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5)09-0102-15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相較城市而言,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配置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等可及性問題較為突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技術成為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2024年,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強調“持續推進鄉村數字惠民服務”,實現農村公共服務更加優質便捷。數字技術的可共享性、可負擔性、可接受性,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公共服務供需匹配和普惠可及。[2]
國內外學界圍繞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展開了初步探討,多從數字技術單一向度分析其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作用機制,但數字技術往往不能直接發揮作用,需要與相關要素形成互補才能產生積極效應。既有研究方法也多為規范性的描述分析或單一案例的實踐總結,鮮少從多重并發因素組態視角考察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差異化作用路徑。通過選取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典型實踐案例作為研究樣本,試圖回答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是什么?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差異化路徑有哪些?首先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而后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實證檢驗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并對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差異化路徑進行組態分析,以期為精準推進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啟示。
二、文獻綜述
伴隨數字技術在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影響日益引起學界關注,學界主要從數字技術賦能和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概念內涵,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數字技術賦能
“賦能\"是指通過工具、技術、技能或方法等賦予組織或個體更多控制能力以加速解決過去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數字技術賦能是以數字技術賦予能力、能量,創造必要的條件,促使既定目的成為可能。[3][4]數字技術賦能主要有兩種解釋路徑,一種是直接賦能觀,魯全等認為數字技術的去中心化和平臺化特征直接導致溝通成本、交易成本下降和生產績效的提高;[5]另一種是間接賦能觀,Milgrom、汪淼軍等認為數字技術與組織變革、人力資本、管理實踐等形成互補,最終導致組織結構、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以及組織績效的顯著改善。6][7]借鑒間接賦能觀點,可以從要素互補視角對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作用機制展開探討。
(二)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
“可及性”一詞最早見于美國醫療服務領域專家Anderson關于醫療衛生服務論述,而后擴展到文化、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學界對公共服務可及性概念內涵的界定主要有“使用服務\"和“適配程度\"兩種理解,前者指個體對服務的實際享有量及獲得服務的便捷程度,后者指公眾需求與服務體系之間的匹配程度。8][9]美國學者David等進一步從可獲得性、可接近性、可承受性、可適應性等維度解構公共服務可及性內涵,此后被學界反復運用。10]綜合兩種理解,并考慮到我國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承擔屬性,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可概括為農村居民能夠充分便捷獲得所需公共服務的程度,構成維度包括可獲得性、可接近性、可適應性三個方面,可獲得性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充分程度,可接近性指農村公共服務獲取的便捷程度,可適應性指農村公共服務供需匹配程度。
(三)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增強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了新的工具,學界對數字技術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關聯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觀點更多散見在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效能研究當中,歸納呈現三重邏輯:一是數字技術賦能服務創新,相關研究認為數字技術推動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網絡化集成,加速了農村公共服務范疇、模式、應用場景拓展,為政府精準識別和匹配公眾公共服務需求提供條件;[1-3]二是數字技術賦能組織協同,數字技術能夠跨越組織邊界,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流程和組織聯動,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的治理協同,有效降低農村公共服務交易成本和提升供給能力;[14-17]三是數字技術賦能價值共創,依托數字技術創建的公共服務平臺能夠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村民共同納入農村公共服務價值場域,通過價值共識、價值共生和價值共享,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快速對接。