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探索數據資產入表新模式”,這標志著我國在數據資產管理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2023年8月,財政部發布《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正式確立了數據資源入表的實踐框架,推動了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這一變革不僅對企業的會計處理、資產管理等業務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高等教育,尤其是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
在數據資產化浪潮中,傳統的案例教學法面臨著迅速適應新的教育需求的壓力。隨著數據資源成為企業核心資產之一,如何有效地將數據資源入表的理論與實踐應用融入案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數據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等基本原則,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基于會計專業視角,探討如何在數據資源入表背景下設計和優化案例教學策略,從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4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案例教學法改革路徑。
1確認:從“自然資源”到“經濟資產”的案例教學
確認數據資產是數據資源人表的首要步驟,它標志著數據資源從普通資源轉變為符合資產定義的經濟資產。然而,由于數據資源本身的無形性、動態性以及非物質特征,這一確認標準面臨著諸多挑戰[2-3]。因此,在案例教學中,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及小組討論與反思,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何時數據資源可以被視為“經濟資產”,并推動他們批判性思考數據資產的確認標準。
1.1 典型案例分析:探索確認標準
案例分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具體的企業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可以選擇一些典型企業的數據資產案例,如國內互聯網公司如何處理和確認外購數據與內部數據資源。例如,某知名電商平臺如何對其用戶數據進行分類和評估,從而確認這些數據資源是否符合資產標準。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學生能夠逐步了解企業如何根據數據的屬性、來源及其潛在的經濟利益來判斷數據資源是否具有資產屬性。這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數據資產確認標準,也使他們理解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所面臨的復雜情境[4]。結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暫行規定》的相關內容,學生能夠更加明確數據資產確認的復雜性及相關標準,從而更好地應對實際操作中的挑戰。
1.2 情景模擬:模擬確認流程
情景模擬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企業管理者、會計人員、審計師和數據專家,模擬數據資產確認的整個流程。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數據資產確認的實際操作,還能夠體驗到跨部門合作和多方協調的實際情境。例如,學生可以模擬財務人員與數據團隊討論某項數據資源是否符合確認標準,審計師根據相關會計準則審查確認流程的合理性。在模擬過程中,學生將面臨實際工作中的復雜情形,包括如何界定數據的來源、如何評估數據的經濟效益,以及如何確定數據的可確認性。通過模擬,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數據資產確認的流程,并從多角度審視數據資源入表所帶來的管理挑戰。
1.3小組討論與反思:促進批判性思維
小組討論和反思環節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從不同視角審視數據資產確認的復雜性。在這一部分,學生將分組討論數據資源形態多樣性、未來經濟利益不確定性等問題,探討如何判斷哪些數據符合確認標準。例如,學生可以討論如何判斷數據的可靠性,如何評估數據在未來是否能夠帶來經濟利益,哪些數據資源是足夠成熟并具備可確認性。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將面對不同觀點和見解,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數據確認中的各種難點和挑戰。
此外,通過反思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和總結討論的關鍵問題,并幫助他們深化對數據資產確認標準的理解。在數據資產的確認過程中,尤其是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數據資源能夠滿足確認條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學生可以在不斷的討論和思考中逐步理清關鍵問題,并在面對復雜情境時,學會如何進行科學決策。
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小組討論與反思的結合,案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數據資產入表這一新興挑戰時,逐步建立起對數據資產確認的深刻理解,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對會計和財務管理的全新需求。
2計量:從資源成本到資產價值的案例教學
數據資產價值的計量是數據資源入表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將數據資源的原始成本或潛在價值,轉化為企業財務報表中可量化的資產價值[5]。這一問題涉及不同數據類型的估值方法、確認標準及應用情境的理解。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類比、比較分析和實務演練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掌握數據資產的價值計量。
2.1 案例類比:理解不同情境
數據資產的價值計量因具體情境而異,不同類型的數據資產需要采用不同的計量方法。企業內部生成的數據與外購數據在計量方式上存在差異,且企業使用的數據與用于出售的數據的估值方式也有很大不同[。通過課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案例,可以展示數據資產在不同業務模式和實際情境中的計量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據資產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例如,企業內部生成的數據往往無法直接與市場價格掛鉤,因此通常采用成本法進行計量。與此不同,用于出售的數據資產則可能適用市場價格法或收益法來進行估值。通過案例類比,學生能夠逐步認識到數據資源的雙重屬性,既可以作為“生產資料”,也可以作為“出售商品”,這一特性使得數據資產在計量時面臨更為復雜的專業判斷過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值化處理。
