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5)09-0088-14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2.2億人,占總人口的 15.6% 以上。1如何做到“老有所養”,成為國家治理的熱點。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很多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也給我國的養老服務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賦能養老服務契機,聚焦以社區養老為平臺和基礎的數字技術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 ”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料等居家養老服務”2]。2022年,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 + 養老服務\"發展,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平臺化展示,培育城市級綜合信息平臺和行業垂直信息平臺。引導有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服務模式。3]新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途徑。
在技術和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也涌現出眾多成功范例。居家養老方面,河北唐山[4]、內蒙古伊金霍洛[5]、河南西華[等地通過為老人家庭配備智能設備與搭建服務平臺,實現了遠程監測、適老化改造及個性化服務;社區養老方面,浙江杭州打造了能精準識別老年人身體狀況的社區智慧食堂、湖南湘江8利用智慧平臺為社區內老年人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和監測服務,提升了社區養老服務品質;機構養老方面,上海普陀區9積極探索數字賦能醫養結合新路徑,建設互聯網醫院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及時的醫療服務。這些案例表明我國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正從多維度探索與推進,逐步構建起全面、高效且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以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雖然轉型層次不同,但社區養老服務卻始終是國家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
在諸多的政策指引和案例模板下,社區養老服務是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又該如何厘清其數字化轉型中組織載體的內在作用機理?筆者從組織變革視角出發,結合A市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數字化轉型過程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從組織視角梳理其數字化轉型的內在作用機理,以期為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的實際發展提供一條可行的路徑。
二、文獻綜述和分析框架
(一)文獻綜述
根據政策文件及各地實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主要聚焦于以社區為平臺和載體的養老服務,既有研究大多是圍繞內涵、挑戰和對策三個方面對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進行分析和探索,側重于數字化技術在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方面的關鍵作用。[10]
其一,內涵方面。一是對數字化轉型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學者們普遍認為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多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在原來的養老服務基礎上進行升級和轉型,橫向上強調數字化技術帶來的結構、功能、體系、水平與質量等多方面的綜合變革,縱向上強調包括養老服務的供給、需求、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轉型,最終目的是實現養老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1l-15]二是探索數字化養老新模式。學者們側重于通過新型數字技術和管理手段的應用融合,提升傳統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比如\"智慧養老\"模式[16和\"人工智能 + 養老\"模式[17]。三是數字平臺支撐下的共享養老,包括與“醫養結合\"理念相結合,發展“互聯網 +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以實現健康老齡化;以在線互聯網平臺的形式整合資源,實現供需最優匹配。[18-20]
其二,轉型面臨的挑戰。學者們認為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數字鴻溝\"現象。老年人對于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的掌握程度和適應水平遠低于時代發展水平,可能不熟悉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的操作,也難以理解和使用各種數字化養老服務平臺。[21而且,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明顯,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可能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數字技術培訓等原因,更難享受到數字化養老服務帶來的便利。[22]二是產品供給能力較弱。目前,數字化養老服務產品的種類和質量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一些產品功能單一,實用性不強;一些產品的設計不夠人性化,不便于老年人使用。[23]三是供給主體交互活力不足。主要體現為養老服務機構、科技企業、政府部門等各方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信息溝通不暢,導致資源整合困難,難以形成有效的服務供給體系。[24]