[18][19]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對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探索,但仍存在進一步探討空間。一是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多從單一向度分析數字技術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線性因果機制,但數字技術往往難以直接發揮效用,亟需探究數字技術與互補要素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非線性交互影響。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現有研究多采用規范研究或單案例研究定性描述數字技術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賦能邏輯,缺乏多案例實證研究。基于此,筆者以我國20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典型實踐案例為樣本,采用扎根理論與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煉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作用機制,并實證分析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差異化組態路徑。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綜合運用扎根理論和定性比較分析兩種研究方法。一是運用扎根理論提煉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扎根理論是在經驗資料基礎上建構理論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事先不進行理論假設,而是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再上升為普適性理論。當前,我國各地運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實踐案例十分豐富,但聚焦揭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互補作用機制的理論研究較少,扎根理論強調理論形成是一個自然涌現的過程,注重從定性數據中建構新的理論或對已有理論進行拓展,特別適用于現有理論框架尚不成熟或現實現象未被充分研究的領域。[20]
二是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扎根理論分析結果進行驗證,并通過組態分析比較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差異化作用路徑。定性比較分析法是一種基于布爾代數的集合論組態分析方法,具體分為清晰集、多值集與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相較于規范研究和單案例研究,定性比較分析通過跨案例研究能夠深刻解釋多重條件變量及其組合對結果的復雜因果機制。[21]相較于清晰集和多值集,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則能夠處理模糊和不確定的信息,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分類,更能反映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內在互補機制的復雜性。
(二)案例選擇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自2019年以來連續開展五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遴選,共計評選出101個案例,其中數字技術賦能相關案例20個,筆者以此20個案例作為研究樣本。案例選擇理由如下:一是“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經過地方推薦、專家評審、部門審核和社會公示層層遴選,案例樣本具有較強典型性和權威性;二是案例樣本覆蓋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涉及醫療、養老、環境、文體服務各領域,最大程度保證案例樣本代表性和可比性;三是案例樣本皆涉及數字技術賦能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可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報道和文獻資料等渠道獲取大量細節性信息,數據完整度和獲取便捷度較高。
運用扎根理論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對案例進行研究,遵循分層隨機抽樣原則進行兩次案例選取。20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實踐案例項目包含東部13個案例、中部2個案例和西部5個案例,考慮案例代表性和資料豐富程度,第一次選取8個案例(東部5個,中部1個,西部2個)用于扎根理論分析編碼并構建理論機制,第二次選取剩下的12個案例用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進行理論機制檢驗。具體案例選取情況見表1。
表1案例選取情況

四、扎根理論分析與互補機制構建
為了保證扎根理論分析中經驗資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和多元性,不僅獲取了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及案例所涉地方政府官網的公開數據資料,還通過開源信息搜索等渠道獲取案例相關新聞報道、研究文獻等數據資料。對初步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梳理清洗后,最終獲取8萬字文本資料,其中6萬字用于編碼,剩余2萬字用于理論飽和度檢驗。使用NVivo12質性分析軟件進行編碼,并采用德爾菲法對編碼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進行測評。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將原始資料打散,按其本身所呈現的自然狀態貼上標簽并進行初始概念化,然后將具有相同含義的初始概念歸類得到新的類屬范疇。盡量懸置主觀理解偏差和已有理論預設,反復閱讀和識別原始數據資料中出現的重要信息和詞語,對其進行標簽化、概念化及類屬化,最終形成67個初始概念和13個類屬范疇(見表2)。
表2開放式編碼結果

