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來產業塑造產業未來
◎李洪興
很多看似“炫技”的情景,正悄然改變著生活。
以人形機器人為例,有的能搬重物,有的可以迎賓,有的還能模仿中醫手法進行理療。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的展館里,人形機器人“各懷技藝”,樣樣精彩。引領未來產業新賽道,具身智能正賦能智能制造、商業服務、醫療衛生等領域,向人們展示著“看得見的未來”。這幾年,人們的“曾經想象”正變得觸手可及,科技創新也在突破實驗室的邊界。由前沿技術驅動,那些處于孕育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不僅具有前瞻性、引領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產業的孕育壯大,源于科技創新的積累,來自長期耕耘的沉淀。飛輪儲能系統具備毫秒級響應速度,為儲能產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為高密度商業化發射任務打下堅實基礎;利用生物制造,大米可變身為生產人血清白蛋白的“種子”……發展領域不同,技術難點各異,但都呈現出同樣的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無中生有、有中生新”,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取得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應用。誰先形成“從0到1”的突破,誰就能夠在全球競爭中率先擁有“護城河”,掌握產品話語權、產業定義權、博弈主動權。
用創新書寫未來,以創造鍛造產業,何以活力十足、前景廣闊?從概念到試驗、從轉化到應用,產業生態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發展潛力。安徽合肥是量子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全國近1/3量子科技企業。從生態角度看,面對“卡脖子”難題,可以協同攻關;面對技術轉化,不乏產業承接;面對技術路線的驗證,能夠互相聯合、反復打磨。創新鏈與產業鏈環環相扣,正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基礎。涵養健康生態、促進良性循環,就要保障要素資源充分流動。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成果轉化,只要趨勢和方向是對的,通過搭建平臺、健全機制,讓“書架”與“貨架”無縫對接,就能不斷把科技創新的奇思妙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新產品、新產業。
對未來有信心,表現在當下有耐心。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是長周期的過程,存在高風險和不確定性。從科技成果轉化到大規模產業化,業界往往形象地稱之為跨越“死亡之谷”。這就需要千方百計幫助各類創新主體,在投入與機制保障上持續發力。如今,不少地方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和新興產業投資母基金,加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為未來產業發展注入越來越多活水。
乘著低空智能飛行器回家,與虛擬數字人下棋,穿戴外骨骼行走……2025中國科幻大會上的“暢想”,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活力奔涌,未來已來。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就能抓住塑造產業未來格局的關鍵變量,讓我們既贏在當下,更贏得長遠。
(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6月11日,有刪改)
技法點睛
高中寫作倡導“經世致用”,文從字順、自然,反對片面追求語言的華麗,以晦澀混亂為深奧。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用詞貼切,準確嚴密。
選用最精確簡明、生動傳神、恰如其分的詞語來論證觀點,表情達意。若想判斷詞語表達得是否準確嚴密,同學們可以從限定詞、關聯詞、判斷句式等的運用考慮。表時間、程度、范圍、頻率等限定性詞語的使用,使語義指向更加明確。準確運用動態詞匯能使論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把問題分析得更清楚。本文動態詞匯的使用頗具匠心,“孕育萌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等短語,將產業發展的抽象過程表達得準確、生動,易于可感知。
2.善用修辭,形象生動。
恰當運用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本文就通過“書架”“貨架”的借代修辭,以生活意象打通抽象概念與現實的聯結。
3.文句有表現力,意蘊豐富。
文句含蓄,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盡而意無窮。本文“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用矛盾修辭揭示科技創新的本質,引發讀者對規律的思考。畫面感表達亦貫穿全文,“乘著低空智能飛行器回家,與虛擬數字人下棋”以場景化描寫勾勒未來圖景,使抽象的“未來產業”具象可感。
保持饑餓感,緊跟進步潮流
◎紀業英
《周易》云:“終日乾乾,與日偕行。”如今,物質和精神產品都日益豐富,饑餓感似乎逐漸離我們遠去。但我們要明白,饑餓感其實是進步的源動力,不可缺少。
“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這是對饑餓感的描述,它并不僅僅是對食物的需求,還可以延伸至情感等方面的追求,而“面包”則指代人們所追求的各個方面。當時光回溯至遠古時代冰冷的山洞里,是對食物的饑餓促使原始人外出打獵、制造工具和分工合作;是對溫暖的“饑餓”促使鉆木取火的誕生;對情感表達的“饑餓”促使人類文明的延續,為記事打下的繩結成為情感表達最古老的印記……“饑餓”本質上是人天生具有的生理感受,也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能夠激發人的潛能,推動個人不斷努力。從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到效率至上的電氣時代,再到如今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時代,正是人類的“饑餓感”引領我們披荊斬棘,不斷邁向進步。
饑餓感可以成為點燃我們對未知的探索、對更好生活的追求的火把,但它同樣也可能成為誘使人踏入萬丈深淵的陷阱。珍妮·巴蕾特為破解植物學的密碼,踏上海洋探險的征途,讓三角梅的芬芳覆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秦王朝對權力、金錢的無度貪噬,最終在“楚人一炬”中化為焦土。這正如尼采所言:“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饑餓感若失去理性的韁繩,便會從進步的燃料異化為自我毀滅的導火索。
孔融有言:“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國家的發展蒸蒸日上,我們該如何校準饑餓感的刻度?我們應銘記老子之言“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切勿在壓力與焦慮中迷失,喪失了前進的“饑餓感”;也不應掉入欲望之洞,讓個人成長困于名利之牢籠,就如逆水行舟,蕭墻之禍近在咫尺。這種饑餓感,是像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在漫天黃沙中守護壁畫時,對文化傳承的“空腹感”讓千年藝術重煥生機,永葆“在花繁柳密處撥得開”的清醒,以及“在風狂雨急中站得穩”的定力。唯有理性保持饑餓感,方見人生的霽紅日晞。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吾輩青年需保持靈魂的“空腹狀態”。這饑餓感不是貪婪的索取,而應像向日葵追逐太陽般,對知識的追求永不停歇,充實自己,繪就新章。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樂從中學】
◆點評
作文開篇引用《周易》“終日乾乾,與日偕行”奠定典雅基調,對“饑餓感”的闡述定義用詞貼切,準確嚴密。文中穿插中外名言引用,既增強論述力度,又彰顯文化底蘊,且引用并非堆砌,而是與內容渾然一體;比喻與類比的運用讓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得論證語言生動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