其三,對策研究。針對以上挑戰,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一是通過設計適老化的數字產品和服務[25]、加強老年人的數字技能培訓[26]、建立老年人友好的數字化養老服務環境[27]等手段提升老年人的技術接受能力,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二是加大對數字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數字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28]三是養老服務機構、科技企業和政府部門等各主體之間應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和加強信息交流的方式共同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29]
綜上所述,既有研究有助于從學理和實踐上把握社區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關于社區養老和數字化轉型結合性的研究,簡單地將社區養老的數字化轉型等同于對\"智慧養老\"等模式的探索,將\"智慧養老\"等模式視為最終目標和整個過程;二是大多從“技術\"的視角出發,將技術進步視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唯一因素;三是忽略了在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作為平臺和基礎的社區本身是作為一個組織存在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也都是在組織層面上進行的,缺乏從組織層面對社區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分析。
(二)分析視角
社區養老服務主要包含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是一個涉及眾多政府部門、社區服務供給機構以及養老服務科技企業的利益共同體。30社區作為平臺和紐帶,可以將家庭和機構有機地銜接起來,將居家養老和機構照料都轉變成社會化養老服務。31但當前以傳統服務模式為主的社區養老服務組織,服務范圍輻射力度不夠,難以整合社區周邊資源,其組織架構無法滿足當前老年群體的服務需求。未來,如何借助新興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轉型方式,對社區養老現有組織形態進行改革,以提供更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把政府、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老年服務受眾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協同治理的模式?筆者認為,采用組織變革理論進行研究,可以推動社區組織任務、結構、人員和技術方面的變革,從而獲取更高的社區養老組織績效。
組織變革理論是把組織視為相互作用變量的復雜系統,研究組織內部結構變化相互作用關系的理論。學界對于組織變革模型的研究成果頗多。32]雖然模型各有不同,但存在一個共識:組織績效是組織變革的驅動力,組織變革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組織績效。當然,“績效\"的定義在不同群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放在此文的情境中,可以將組織績效視為為老年群體提供養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根據組織變革理論,如圖1所示,組織變革模型由任務、結構、技術和人員四個變量構成。[33]努力實現組織變革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影響任務變量。其中,結構變量指的是組織的權責體系、溝通系統以及工作流程系統;任務變量是指組織存在的使命和目標體系;技術變量是指組織為完成目標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人員變量是指達到組織目標的個體、群體、領導人員等。34]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正是由外部環境變化而引起的組織變革,在此過程中所有四個變量都相互影響,每當一個因素發生改變時,其他三個因素也會發生變化。35這就意味著,社區養老如果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任務、結構、人員和技術這四個變量都要適當做出相應調整。
圖1組織變革模型

三、案例呈現: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
從養老資源供給的視角出發,根據政府和社會在供給過程中提供的包括人、財、物、制度等資源的多少,可以將社區養老服務區分為政府主導供給模式、多元合作供給模式和自治供給模式(見圖2)。政府主導供給模式是政府在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扮演核心角色,發揮主導性作用。無論是從組織體系、服務資源、服務運行方式還是服務監督和評價等方面,都是以政府為主導。3多元合作供給模式強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各主體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關系,不同的主體之間分工明確、職能清楚、責任到位,共同滿足社區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自治供給模式中,社區內的居民作為養老服務的主要供給主體,利用社區內的資源開展養老活動,在社區內實現養老服務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但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政策要求來看,僅靠社區自身無法滿足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人力等資源,且根據政策內容,養老服務是兜底性服務,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規劃和引導作用,自治供給模式目前在我國養老環境中較難實現。
圖2三種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圖