(二)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是對開放式編碼所形成的類屬范疇進行關聯性分析,基于范疇之間的因果、時間、語義、情境、結構、功能、過程或者策略關系等,提煉出概括程度更高的主范疇,從而更加清晰地呈現邏輯脈絡。對開放式編碼形成的13個類屬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形成5個主范疇(見表3)。
表3主軸式編碼結果

(三)選擇式編碼
選擇式編碼是對主軸式編碼得到的主范疇進一步概括出核心范疇的過程,并以故事線的形式描繪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而構建出理論模型。將“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互補機制\"作為核心范疇,故事線為:在技術端,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平臺應用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奠定技術底座;在供給端,創新農村公共服務內容體系和服務模式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夯實服務基石;在環境端,分別從組織變革和制度保障兩個層面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營建生態支持;在需求端,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價值共創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鋪設價值網絡。數字技術與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價值共創構成一個互補系統,協同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
(四)信度、效度和理論飽和度檢驗
1.信度檢驗。為了保證編碼結果的可靠性,采用交叉驗證和專家評議兩種方法進行信度檢驗,一是邀請兩位研究人員進行扎根編碼,完成后任意抽取兩位編碼者一段編碼結果進行互換并重新編碼,對編碼一致性測評后得出信度系數為 91% ,表明編碼可信度較高。二是邀請5位農村公共服務研究領域專家對編碼結果進行評議,一致認為編碼不存在偏差和誤解。
2.效度檢驗。采用三角驗證原則評估扎根編碼的有效性和準確性。一是通過實地調研、政府網站、文獻資料、新聞報道等多渠道廣泛搜集數據資料;二是研究者熟悉扎根編碼原則,以局外人身份反復審視數據資料,避免主觀預設;三是邀請政府、高校相關領域專家對編碼結果進行研判。經過三角檢驗,扎根編碼結果得到多方佐證,未出現異化分歧,具有良好的編碼效度。
3.理論飽和度檢驗。理論飽和是指新的數據不再提供新的類屬范疇,將預留的2萬字案例文本材料進行三級編碼,未發現新的概念和范疇涌現,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關系也未有新的變化,表明編碼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飽和度。
(五)互補機制構建
從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材料出發,基于互補機制理論、“技術-組織-環境\"(TOE)理論、數字治理理論框架等,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最終構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技術與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構成一個互補系統,綜合賦能于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見圖1)。
圖1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互補機制

1.數字技術。新一代數字技術能夠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和即時互聯互通,在精確定位需求、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從而極大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可獲得時空規模。[22]\"數字技術賦能\"本質上是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村公共服務,利用數字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數字技術應用涉及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平臺開發兩個底層條件。數字基礎設施既包括以5G、云計算、物聯網、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也包括經數字化改造的傳統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先進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升級,為數字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物質支撐。數字平臺開發是融合技術架構、數據資源、應用場景的公共服務網絡空間,能夠匯聚、共享分布于不同空間的巨量公共服務資源,創造靈活、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網絡,構建交互性、適用性強的公共服務應用場景,使農村民眾隨時隨地能夠選擇和享有所需要的優質公共服務。
2.服務創新。服務創新旨在增加新的服務、擴展現有服務或者改進服務提供方式,使用戶能夠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嶄新服務內容或服務交付系統,具體可包括服務內容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23]服務內容創新在于突破傳統農村公共服務單一化、同質性供給,通過改善原有公共服務或增加新的公共服務項目,使農村人群的異質化服務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服務模式創新在于采用新的服務方式或交付途徑使農村民眾更加便捷、順暢地獲取所需公共服務。數字技術與服務創新相輔相成,數字技術的高度聯通性能夠破除農村公共服務范疇邊界和時空約束,通過教育、醫療、養老、文體、交通、社保、環境等農村公共服務的網絡集成和遠程擴展實現服務內容和模式創新,進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又需要革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內容和方式,為其奠定更為契合農村民眾需求的高效能服務框架。
