于信中提到的書名、人名、機構名等專有名詞,通過查核商務印書館同期檔案和其他歷史文獻等進行確認。此外,參考已出版的張元濟文集、年譜等資料,相互印證以提高辨識準確率。
(2)善用現代技術作為輔助工具
現代技術為稿本文獻整理提供了重要支持。《訪書》充分利用高精度掃描件輔助文字辨識,如通過調整掃描件的亮度、對比度、色彩等參數,增強模糊字跡的可識別度;應用局部放大功能,以觀察筆畫細節。例如,1928年2月2日陸徵祥致張元濟函中寫道,“先在院(筆者注:圣唐特萊修院)中迎賓館侍宿”。整理者最初無法確定究竟是“侍宿”還是“借宿”,通過對原函局部放大并仔細辨認,發現其字形不像“借”字,且“侍宿”一詞的意思同樣是通順的,故整理稿最后敲定為“侍宿”。現代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傳統文獻學方法相結合,顯著提高了字詞辨識的成功率。
(3)基于文本語境和歷史背景展開邏輯推理
函札內容往往具有內在關聯性,利用這一特點可以輔助文字辨識。《訪書》整理時特別注意信札內容的前后呼應,通過前后對照推斷字詞。例如,1935年2月19日長澤規矩也致張元濟的信函,首頁右側中部紙張殘缺,部分文字難以辨識。經反復研讀信函全文,并結合近現代文人之間通信的禮儀和表述習慣,對照前后文本,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確認為“久少通(訊),(非)敢背舊情也”。此類邏輯推理須結合上下文語境及歷史背景進行。又如,1937年1月高倉克己致商務印書館函(節錄件),首頁右側有王云五寫給張元濟的批語,字跡極其潦草,難以辨認。經通讀該函全文,并查考商務印書館歷史資料《通信現購簡章》,掌握該館內設機構中有通信現購股等信息,反復推敲,最后確認王云五批語為“此系日本現購戶致本館通信現購股函中之一段”。這是結合史料記載進行對照考證的文本互證方法。
(4)咨詢專家以提供學術保障
對于特別困難的辨識問題,《訪書》整理團隊會采取咨詢專家的策略,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請教書法專家幫助辨認特殊寫法或潦草字跡;咨詢歷史學者、語言學者等專業人士,從內容角度對文字進行辨識。特別是對于信中涉及的專門術語、外語詞句等,尋求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至關重要。如1935年1月11日,郭泰祺致張元濟函中有“壺德兼備”一詞,上海博物館柳向春研究館員指出,如果不了解“壺德”指婦德,極有可能會誤作“壺德兼備”。通過專家解釋得到權威解讀,能夠有效避免誤讀,為稿本文獻整理提供堅實的學術保障。
3.系統整理,精益求精
總體來看,《訪書》的整理出版工作堅持系統性原則,力求在每個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整理過程分為多個階段:首先是基礎整理,包括清點編號、初步辨識、錄入校對等;其次是深度整理,包括內容考證、背景研究、注釋補充等;最后是出版準備,包括統一體例、編制索引、設計版式等。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質量標準和檢查機制,確保整理成果的可靠性。同時,《訪書》尤其重視學術規范,所有引用、參考和存疑之處都詳細注明來源和依據,比如對于所有存疑的文字辨識結果,《訪書》均在注釋中予以說明,為后續研究提供可追溯的基礎。
五、結語
稿本文獻具備文物、版本、文獻、藝術和學術等維度的多重價值,其整理出版對于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創造具有重要意義。《訪書》的整理出版工作,是對稿本文獻史料的梳理考證、價值深度發掘和系統性呈現。通過這一實踐,我們不僅搶救保護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獻,更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稿本文獻整理出版方法。稿本文獻的整理出版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需要文獻學、歷史學、出版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也需要耐心、細致和創新的工作態度。《訪書》的整理出版實踐表明,面對體例繁雜、文字難辨、適“度”不易等核心問題,可采取梳理文本、規范體例,多管齊下、精準釋讀,系統整理、精益求精等對策。這些對策不僅適用于張元濟函札的整理,對于其他類型的稿本文獻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稿本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稿本文獻不僅是保存歷史記憶的載體,其整理出版也是創新文化生產的源泉。針對稿本文獻整理出版中的重重困境,應采取科學的方法、秉持嚴謹的態度,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古籍保護和文化傳承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麗娟.稿本文獻的整理與出版芻議:以《晉會要》《民國上海市通志稿》為例[C]//上海市出版協會,上海市編輯學會.守正創新奮楫者先:2022年上海出版青年編輯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22:114.