從各地的實踐案例來看,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大多采用占據主導地位的“政府主導供給模式”,但這種模式難以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智慧化、平臺化的技術手段逐漸應用于社區養老服務,資源的共建共治共享更容易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逐漸成為可能,借助數字化技術優勢,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也開始出現從“政府主導供給模式\"向“多元合作供給模式\"轉變的趨勢,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代表。筆者以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中社區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為案例進行研究,探尋在組織變革理論下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圍繞任務變量、結構變量、人員變量和技術變量的數字化轉型過程。①
A市H區G街道轄區面積6.8平方公里,共24個社區,常住人口11.8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約2.9萬人,約占常住人口的 25% ,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37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以智慧養老為主要特色,以數字技術推動轄區內社區養老服務組織變革,是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之一。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通過移動互聯網、無線智能終端、云計算等手段,將G街道養老照料中心、G街道老年餐配送中心、醫養結合老年健康服務管理調度中心、養老服務驛站、養老機構、醫院、居民、醫生、志愿者等多元主體通過網絡無縫鏈接起來,構建了線上線下兩個平臺。同時,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應用于全工作流程,提高了養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G街道變革前后特點變化見表1。
表1G街道變革前后特點變化

注:根據G街道、Y健康管理公司提供資料整理形成。
(一)任務變量:高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
在數字化轉型前,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任務主要是傳統的養老服務,如基本生活照料、簡單的康復護理以及常規的文化娛樂活動組織。但這些服務相對單一,缺乏對老年人個性化需求的深度挖掘。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外部環境對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這個組織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任務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方面,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成為核心任務。利用數字技術使供需精準高效匹配成為可能。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方面,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建立了智慧分級診療體系,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平臺,首先,根據前期獲取的健康檔案依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將老年人分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和特殊人群4類,然后醫養結合老年健康服務管理調度中心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統一進行協調和管理老年人群的安置以及轉診等。對健康人群施行自我管理和群體管理,對高危人群施行簽約管理和主動管理,對慢病人群施行日常慢病管理,部分特殊人群開展上門服務或運用互聯網開展遠程健康照護計劃。
“咱們社區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務。像基礎的生活照料、社區托養、預防失能,還有專業的照護等等,都能安排上,直接手機小程序操作就可以。通過小程序也能提供上門服務,都是請的專業的醫生和護工。\"(GB01-20240612)①
另一方面,拓展服務范圍和提升服務效率成為重要任務。借助數字化技術,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將服務延伸至居家養老的老人,將社區養老服務驛站、G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配送中心等多主體納入系統統一調配資源,優化了服務流程,提升了服務響應速度。
(二)結構變量: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轉型前,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組織結構是傳統的層級式結構,部門之間分工明確但溝通協作不暢,信息傳遞存在延遲和失真,決策過程相對緩慢。數字化轉型推動了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組織結構的變革。
一方面,組織架構趨于扁平化。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建立起了‘ 3+9+24+N′′ 的養老工作體系,\"3\"是指G街道養老照料中心、G街道老年餐配送中心、醫養結合老年健康服務管理調度中心;“9\"是包含了9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24+N′′ 則是指通過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資源等方式,增加街道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供給,通過更專業的養老服務體系,輻射到24個社區,為更多老年人提供專業、精準的養老服務。38這樣的組織結構打破了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管理層能夠直接獲取一線服務數據和老年人的反饋,減少了中間管理層級,提高了決策效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定期開展巡診,過去要老人打電話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醫生,醫生到家庭巡診要經過層層審批,現在通過養聯體統一平臺下單,一旦老人身體不適,五六分鐘醫護人員可以就近到齊。\"(GC03-20240606)
