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王”聯合收割機快速行進,一畝地從收割到脫粒用不到10分鐘;梯田稻麥收割機在丘陵間爬坡上嶺;北斗輔助裝備精準監測、調控作業狀態,收割機和運糧車自動調頭、轉彎、卸糧、轉運有條不紊……“三夏”時節,在全國小麥主產區,各式各樣的夏收“黑科技”精彩呈現,為古老的農耕文明帶來現代發展活力。
從昔日“彎腰揮鐮”到如今“開機”收麥,我國農業機械化日新月異的發展,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扎實進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今天,行走田間,滿滿的“科技范”撲面而來: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收麥速度和質量更加炫酷;有了北斗輔助駕駛、作業質量監測、觸控操作終端等智能化設備的加持,不少麥區實現了無人作業、“定制”路線的收麥場景……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階段,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國產農機產品類型達到4000多種。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更多積極行動在推進。面向未來,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推進補短板強鏈條,加快實現國產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千年傳統農耕文明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交融激蕩,將不斷繪就沃野新“豐”景。
◆素材解讀
機械化與智能化的交互正在重構農業生產邏輯,“硬件迭代+數字賦能”的雙輪驅動,使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穩中向好,展現了科技對農業生產要素的重大影響。
◆適用話題
機械賦能 科技興農 智慧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