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一篇議論文如果內容單薄就無法支撐起觀點,而千篇一律的論據又會給人以味同嚼蠟的感覺。可見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它可使我們的作文內容充實。在材料的選用和使用上,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同中求異,開發利用相同主旨但類型不同的素材。古語云:“孤證不立。”孤立的例子往往難以佐證觀點。我們應當力求使自己文章的論據充足、論證充分。但是,這種“充足”并非同類材料的簡單疊加,而需要我們在運用材料時精心選擇,做到在主旨觀點統一的基礎上,材料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這樣既可顯材料豐富又無堆砌之感。
2.正反結合,從異質材料中尋找到共同的切合點。俗話說:“相反相成。”有時候貌似矛盾對立的材料卻可以證明同一個觀點,如“不學無術”與“勤能補拙”看似對立,卻能從不同側面證明了勤學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其實,對比論證就是將看似矛盾對立的人或事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正反對比論證,會豐富作文的材料構成,進一步增加內容的寬度和厚度。
3.適度拓展,選用更具內涵的材料使作文材多義豐。圍繞中心補充更具內涵的材料,可以拓寬主旨。選材時需要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適度拓寬話題,但要注意“寬而有邊”,不要落入“跑偏”的陷阱。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5年全國兩會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教育部啟動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數據顯示,深圳市10.1%青少年心理癥狀突出且低齡化,內江市3.47%中小學生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在“雙減”政策與短視頻廣泛傳播的背景下,某高校通過“家校醫社”協同機制,將心理問題識別率提升40%。
請結合材料,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一
守護心靈的四季晴雨
◎張姝妍
當“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的政策春風拂面,當短視頻的光影與“雙減”的鈴聲交織成生活背景,我們的心靈,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成長。
調查報告上10.1%數字的背后,是晨讀時同桌在草稿紙上反復劃掉的“怎么辦”,是午休操場角落獨自踢石子的身影。“雙減”首月,補習班海報換成心理劇招募啟事,有同學在劇本里寫與父母爭執,眼淚滴在“媽媽總看手機不看我”的臺詞上。同學們的心事在時間中流淌,各種情緒的宣泄在白紙上飛揚。
改變藏在細微處。每周二的“心靈樹洞”,班長把匿名煩惱信貼滿墻。“怕考不好讓奶奶失望”“刷短視頻停不下來”的字跡旁,多出“我陪你去圖書館”“手機交給班主任保管”的彩色便簽。校醫室沙盤里,有人用小人兒擺出“全家看星星”,心理老師設計“家庭盲行游戲”:蒙眼牽父母的手穿過貼滿短視頻截圖的走廊,指尖相扣的溫度,比屏幕熒光更讓人安心。社區“情緒溫度計”手冊里記載著,某高校用“家校醫社”機制讓心理咨詢預約量下降23%——媽媽學會了發“擁抱”表情,校醫也記下了每個常去操場角落的學生,數據背后的迷茫正被編織成溫柔的網。
深秋的那節心理課講的是“濕地生態”,老師說青少年心靈如漲退的潮汐,需要灘涂扎根也需流水滋養。“雙減”后的自習課,有人在日記本上寫下短視頻成癮后,在同桌的帶動下重拾書寫鋼筆字的過程,墨水暈開的痕跡比特效轉場更讓人心安。就像那所心理問題識別率提升40%的高校,意義不在于數字,而在于讓深夜輾轉反側的少年知道:當煩惱折成紙船放進講臺玻璃缸,總有人會補上船帆。
放學路過心理輔導室,一位低年級學妹指著“情緒晴雨表”說:“刷到傷感視頻,今天的云就會遮住太陽。”校醫遞過薄荷糖時,窗外銀杏葉悄然落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的橫幅上。那些曾以為無人理解的迷茫,終將在政策陽光、家庭雨露與同伴土壤里,化作心靈成長的養分。
每個少年心里都種著渴望被傾聽的種子,我們的時代,理當守護好四季晴雨,讓每一種成長的聲音,都能在溫暖土地上生根發芽。
◆點評
作文緊扣“守護青少年心靈成長”主題,審題精準。素材融合政策數據、校園場景與生活細節,如便簽紙船、家庭盲行游戲等,點面結合;論證以“成長困惑、改變發生、價值升華”為線,嵌入“濕地生態”比喻與具體機制成效,邏輯閉環。
佳作展示二
在時代土壤上培育精神幼苗
◎李婉伊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寫入兩會提案,10.1%青少年心理問題,這也敲響警鐘——在“雙減”與短視頻交織的時代,青少年存在心靈成長需政策鋪路、社會培土、個體扎根,構建多維守護體系。
政策之犁深耕成長路基。教育部心理健康宣傳月如驚雷一般喚醒人們,思考教育的讓大家開始思考:“雙減”不僅減課業,更能重構心靈培育生態。心理課從邊緣走向必修,“家校醫社”機制將心理問題識別率提升40%,政策的價值就在于搭建“預防、識別、干預”的全鏈條守護網。
社會之壤涵養情感根系。短視頻編織的虛擬世界如雙刃劍,既拓寬認知邊界,也帶來注意力碎片化的隱憂。某高校的實踐啟示我們:破解“數字原住民”的心理困境,需在現實與虛擬間架設平衡橋梁。社區“情緒工坊”里,沙盤游戲讓沉默的孩子打開心扉;家長課堂上,“盲行體驗”讓父母觸摸到孩子在信息洪流中的迷茫;校園“心靈樹洞”中,寫滿“成績焦慮”“溝通障礙”的紙條,最終轉化為心理老師精準干預的依據。這些具象化守護如細密根系深扎社會土壤,將抽象的“心理健康”轉化為可觸摸的溫暖。
個體之苗孕育內生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韌性始于自我認知的覺醒。每周心理課上,“情緒溫度計”記錄著內心波動:當短視頻的即時快感沖擊課堂專注力,“21天習慣表”幫助重建學習節奏;當“雙減”后的空暇引發焦慮,“目標拆解手冊”將宏大理想化作每日小行動。這種內生力量的培育,將煩惱折成紙船投入“心靈港灣”的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逐漸懂得:真正的成長,是在信息浪潮中錨定自我坐標,在壓力天平上找到平衡支點。
從政策到實踐,從社會到個體,我們見證“全人教育”的回歸。這不是數據焦慮的應對,而是對“培養怎樣的人”的作答。守護心靈需制度、社會、自我同頻,讓每個少年的精神世界都有晴朗天空,讓生命拔節,讓心靈舒展。
◆點評
作文緊扣“心靈成長”主題,內容充實度突出,以政策數據、典籍引用、現實案例形成多維支撐;結構上,從“政策、社會、個體”分層論證,首尾呼應,形成邏輯閉環。
【本版習作作者系云南昆明金岸中學學生,指導教師:侯興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