3.組織變革。組織變革在于調整、改進和革新組織結構使其更加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傳統農村公共服務所依托的科層組織架構,注重橫向職能分工和縱向層級控制,部門之間、層級之間的條塊分割限制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數字技術能夠讓離散的農村公共服務部門和層級在網絡空間聚合起來,利用數據資源共享和業務流程再造,建立一種跨時空、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結構,從而破除農村公共服務組織壁壘。然而,數字技術賦能與伴隨性組織變革是互補的,數字技術是撬動組織變革的有力工具,數字技術嵌入又需要組織變革為其提供組織保障,包括橫向部門聯動、縱向層級貫通和數字機構設置。24]橫向部門聯動是指突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內各個部門的職能邊界,實現跨部門協作聯動。縱向層級貫通是指疏通各級政府之間的等級式運作結構,打造一個從中央政府到基層政府相貫通的農村公共服務組織體系。數字機構設置是指設立專業化的數字管理機構,集中于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和運營管理。整體性農村公共服務組織體系以及專業化的數字管理機構有利于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有效增強數字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效應。
4.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在于通過政策制度設計、隊伍能力建設和資金使用管理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制度環境支撐。政策制度設計是指通過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規范和引導,包括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激勵措施、標準體系等等。隊伍能力建設是指通過數字理念塑造、數字技能培訓和數字業務考核等方式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從業人員的數字化素養和能力,以適應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對人力資源的能力要求。資金使用保障是指需要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財政資金和專項經費,注重對資金費用的安排、撥付、使用和管理進行監督檢查,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5.價值共創。價值共創是指公共服務生態系統中的多元利益相關主體通過資源共享和服務交換以共同創造公共服務價值。25就農村公共服務價值共創而言,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村民等農村公共服務多元主體為實現個人或彼此價值目標而開展的互動合作與資源整合活動,體現在引入市場主體、社會組織服務和農民群眾參與三個方面。26]相較于政府部門,企業具有技術和管理優勢,通過政府購買、特許經營等模式引入市場主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有利于提升服務效能;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的社會組織貼近基層民眾,自我組織、志愿服務更能回應農民需求;農民自身作為價值創造者參與農村公共服務設計和體驗能夠最大程度提升公眾滿意度和可及性。數字技術與價值共創具有互補性,數字技術能夠將分散的多元主體匯集在公共服務數字平臺進行價值共創,但數字技術賦能只有基于多元主體價值共創才能完成價值感知、獲取和創造,提供真正切合鄉村共同體價值需求的高可及性公共服務。
五、互補機制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一)變量設計與賦值
基于扎根理論識別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進而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這一理論機制進行檢驗??傻脳l件變量為數字技術、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價值共創5項。為呈現條件變量的層次性和完備性,選取各條件變量的細分領域作為衡量標準,結合案例材料和專家意見對各條件變量進行賦值。
結果變量為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具體從可獲得性、可接近性和可適應性三個維度予以測量。采用公眾評分法,邀請240位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樣本地區農村常住居民,按照合格(0分)、良好(0.5分)、優秀(1分)三級評分制對所涉案例項目進行可及性評分。計算每個案例的評分均值,而后選擇 95%.50%.5% 三分位數作為完全隸屬、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的錨點設定。變量賦值詳情參見表4。
表4變量設計與賦值詳情

(二)必要條件分析
必要條件分析旨在判斷某個條件變量是否對結果具有必要性,通常根據各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和覆蓋率進行衡量,一致性衡量條件變量或組合導致結果出現的程度,覆蓋率衡量條件變量或組合對案例樣本的覆蓋范圍。當某條件一致性高于0.9時,表明該條件變量為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覆蓋率越高,則表明該條件變量對結果的解釋力度越強。運用fsQCA4.0軟件對各個條件變量的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數字技術條件變量的一致性超過0.9,構成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表明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必須具備數字技術條件才能獲得成功。其他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未超過0.9,有必要進行條件組態分析,綜合考量數字技術、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對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賦能效應。
表5必要條件分析結果

(三)條件組態分析