教師可以通過選取不同行業的案例,如電商平臺、社交媒體公司和制造業企業,展示這些公司如何根據其數據資源的使用場景及目標來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例如,電商平臺可能更多依賴于客戶數據的長期價值評估,而社交媒體公司則可能注重用戶數據的即時市場價值。通過這些案例,學生能夠更加深人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根據數據的特性和企業需求做出適當的計量選擇。
2.2比較分析:增強理解深度
不同的計量標準對數據資產的價值評估有不同的影響。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這些差異,并能更好地把握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歷史成本法、市場價格法和收益法等不同的計量方法,幫助他們理解為什么不同類型的數據資產需要不同的計量方式。
例如,《暫行規定》明確指出,“企業使用的數據資源”與“用于出售的數據資源”適用不同的會計準則。對于“企業使用的數據資源”,可以采用歷史成本法進行計量,而對于“用于出售的數據資源”,則可能采用市場價格法或收益法。在這種比較分析中,學生將學習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數據資產選擇合適的計量標準,從而更好地適應實際情況。
這種比較分析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能讓他們認識到數據資產的計量并非單一且固定的過程。通過了解不同計量方法的優缺點,學生將能夠更靈活地進行判斷,并具備更強的批判性思維,以應對多變的實際工作情境。例如,學生可以討論在不同情境下選擇歷史成本法和市場價格法的理由,進而掌握如何應對數據資源在實際經營中帶來的復雜性。
2.3 實務演練:模擬實踐流程
案例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通過實務演練,學生能夠深人理解數據資產的價值計量過程,從而更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際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模擬任務,要求學生根據相關數據來源、使用目的以及可用的市場信息,使用收益法、成本法或市場價格法等不同的計量方法對數據資產進行估值。
在實務演練中,教師可以提供虛擬的數據信息,如某科技公司采集某類數據的成本、維護成本及潛在收益等。學生則根據這些信息評估數據資產的價值,計算其可能的收益,進而生成計量報告。例如,學生可以模擬一個數據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在評估其用戶數據時,采用收益法來計算數據的潛在經濟利益,或者選擇成本法來評估數據采集和處理過程中的成本。
通過模擬實踐,學生不僅能夠增強理論知識的內化,還能鍛煉自己在數據資產計量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報告分享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各自的計量過程和結論,進一步討論和優化學生的思路。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增強其在數據資產價值計量方面的應用能力。
通過案例類比、比較分析和實務演練的結合,學生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中全面理解數據資產價值計量的復雜性,并掌握在不同情境下選擇合適計量方法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會計理論,還能夠提高他們在數據資產管理中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必要的實踐支持。
3記錄:從靜態記錄到動態管理的案例教學
與傳統有形資產的靜態記錄不同,數據資產具有無形性、動態性和可多次使用的特點[7],這使得其記錄過程不僅復雜,而且需要持續的更新與優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引入、分步驟任務、項目制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據資產的多重屬性及其動態管理的特殊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數據資產管理中的實踐能力。
3.1案例引入:探索動態管理需求
數據資產的記錄不僅僅是對靜態信息的簡單登記,它更需要根據數據使用情況、生成頻率、存儲管理等多個維度進行持續更新與優化。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引入,展示企業如何實現數據資產的動態管理。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選擇電商平臺或科技公司,讓學生分析其數據資產的獲取、使用、存儲以及其更新過程。例如,電商平臺會根據用戶行為數據不斷更新用戶畫像,并根據數據的實時變化調整營銷策略,這就要求會計系統能夠動態地反映數據資源的變化。
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的靜態記錄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數據資產的需求,因為數據資源是隨著時間和使用場景不斷變化的,必須要有動態的管理機制以反映其實際情況。通過這樣的案例引人,學生能深刻認識到,數據資產的記錄不僅僅是一次性任務,而是一個需要不斷更新、管理的過程。
3.2分步驟任務:分解記錄流程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數據資產的記錄過程,可以將其分解為多個步驟,逐一講解每個環節的操作要點及其在動態管理中的作用。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分步驟任務,讓學生逐步理解如何從多個維度進行數據資產記錄,具體內容包括獲取、分類、估值、動態更新和歸檔等步驟。
例如,學生首先需要對模擬企業中的數據資產進行初步記錄,按照數據類型進行分類,如用戶數據、交易數據和操作日志等;然后要為每類數據設定初步的估值,并展示如何根據數據的實際使用情況、更新頻率以及存儲要求動態調整這些數據的價值。通過這些任務,學生不僅能夠逐步掌握數據資產的記錄流程,還能理解數據資產的動態管理需求。通過這種分步驟任務的設計,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步記錄過程都與數據的實際運用密切相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影響數據資產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3.3項目制學習:模擬生命周期管理
數據資產的生命周期從生成、使用到更新、存儲的全過程,都需要精確記錄和動態管理[8]。項目制學習作為一種實踐性極強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深入體驗數據資產生命周期管理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模擬項目,讓學生跟蹤數據資產的完整生命周期,記錄和管理數據在不同階段的變動。例如,教師可以布置相關項目任務,要求學生管理一個龐大的客戶數據集,學生需要記錄數據的獲取信息,如客戶的基本資料和交易歷史;在使用階段,學生需要記錄數據的應用情況和帶來的業務價值,例如用戶行為分析、市場預測等;而在數據更新或歸檔階段,學生則需要記錄數據更新的頻率、內容、存儲方式和保留策略等信息。通過這種模擬項目,學生不僅能夠實踐如何記錄數據資產的變化,還能深刻理解動態管理在數據資產記錄中的實際應用。
這種項目制學習方法通過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能夠讓學生不僅學到理論知識,還能夠體會到數據管理的復雜性和挑戰。例如,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遇到數據重復、數據丟失、存儲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數據資產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通過項目制學習,學生能夠培養解決這些問題的實際能力,進一步提升其在數據資產記錄和管理方面的綜合素質。