[2]上海市檔案館,彭曉亮,陳皓.訪書:上海市檔案館藏張元濟海內外往來函札[M].上海:,2024.
[3]楊冬權.檔案存史鑒今、資政惠民的生動實踐:評《訪書:上海市檔案館藏張元濟海內外往來函札》[J]上海檔案,2025(3):38-39.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Visiting Letters: Letters from Zhang Yuanji's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changes in the
Shanghai Archives
CHEN Zhanhong
Abstract:
In today's era of grea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This is not only acarier for preserving historical memory,but also a source of innovative cultural production.The article takes Visiting Lettes: Letters from Zhang Yuanji's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changes in the Shanghai Archives (referred toas Visiting Letters) as a case study to introduce the value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organizing and publishing manuscript literature,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providing assist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ak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Visiting Letters as an example,the resear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ing the value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analyzing the dificulties in organizing and publishing manuscrip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proposing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to facilitate the high-quality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manuscript literature,asamaterial carrierofhistoricalculture,has value reflected in five dimensions: cultural relics,version,literature,art,and academia.Theorganizationand publication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reflected in aspects such as preserving the history and learning from the present,and providing the political support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practicing diligently,and inheriting academic traditions;reviewing andcarying forward the past,and opening up the new possibilities.Asan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ere arecertain diffculti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of manuscript literature,mainlymanifested in inconsistent formating,diffculty inidentifying text,anddifficultyin grasping moder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numerous diffculties in the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scientific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a rigorous atitudeshould beupheld,and efctive solutions should be sought.The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and publishing manuscript literature as follows. ① Sort out the text and standardize the format.Specificall,itis manifested in determining theauthor's name,developing the format of the entirebook,compil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and standardizing the entire book. ② Use multiple methods,and achieve precise interpretation. Specifically,it is manifested in fully utilizing various literature materials,making good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s auxiliary tools,conducting logical reasoning based on the textu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sulting experts to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③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and strive for excelence.The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 literatur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ity,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every aspect,and attch importance to academic norms,providing atraceabl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Keywords: manuscript literature; correspondence of Zhang Yuanji;ancient book collation; bibliology;cultural inheritance
AuthorAffiliation:ShanghaiFarEastPublishers收稿日期:2025-05-29 修回日期:2025-06-20
延伸閱讀:張元濟與朱希祖的往來函札及其傳承價值
出版巨擘張元濟是商務印書館的靈魂人物,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搜集、整理與刊印,為傳承中華文化彈精竭慮。朱希祖則以史學研究和藏書聞名,珍視明清珍刻、南明野史、地方志乘等善本,藏書多達25萬冊,其中不乏海內孤本。張元濟與朱希祖不僅有著同為浙江人的鄉誼,更懷揣著對文化傳承的強烈使命感,這份共鳴讓他們相互引為知己。二人以“書”為紐帶,在古籍保護、學術研究與文獻傳播等領域往來密切,留下諸多佳話。
1934年至1937年間,朱希祖任教南京中央大學,與張元濟通信尤為頻繁。《訪書:上海市檔案館藏張元濟海內外往來函札》一書收錄雙方往來書信多達23通,其中朱希祖來函17通,張元濟復函6通。這些書信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互贈書籍、代借代購珍本、交流考證新得,以及著作出版等諸多方面。在通信過程中,朱希祖還向商務印書館推薦珍本《皇明經世文編》,張元濟得知后立刻復函,希望能先閱讀該書的目錄與部分正文。盡管由于該書價格過高,商務印書館最終未能成功購得,但此后張元濟仍多次致函詢問此書下落,足見其對珍本的重視。
張元濟與朱希祖的往來函札體現了二人珍視古籍的赤子之心與同道相宜的君子之交,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