條件組態分析在于探究多個條件變量對特定結果的組態關系和因果機制。運用fsQCA4.0軟件進行條件組態分析,可以得到復雜解、中間解和簡約解3種分析結果,已有研究通常結合中間解和簡約解來確定條件組合的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同時出現在簡約解和中間解中的條件變量為核心條件,只在中間解中出現的條件變量則為邊緣條件。條件變量組態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存在4種組態路徑,各種組態一致性均高于臨界值0.8,說明解釋力度較高;解的覆蓋率為0.639,可以覆蓋近 64% 的案例,解的一致性為0.878,表明組態分析能夠較好呈現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作用路徑。由于條件組合1的核心條件與邊緣條件都不涉及數字技術要素,不符合本文研究主旨,故不再討論該條件組態,將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組態路徑總結為組織變革互補型、價值共創互補型和全面互補賦能型3種類型。
表6條件組態分析結果

注: ? 表示核心條件,表示邊緣條件, ? 表示條件缺失,空白表示該條件對結果無關緊要。
1.組態路徑一:組織變革互補型。該路徑對應表6中的組合2:數字技術 ?~ 服務創新 ? 組織變革 ?. 制度保障 ot×~ 價值共創,數字技術為核心條件,組織變革是邊緣條件,服務創新、制度保障、價值共創為缺失條件,表明即使沒有服務創新、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數字技術與組織變革的協同互補也能有效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以\"浙江諸暨‘一證通辦一生事'打通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為典型案例,諸暨市聚焦數字技術和組織變革相互融合,讓農村群眾充分享受家門口的公共服務。一是新建升級改造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配齊電腦、打印機、網絡、CA數字實名認證設備、高拍儀等數字化辦公設施。二是創新開發“一證通辦\"信息管理系統,并將其與政務服務網電腦端、“浙里辦APP\"移動端、綜合自助機服務端聯通,實現數據即時共享、信息無縫對接。三是全面整合鄉鎮各職能站辦所審批服務職能及權限,采用委托授權方式將法定職權在市級、鄉鎮有能力承接的事項下放鎮、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統一設立“無差別綜合受理窗口”。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數字平臺聯通和公共服務機構職能整合,諸暨市最終形成上下聯動、功能互補、全域覆蓋的農村公共服務圈。
2.組態路徑二:價值共創互補型。該路徑對應表6中的組合3:數字技術*~組織變革 ? 制度保障 ? 價值共創,數字技術與價值共創為核心條件,制度保障為邊緣條件,組織變革為缺失條件,表明即使缺乏組織變革,但數字技術與價值共創、制度保障相互補充,也能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對應的典型案例為“浙江嘉興南湖數字化監管系統助力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南湖區政府大力開發數字化監管系統APP,對生活垃圾分、收、集、運、處進行全流程數字化監管。構建政、企、民價值共創網絡為數字賦能提供支撐,比如依托企業創新研發實現農村分類投放設備、回收設備、處理設備等設施設備的智慧物聯,采取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積分換物、積分排名等措施激勵農戶參與垃圾分類和監管。此外,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保障體系,包括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數字化管理規范》、設立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站、對開展智能化定時定點投放的小區給予補助等。南湖區通過數字賦能、價值共創和制度保障的共同作用,使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得到切實推進,有效增強了農村生態公共服務可及性。
3.組態路徑三:全面互補賦能型。該路徑對應表6中的組合4:數字技術 ? 服務創新 ? 制度保障 ? 價值共創,數字技術和價值共創為核心條件,服務創新和制度保障為邊緣條件,表明數字技術與服務創新、制度保障、價值共創全面互補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以“北京延慶打造點單派單服務平臺破解農村公共服務難題\"為例,延慶區將農業、文化、衛生、體育、科技、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門公共服務項目以“菜單\"形式統一納入“點單派單\"數字化服務平臺,并搭建“北京延慶APP\"內嵌“點單派單\"系統,實現電腦端、移動端數字革新。依托\"點單派單\"平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新村民點單、中心派單、志愿接單服務模式,兌現供需對接。區委書記領導組建工作專班、制定《延慶區“點單派單\"服務工作方案》構建區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體系,為數字賦能構筑完備支撐。建立志愿服務文明愛心積分獎勵制度,注重發揮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作用,著力構建\"延慶鄉親\"志愿服務體系。延慶區將數字技術、服務創新、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有機結合,顯著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群眾參與度和滿意度。
(四)穩健性檢驗
穩健性檢驗旨在檢測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采用兩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調整一致性閾值,由0.8調整為0.85,解的一致性和覆蓋率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組態路徑與原組態結果一致;二是調整結果變量的校準閾值,將結果變量的交叉點取值由0.55提高為0.6,發現所得結論基本保持不變,數字技術為必要條件,條件組態分析中篩掉組合3,其余組態未發生變化,解的一致性稍有提升,解的覆蓋率略有下降。由此可見,表6的組態分析結果是穩健的。
六、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與討論