另一方面,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化創新團隊。該團隊負責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數字化項目的實施和運營,協調不同部門之間的數字化工作,促進了跨部門的合作與協同創新。其工作流程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切入點,整合第三方機構為居民提供服務。根據A市政策,對于 90% 具備居家養老能力的老年群體居家養老,通過遠程服務和社會化服務協助養老,此時主要是G街道老年餐配送中心、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以及其他相關社會組織發揮作用;對于 6% 需要社區機構協助下養老的老年群體依靠社區照護養老,主要由社區養老服務驛站、G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和醫養結合老年健康服務管理調度中心等機構發揮作用,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群體由養老服務驛站負責日間照料、康復服務、精神文化、生活服務和養老指導等,對于自理能力較弱的群體,比如失能半失能老人,由G街道養老照料中心負責日間照料、臨時照料、醫療服務、康復保健和精神文化等;剩下 4% 符合或者具備機構養老條件的采用機構養老,主要是通過鏈接和整合社會資源來妥善安置老年群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參與養老服務聯合體的多元主體間的高效溝通和即時協調,依托互聯網平臺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養老照料中心、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殘疾人溫馨家園、三甲醫院各專科醫院和相關的其他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緊密聯系起來,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我們這個智慧社區體系幫助政府打通了社區離居民最近的‘一公里’,放大了政府公共服務投入的效能。\"(GB01-20240612)
(三)人員變量:建立專業養老人才培養體系
轉型前,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工作人員以傳統養老服務人員為主,他們具備一定的傳統養老服務技能,但對數字化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有限。數字化轉型對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從多元化養老人才培養方面來看,一是早在2018年,養老服務聯合體內Y健康管理公司就開始參與承辦\"初級養老護理員\"和\"高級養老管理干部\"培訓班,邀請瑞士、我國臺灣地區等優秀師資力量,引進先進養老服務管理經驗,開展養老人才交流合作。這些培訓課程擴大了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覆蓋面,逐步健全了養老服務各環節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二是組織編寫養老服務評估師、規劃師培訓大綱,以逐步提高養老服務流程各環節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三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醫養結合培訓中心,對參與醫養結合的人員進行培訓,逐級建成了H區居家醫養結合服務人員實訓基地,開展家庭病床、心理危機干預等技術人員的教學培訓與技能提升,對類似插胃管、插尿管等基本醫療服務技能進行實操訓練。[39]
另一方面,從養老人才職業發展和激勵機制方面來看,A市的養老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在H區試點,建立了養老護理人才行業認定、職級晉升、教育培訓、崗位補貼、入職補貼、激勵評價等制度機制,并為符合條件的護理員發放為期兩年的政府崗位補貼,建立養老專業人才的職業晉升通道。40同時,通過開展“最美護理員\"“孝星\"評選,不斷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政治、社會地位,進一步激發廣大護理人員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因為我有糖尿病,醫務部主任和大夫都會定期給我做檢查,過年的時候,中心的護士還會來家里看我,每次都拉著我聊半天,而且隨叫隨到。”(GC06-20240623)
此外,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還提出要轉變員工服務理念。強調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數字化服務理念,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數字化服務創新,使員工認識到數字化技術是提升服務質量和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需求的重要工具。
(四)技術變量: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智慧場景
在數字化轉型之前,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技術應用較為簡單,主要依賴基礎的辦公軟件和傳統的養老服務設施。數字化轉型促使G街道廣泛應用新技術。在硬件方面,引入了大量的智能養老設備,包括愛智能管家、隱形護理員、引領守護卡等智能穿戴設備。智慧云平臺設在街道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引入多模態健康監測實現生命體征實時追蹤,通過愛健康管家智能采集老年居民的健康數據。41]在社區內配備的專業健康服務團隊的指導下,通過人與設備、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建立老年健康數據庫并將其上傳至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在軟件方面,在智慧云平臺上開發和應用了一系列智能化管理系統。平臺將包括供給端和需求端在內的多元主體鏈接起來。對供給端而言,各服務機構和主體可以根據健康數據庫進入智能分級診療、提供日常照料、中心配餐等工作流程;對需求端而言,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家屬子女,只需要通過手機APP或微信公眾號,就可以實時享受到查詢健康體檢報告、使用健康咨詢、預約醫護到家、申請家庭或機構照護、購買輔助器具、查詢福利政策、預約老年餐等服務。
此外,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還構建了老年人智慧生活場景。以G街道老年餐配送中心的智慧場景構建為例,G街道老年餐配送中心集中央廚房、食堂和配餐服務為一體,設有適老就餐位80余位、普通就餐位40余位,創新完善了“中心配餐、網點取餐、就近用餐、上門送餐\"服務模式。老年人或者其家屬子女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以月為單位預約老年餐,平臺將預約信息傳回老年餐配送中心后,由中心統一配餐,為方便居家養老老年人就餐,除就餐位外,G街道還在養老驛站、社區服務空間設置了無接觸智能餐柜,建立了可覆蓋全轄區的就餐取餐網點,組建了專、兼職的上門送餐隊伍,打通了從訂購端到制作端到配送端的服務鏈條。為了保證餐品質量和運營場所安全,G街道還專門成立了監管小組,參與配餐中心的日常監管。
