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河是民勤人。民勤縣,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縣域內荒漠化土地占比近九成。2007年,在外地打工的馬俊河回到家鄉投身沙漠化治理事業。治沙靠種樹,馬俊河知道,僅靠自己肯定不行。他找到志愿者韓杰榮,成立了志愿者協會,一邊招募志愿者參與種樹,一邊在網絡上發起行動,呼吁更多人參與防沙治沙的綠色公益活動。
剛開始,馬俊河帶著10多名志愿者,背著樹苗、扛著工具,向沙漠走去。“沙漠這么大,樹種在哪?”“挖多深才能成活?”大伙只有一腔熱情,但缺乏經驗,幾次嘗試都不理想,治沙造林的效果也很有限。馬俊河犯了愁。他邀請專家前來傳授種樹技巧,不斷摸索、改進方法,加強培訓。此后,他還依托各種平臺等,發布種樹志愿服務行動。
親身到現場參與種樹、10元認購一株梭梭苗……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多種多樣,越來越多網友開始關注民勤治沙。今年春天,共青團民勤縣委等部門聯合馬俊河、仲麟等治沙骨干,開展“請到民勤種棵樹”公益活動,3.5萬名來自各地的志愿者來到民勤,通過網絡調度、小程序預約,挺進沙海,完成治沙面積9600畝。“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一家人,最年長的有80多歲了。”馬俊河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志愿力量。19年來,7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來到民勤,跟著馬俊河到沙漠里種梭梭、紅柳和花棒等。
◆素材解讀
馬俊河的治沙實踐,彰顯了志愿力量與生態保護的交融互動。互聯網種樹活動突破傳統公益模式,讓多元志愿活動激活社會參與,實現匯集群體合力投身治沙活動的目的。
◆適用話題
生態保護 群體合力 志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