增強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強大的技術工具,具有即時互聯互通和數據資源共享能力,為公共部門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供了新途徑,數字技術如何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扎根理論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揭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復雜作用機制和差異化組態路徑,研究結論對于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公共服務生態系統的深度融合,激活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首先,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是一個復雜系統,現有研究雖然對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內在機制展開探討,但是主要從單一向度分析數字技術對農村公共服務要素的作用路徑,忽視了實現數字技術賦能效應蘊含著數字技術與系統要素的復雜互補關系。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8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實踐案例進行編碼分析,并與現有理論和研究成果進行觀照,提煉出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互補機制,研究發現數字技術與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構成一個互補系統,交互賦能于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這一理論機制的構建拓展了數字技術賦能和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理論研究空間,也為進行組態分析奠定基礎。
其次,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的作用路徑具有差異性,現有研究多采用規范性研究或單案例研究予以籠統解釋,缺乏多案例實證研究進行差異化比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12個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實踐案例進行組態分析,實證探索數字技術、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價值共創多重條件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過程中的并發互補效應和聯動匹配模式。5項要素經組態分析后,可歸類為3種路徑模式,即組織變革互補型、價值共創互補型、全面互補賦能型,這一研究結論驗證了上述理論機制的適用性,也為公共部門有效運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提供路徑參考。
(二)實踐啟示
第一,注重數字技術與農村公共服務要素的互補匹配。數字技術應用能夠帶來服務創新、組織變革、制度保障和價值共創等農村公共服務系統要素革新,但數字技術賦能反過來又需要這些系統要素革新以提供適配嵌入條件,唯此才能最終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因此,各地政府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不僅需要完備數字基礎設施、健全數字平臺應用,更需要創新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組織結構變革、加強政策制度保障和打造價值共創網絡以適配數字技術賦能,最大化發揮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潛力。
第二,因地制宜地推進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基于3條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組態路徑可以看出,浙江諸暨、浙江嘉興、北京延慶分別采取了組織變革互補型、價值共創互補型和全面互補賦能型,不同路徑的選擇都有效地實現了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因此各地應在考慮服務體系、組織結構、制度保障和社會參與等條件約束后,有的放矢地彌補短板以更好地適配數字技術賦能。例如,組織未能提供匹配數字技術應用的結構環境,約束了數字賦能潛力的情形,可以嘗試\"組織變革互補型\"路徑,積極地通過橫向部門聯動、縱向層級貫通和設置專業化的數字治理機構,創建利于數字技術嵌入的組織結構,充分實現數字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提升。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基于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典型實踐展開探索性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一是在案例選擇上雖然力求案例的典型性和多樣性,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村公共服務案例,但由于所選案例皆為地方推薦申報的典型樣板,可能存在拔高情況,未來需要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更多真實案例資料,進一步驗證和修正本文研究結論。二是雖然采用交叉驗證和專家評議方法盡量保障編碼信度和效度,但仍然不可忽視編碼者的主觀限制,未來可考慮采用更為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康健,郭金云.農村公共服務發展:影響因素與驅動路徑——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的定性比較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20(5):25-34+125.
[2]張鵬,高小平.數字技術驅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基于農村的實踐與優化策略[J].理論與改革,2022(5):82-93+149-150.
[3]周文輝,楊苗,王鵬程,等.賦能、價值共創與戰略創業:基于韓都與芬尼的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17(7):258-272.
[4]郁建興,樊靚.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及其限度——以杭州城市大腦為分析對象[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1):117-126.
[5]魯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作用機制探析——基于對重慶市Y縣的調研[J].國家治理,2024(8):47-51.