“除堂食外,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的餐食也是由配送中心配送,每一餐均按照老人營養需要配制,全面保障老年人營養膳食平衡。\"(GA05-20240613)
四、組織變革:社區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機理
根據組織變革理論,外部環境對組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素,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其本質就是組織受外部環境影響而發生的組織變革。組織變革過程中,四個變量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推動變量間轉化,直到四個變量之間變化協調,達成平衡,完成組織變革,從而實現社區養老的數字化轉型。那么,環境變化是如何通過變革動機的方式影響任務變量?任務變量是如何通過變革目標的方式影響其他三個變量?結構、人員和技術變量又是如何通過變革動機的方式互相影響?最終又是對彼此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實現了什么樣的變革成果呢?筆者將分別從四個變量入手闡述這一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的內在作用機理(圖3)。
圖3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作用機理

(一)任務變革:實現需求的可匹配性
從社會需求變化來看,老齡化壓力、技術更新迭代和市場競爭激烈化,促使社區養老必須不斷創新和改進服務,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成為任務變量的變革動機,推動社區養老的任務從“提供單一基礎的養老服務\"轉變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實現需求的可匹配性就是任務變量要達成的變革結果,這也影響了其他三個變量的變革目標。
結構方面,促使養老服務聯合體內各組織要以需求為導向,打破部門壁壘,加強跨部門協作。人員方面,要求養老服務人員具備更全面的能力,除了更為專業的養老服務技能外,還需掌握數字化工具和數據分析能力,以便精準識別老年人的需求。技術方面,要求構建智慧化管理服務平臺,為服務資源的精準匹配提供依據。
(二)結構變革:加大機構的協同性
社會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促使組織內部分工更為精細化,推動組織結構重構,促使機構間加大協同力度。在人員變量方面,為滿足數字化養老服務中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的健康監測、平臺維護和數據收集等新需求,養老服務聯合體內組織分工更加細化,需要不同專業人員各司其職,這就要求人員間配合提供服務。另外,單一部門難以滿足老人復雜多樣的需求,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組織結構重建,借助搭建的各平臺,加強跨部門、跨領域協同供給服務能力。
新職業的出現也會推進組織流程的整合協同,比如說,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通過對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整合了部分工作流程,過去一位長者需要照護服務要撥打10多通電話才能解決一項問題,如今只需要通過“養老規劃顧問\"對長者進行精準評估后的服務規劃,就會有專職人員去幫助老年人對養老服務供給、護理需求、醫療健康保障、養老金管理等全方面進行規劃,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對接政府宏觀政策、福利補貼及保險公司等各類資源精準度。從技術變量來看,數字技術促使組織優化內部流程,打破原有的部門界限,建立以服務流程為導向的組織結構,從而提高整體服務效率,增強機構協同性。
(三)人員變革:增強服務的可及性
在社區養老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結構與技術通過不同動機對組織人員產生影響,進而實現服務的可及性,這里的可及性是指老年人便捷、有效地獲取所需養老服務。從結構變量來看,職責清晰化提升服務效率。數字化轉型促使社區養老服務組織的結構更加清晰明確,各崗位的職責界定更加精準,這種結構安排減少了人員職責不清導致的推諉現象,從而提高服務效率,讓老年人能更快地獲得所需服務,提升服務的可及性。
從技術變量來看,來自不同機構間的競爭促使人員掌握新技術。數字化技術在社區養老服務中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模式。為了在數字化轉型中不被淘汰,組織人員產生了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強烈動機。同時,數字技術通過各類平臺,能夠進行遠程健康監測、在線心理咨詢等,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更多類型的服務能夠被老年人獲取,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的可及性。
(四)技術變革:推動資源的整合性
在社區養老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結構和人員通過不同動機對組織技術產生影響,以推動資源的整合性。從結構變量來看,組織結構的優化和流程再造需要借助技術升級,從而要求不斷引入新興技術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組織會根據新流程的需求,對技術進行升級和整合,將當前最新智能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等融入管理系統,實現養老服務資源的高效整合,如合理安排護理人員、調配醫療設備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從人員變量來看,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的引入也提出了技術應用與創新要求。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會積極尋求和應用能夠簡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的技術。同時,服務人員在實踐中還可能根據實際需求提出技術創新的想法,如開發更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穿戴設備。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有助于整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如將健康監測資源與醫療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五、結論與討論