3.4 問題導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在數據資產記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如何確定數據資產的有效期、如何處理重復數據、如何整合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等。通過問題導向學習,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和解決。例如,教師可以設定相應的情境,例如某公司擁有大量分散的用戶數據資源,在記錄時發現有許多重復數據或低質量數據。學生則需要分析這一問題帶來的潛在風險,如數據價值降低、記錄混亂以及數據整合困難等,并提出解決方案,例如數據質量控制、去重策略以及如何提高數據清洗的效率等。
通過這種問題導向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數據資產記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出批判性思維和實際分析能力。學生可以討論如何優化數據清洗流程、如何制定合適的數據質量管理標準,以及如何在多源數據的整合中保持一致性和準確性。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培養應對復雜數據管理任務的實際能力,為今后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
通過案例引入、分步驟任務、項目制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的結合,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數據資產記錄的復雜性及其動態管理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數據資產的記錄方法,還能夠培養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將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好地應對數據資產管理中的挑戰,提升其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4報告:從信息列示到決策有用的案例教學
傳統資產的報告側重于靜態指標,如資產的賬面價值或負債的金額等,而數據資產的報告則要求更加動態和全面,同時需具備支持決策的功能[9]。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資產的報告不僅僅是信息的列示,更需要通過精準的數據披露支持企業決策,提升透明度和信任度。因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解析、小組討論和實踐模擬等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人理解數據資產報告的價值和作用。
4.1實踐解析:分析企業數據報告實踐
在數據資產報告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真實企業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企業如何實際操作數據資產報告。特別是,學生能夠從具體企業的年度報告中,學習到如何披露不同類型的數據資產,并探討企業在報告披露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實踐。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家大型電商企業的年度報告,分析該企業如何披露客戶數據、運營數據、市場數據等,并討論這些披露信息如何幫助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做出決策。
通過實踐解析,學生可以了解數據資產如何納入財務報告范圍,并學習如何處理不同數據的披露要求。例如,電商企業可能會詳細列示客戶行為數據、會員增長趨勢和產品銷售數據,這些信息的披露不僅是資產的報告,也具有幫助決策的功能。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數據資產報告的透明度、詳細性、一致性和相關性,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報告增強企業的信用和吸引投資。
4.2小組討論:多角度分析披露內容決策價值
數據資產的披露不僅涉及會計人員或企業管理層,還關乎多個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需求。例如,投資者、債權人、監管機構和消費者等,都有不同的需求和關注點。小組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數據資產披露的決策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代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角色,例如企業管理層、外部投資者、監管機構等,讓他們分別討論哪些數據披露信息最為關切,并分析這些信息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
例如,管理層小組可能會更加關注如何通過數據披露展示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優勢,而投資者小組可能更關注數據披露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以判斷企業的未來增長潛力。監管機構則更關注合規性和數據披露的完整性。通過這種多角度的小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各方的需求,還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將意識到,數據資產的披露不僅僅是法律合規的要求,更是影響各方決策的關鍵因素。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還可以提出如何在合規性與透明度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如何披露敏感數據而不違反隱私保護規定,如何在披露企業業務數據的同時,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掌握如何設計有效的數據披露策略,最大化其對利益相關者決策的支持作用。
4.3實踐模擬:設計并實施數據披露計劃
實踐模擬是將理論應用于實際操作的有效方式,能夠讓學生親身參與數據資產披露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組虛擬數據資源,模擬企業在年報中如何披露數據資產信息。每個小組將獲得虛擬企業的背景信息(如電商平臺、制造業公司、科技公司等),并根據該企業的業務特征和數據資產類型,設計數據披露計劃。
在模擬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虛擬企業數據資產特點,如客戶數據、產品數據、研發數據等,并根據實際價值和決策影響,設計披露內容、形式和方法。例如,某科技公司可能會選擇披露其研發數據、技術創新成果和市場趨勢,以吸引投資者并展示其未來的增長潛力;而電商平臺可能會選擇披露用戶行為數據、交易額和增長趨勢,以增強投資者對其市場地位的信心。
在撰寫披露報告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考慮數據披露的內容和格式,還需要思考如何使這些信息對利益相關者的決策產生積極影響。例如,如何通過數據展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通過透明的財務數據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度,如何通過清晰的數據展示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等。通過實踐模擬,學生將能夠全面了解數據資產報告的流程,并掌握如何設計符合企業戰略和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數據披露計劃。