[6]Milgrom P,RobertsJ.TheEconomicsofModernManufacturing:Technology,StrategyandOrganiz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0(3):511-528.
[7]汪淼軍,張維迎,周黎安.信息技術、組織變革與生產績效——關于企業信息化階段性互補機制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65-77.
[8]AndersonR.Behavioral ModelofFamiliesUseof Health Services[R].Chicago:Centerfor HealthAdministrationStudies,Universityof Chicago,1968:125.
[9]PenchanskyR,Thomas W.The Concept of Access Definitionand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Satisfaction[J].Medical Care,1981(2):128.
[10]DavidH.PovertyandAccess to Health Care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nnalsoftheNew York AcademyofSciences,2008(1) :161-171.
[11]曹明.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創新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22(10):69-75.
[12]周瑜.數字技術驅動公共服務創新的經濟機理與變革方向[J].當代經濟管理,2020(2):78-83.
[13]胡志平,蘇子涵.數字賦能農村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視域、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62-70.
[14]黃璜,謝思嫻,姚清晨,等.數字化賦能治理協同:數字政府建設的“下一步行動\"[J].電子政務,2022(4):2-27.
[15]方堃,李帆,金銘.基于整體性治理的數字鄉村公共服務體系研究[J].電子政務,2019(11):72-81.
[16]孫宗鋒,席嘉誠.數字化協同治理的類型及其邏輯——以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為例[J].電子政務,2023(10):95-105.
[17]夏杰長,王鵬飛.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與重點方向[J].江西社會科學,2021(10):38-47+254+2
[18]王洪川,齊云清,侯云瀟.智慧共同生產:數字技術重塑鄉村公共服務機制研究[J].電子政務,2023(7):44-56.
[19]張毅,賀欣萌.數字賦能可以紓解公共服務均等化差距嗎?——資源視角的社區公共服務價值共創案例[J].中國行政管理,2021(11):131-137.
[20]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 58-63+73
[21]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22]譚海波,葉瑋.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服務:內在機制與主要途徑[J].行政論壇,2024(2):103-110.
[23]BerryL,Shankar V,Parish J,etalCreating NewMarkets ThroughService Innovation[J].MITSloan ManagementReview,2006(2):56-63.
[24]邱澤奇.技術與組織的互構——以信息技術在制造企業的應用為例[J].社會學研究,2005(2): 32-54+243 [25]OsborneSP.PowellM.Value Creation in thePublicService Ecosystem: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2022(4):634-635.
[26]王家合,楊倩文.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價值共創:結構、過程與結果[J].理論探討,2024(1):70-78.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and Configuration Path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Rural Public Service Accessibility : Based on 2O Typical Case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Across the Country
Zheng Juan
Abstract:Enhancing the accessibility of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improving thewell-being of farmers isan important task toachievetheoverallrevitalizationofruralareasandpromoteChinesepath tomodern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iessuch asbigdata,cloud computing,artificial inteligence,theinternetof things,and blockchain,havetheabilitytoinstantlyconnectandshare dataresources,whichisastrategictool toenable theimprovement of the accessibilityof rural public service.This studyis basedon2O typical practice cases of digitaltechnologyempowering rural public servicenationwide.The grounded theoryresearch method isused to extractthe grounded theory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rural publicservice accessibility,and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method is furtherused to empirically testthe grounded theoryand configuration path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rural public service accesibility.Research has found that digitaltechnologyand service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change,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valueco-creation forma complementarysystem that comprehensively empowers theaccessibilit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and forms three differentiatedconfiguration paths:organizational change complementary,value co-creation complementary, and comprehensivecomplementary empowerment.Itis suggested to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ementary match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rural public service elements,promote the empowerment ofrural public service accessbilitywithdigital technologyaccording tolocalconditions,andprovideapathreference forgovernment departmentsto promote thedeep integration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rural public service ecosystem,and activate the accessibilit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Keywords:digital technology;rural public service;accessibility;grounded theory;fsQCA
(責任編輯;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