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能夠為老年人就近提供日間照料、醫療服務等專業化照護,是養老服務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數字技術進行社區養老服務組織變革,擴大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力支持,也是我國深化養老服務改革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本文聚焦社區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運用組織變革模型,從社區養老服務過程中的任務變量、結構變量、人員變量和技術變量四個維度研究其相互影響和變化協調的過程,分析A市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如何通過“變革動機—變革目標—變革成果\"的內在作用機理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養老服務的質效。
結合案例分析,研究發現,G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的數字化轉型過程本質就是組織受外部環境影響而發生的組織變革,其中社區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老年人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的可匹配性,為實現這一組織任務目標,需要借助數字化轉型契機,在結構方面打破社區各組織部門壁壘,實現組織機構的協同合作,在人員方面要進一步厘清服務職責,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在技術方面持續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資源的整合性。
基于研究發現,抓住數字化轉型賦能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契機,可以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聯合體服務供給能力。一是在服務需求端,搭建統一智慧養老平臺,做好數據收集和分析,精準匹配老年人服務需求。借助平臺數據,科學分析老年人需求,精準調配轄區內人力、物力等資源,避免浪費,提升服務效率。二是在服務供給端,進行組織結構重塑,以智慧養老平臺為基礎,加強不同機構、各種服務主體的協同供給能力。如把健康監測設備與平臺相聯,實現老年服務對象在線監測和數據分析,通過平臺實現線上預約服務,為老人提供線上預約、線下送服務到家等各類養老服務。三是加大數字化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強調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數字化服務理念,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數字化服務創新,提升老年服務的可及性。四是推動技術的適用性和創新性。既要以需求推動技術升級迭代,又要加快引入新興技術,推動新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催生智能養老設備、養老服務軟件等新興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經濟增長點。實現社區數字化養老服務四個要素相促相生,最終提升整個社會的養老服務水平,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2]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 ”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5-07/04/content_2890205.htm.
[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4]智慧養老顯成效:科技助力銀發安享晚年[EB/OL].央廣網,htps://tech.cnr.cn/techph/20241218/t20241218_527013331.shtml.
[5]伊金霍洛旗:智慧養老繪就幸福晚年新圖景[EB/OL].環球網,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9974692633248265/?upstream_biz=doubaoamp;source=m_redirect.
[6]河南西華:智慧養老有“醫”靠[EB/OL].光明網,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0155537318478351/?up-stream_biz=doubaoamp;source=m_redirect.
[7]這里的智慧養老,便利又暖心[EB/OL].新華網,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4051282559681036/?up-stream_biz=doubaoamp;source=m_redirect.
[8]智慧養老新模式:湘江新區探索科技賦能老年生活[EB/OL].搜狐網,tps:/m.sohu.com/a/838588504_121798711/.
[9]走心更走“新”,普惠更“智慧\"!普陀區老年人開啟智慧頤養模式[EB/OL].文匯網,h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51221414293668371/?upstream_biz=doubaoamp;source=m_redirect.
[10]張莉,吳澤蘭.數字化技術在新時代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探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3(11):103-105.
[11]馬嘉蕾,高傳勝,宋佳瑩.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治理路徑——基于扎根理論的案例研究[J].天府新論,2024(6) 12-24+154
[12]
[15]于金卉,王欣.養老機構數字化轉型框架研究綜述[J].科技和產業,2022(8):167-171.
[13][27]魏蒙.中國智慧養老的定位、不足與發展對策[J].理論學刊,2021(3):143-149.
[14]邢華.智慧養老文獻綜述[J].中國新通信,2017(14):148-149.
[16]唐魁玉,梁宏姣.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與產業發展[J].改革與戰略,2022(6):120-130.