在實踐模擬的過程中,學生還可體驗如何處理報告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例如,如何應對市場波動帶來的數據不穩定,如何在報告中披露不確定性因素而不損害企業形象等。這些實際操作將加深學生對數據資產報告復雜性的理解,提升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應用這一知識的能力[10]
通過實踐解析、小組討論和實踐模擬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數據資產報告的復雜性,并學會如何將數據資產的報告從簡單信息列示轉化為具有決策價值的重要工具。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數據報告的基本技能,還培養他們在數字經濟時代對數據資產的分析與決策支持能力,為未來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
5研究結論: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教學轉型
在數據資產人表的背景下,案例教學法為會計學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路徑。通過對數據資產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4個方面的系統性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數據資產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更能通過實踐分析和模擬演練,深入理解數據資產在企業實際運營中的應用。傳統的會計學教學方法在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挑戰時,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案例教學法則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
首先,從確認角度看,數據資產的確認標準不僅關乎會計理論的創新,還需要根據數據的無形性、動態性和使用情況進行靈活判斷。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小組討論,學生能夠在面對復雜的實際情境時,形成更為嚴謹的判斷標準,并學會如何在動態變化中確認數據資源的經濟屬性。
其次,在計量方面,數據資產的價值計量涉及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和標準。在案例教學中,通過案例類比、比較分析和實務演練,學生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學會如何應用合適的計量方法,準確評估數據資產的市場價值或潛在收益。這種多角度的學習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理論,還使他們具備了靈活應對復雜商業情境的能力。
再次,在記錄環節,數據資產的動態管理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和靈活性。通過案例引入、分步驟任務和項目制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數據資產的生命周期管理和持續優化過程。尤其是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將學會如何應對數據更新、存儲和整合等挑戰,確保數據資產記錄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最后,在報告部分,數據資產的報告不僅僅是數據的列示,更是幫助決策者做出合理決策的重要工具。通過實踐解析、小組討論和模擬披露任務,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數據報告的價值和作用,并學會如何將數據資產報告與企業戰略、市場需求和利益相關者需求相結合,為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6 結語
總的來看,數據資源入表背景下的案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應用提升其跨學科的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促進學科知識的創新發展,還培養學生面向未來數字經濟的能力,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應對數據資產管理和決策支持等復雜任務。未來的會計教育應進一步深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探索更多符合行業需求、切實有效的教學路徑,培養出更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謙,王潔菲,郭青鵬.數字經濟時代貿易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探討:挑戰與機遇[J].大學教育,2025(2):54-57.
[2]羅玫,李金璞,湯珂.企業數據資產化:會計確認與價值評估[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8(5): 195-209,226.
[3]張俊瑞,危雁麟.數據資產會計:現狀、規制與展望[J].財會月刊,2023,44(12):3-11.
[4]黃世忠,葉豐瀅,陳朝琳.數據資產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基于商業模式視角[J].財會月刊,2023,44(8):3-7.
[5]高華,姜超凡.應用場景視角下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J].財會月刊,2022(17):99-104.
[6]張俊瑞,高璐冰,危雁麟.數據資產會計:概念演進、解構與關系辨析[J].會計之友,2023(24):131-137.
[7]賈蓓.學科融合視角下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思考[J].大學教育,2020(1):166-169.
[8]洪金明.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下企業數據資源會計處理探討[J].財務與會計,2024(16):43-45.
[9]聶文彥,岳雅靜,姚麗.數據資產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從理論到實踐[J].商業會計,2024(11):32-36.
[10]張俊麗,姚香秀,程茜,等.基于OBE理念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才培養創新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2(4):185-187,191.
收稿日期:2025-07-29
作者簡介:
楊超,男,1988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ESG與公司治理。
郭雨欣,女,2002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徐嘉澤,男,2001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審計與數據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