[17]睢黨臣,曹獻雨.人工智能養老的內涵、現狀與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11-119+2
[18]尹艷紅.我國醫養結合政策演進及其優化[J].中國行政管理,2024(7):102-112.
[19]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20]易艷陽,周沛“共享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產業創新發展路徑[J].理論月刊,2020(3):88-95.
[21]蔣粵閩.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數字化養老服務設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1):164-166.
[22]張柏林.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農村養老產業:機遇、挑戰與應對[J].農村·農業·農民,2024(9):46-48.[23]吳旭紅,何瑞,吳朵.雙向賦能: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銀發鴻溝\"的破解之道——基于南京市J區“智慧養老\"實踐案例的研究[J].電子政務,2022(5):19-30.
[24]吳珍,張杭婧,田會懿,等.數字化賦能社區養老的實踐邏輯及模式優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604-608.
[25]王曉紅,王晶晶.數字化時代智能適老服務平臺構建探析[J].軟件,2021(12):41-43.
[26]毛義華,嚴喆昊,張釗.基于城市與家庭雙視角的智慧養老社會福祉研究[J].人口學刊,2024(6):112-128.[28]Cong Cao,Huangyi Dai,Dan Li.How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inSmartMedical andElderly Care Systems:The Dual Perspective of Perceived ValueandRisk[J].Digital Health,2023(9) :1-16.
[29]孫晴,郝鋼,丁瑩瑩.數字平臺驅動智慧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優化——基于價值共創理論視角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23(3):58-69.
[30]張奇林,趙青.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16-420+425.[31]童星.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應對老齡化[J].探索與爭鳴,2015(8):69-72.
[32]孟范祥,張文杰,楊春河.西方企業組織變革理論綜述[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9-92.[33]HaroldJ.LeavittAppliedOrganizational Changein Industry:Structural,TechnologicalandHumanisticApproaches[J].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1965(11):44-70.[34][35]Mulder P.Leavitt’sDiamondChange Model[EB/OL].Tolshero,htps://www.toolshero.com/change-man-agement/leavitts-diamond/.
[36]羅艷,劉杰.政府主導型嵌入: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動關系轉變研究—基于H市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經驗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7):36-41.
[37][38]北京海淀:甘家口街道多層次養老服務打造家門口“幸福圈\"[EB/OL].北京海淀文明網,htp://bj.wen-ming.cn/hd/hdwmbb/202310/t20231031_6690975.shtml.
[39]海淀區:三個數據詮釋老有所醫[EB/OL].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mtjj/202402/t20240228_3571768.html.
[40]關于印發北京市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2105/t20210513_2388093.html.
[41]智慧一張網精準養老服務送到家[EB/OL].央視影音,http://m.app.cctv.com/vsetv/detail/C10095/f212ce22cb8c4ddfa2e947b1b189ef77/index.shtml#0.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 from Organizational Change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 Consortium
in G Street, A City
Yin Yanhong,Wang Jiaxuan
Abstract:At present,the aging situ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issevere,and the pension problem needs to besolvedurgently.Digital enabling pension service is one of the e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 Asthemainproviderofelderlycareservices,researching 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elderlycareservices cannotbeseparated from studying theorganizationofcommunities.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elderly care services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is a form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of organizational change,focusing onthecommunityas the main body,using theorganizational change model, thispaperanalyz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of the elderly careservice consortium in G Street,A City fromfour dimensions:task variables,structural variables,personnel variables,andtechnological variablesin theprocess of community elderlycare services.Itexplores howto eficiently meet thediverse needs of the elderly,createa multi-level elderlycareservice system,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elderly care,and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build smart scenarios.Research onthe mechanism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reveals thattheultimate goal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communityelderlycareistoachievethecompatibilityof diverseelderlycareserviceneedsamong theelderly. Toachievethisorganizational task goal,itisnecessaryto break down departmental barriersand achieve organizational synergy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intermsof structure;In terms of personnel,clarifyservice responsibilitiesand improve service accessibility;In terms of technology,optimize service processs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service resources.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hange;community elderly care;digital transformation
(責任編輯: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