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生活”單元雖然并非由課文構成,但深刻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此單元設置的學習活動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家鄉文化,透徹理解家鄉文化,深刻認同家鄉文化,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本文從價值預設和實施路徑對“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進行探究。
一、價值預設
1.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家鄉文化生活”單元要求學生會寫風物志,這既要求學生熟悉風物志的文體特征,也要求學生了解家鄉的飲食文化;要求學生會寫地方志,這既要求學生了解地方志的寫作技巧,也要求學生通曉家鄉的歷史文化;要求學生會寫人物志,這既要求學生清楚人物志的寫作程序,也要求學生潛熟家鄉的名人文化。該單元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一些不常用的寫作知識。由此可見,單元的學習活動具有語文性的內涵特征,能夠促進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2.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開展人物訪談活動,又要引導學生開展常識學習活動;既要引導學生開展實地調查活動,又要引導學生開展比較研究活動;既要開展分析研究活動,又要參與傳播建設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審視、關注、剖解家鄉文化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在確鑿的情境下獲取調查信息,質疑調查結果,并以批判的思維反思家鄉文化,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特別重視實踐,是一種全新的課型。學生可以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家鄉文化生活現象,還可以用辯證的思維認識家鄉文化生活現象,進而體現思維的獨創性、批判性。
二、實施路徑
1.設置教學目標
與傳統教學單元不同的是,“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并沒有出現經典名篇,而是直接提供學習方案,這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找出對應的學習任務群。教師要將實踐活動植入語文學習之中,將語文課堂推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社會調查、人物訪談等活動的過程中剖釋家鄉文化存在緣由,探求其內涵特征,引導學生在相互切磋的過程中掌握論證說理的技巧。
“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把對文化的崇尚提升到了一個歷史性高度,這也容易讓部分教師產生錯覺。教師不可以將“增強文化自信”設置為唯一的教學目標,也不可過分突出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性,進而將該單元教學變成家鄉文化推廣課,或是家鄉旅游景點宣傳課。因此,該單元教學目標要突出語文性,既要包含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又要包含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評價文化現象的技術,為他們獨立開展學習活動打下基礎。教師在設置該單元教學目標時,要立足于語文課程的特點,讓語文課回歸本質。
2.選擇教學內容
該單元教學內容要具有本土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知名企業、標志性建筑等選擇一項內容進行調查、研究、反思。增強文化自信應以家鄉文化為抓手,提升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所以,教師要將最能代表家鄉特色的文化特征作為教學工作的突破口,將家鄉文化生活資源變成學習資源,如將與家鄉文化生活有關的文章轉化為閱讀試題,將與家鄉文化生活相關的熱點問題轉化為作文試題,將與家鄉文化生活有關的諺語轉化為辯論賽的主題,進而讓學生對司空見慣的文化現象進行諦視,琢磨其存在的深層情由。
該單元教學內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學生投身實踐活動,可以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實踐活動既是學習路徑,也是教學路徑;既為語文學習奠定基礎,也促進學生提升語文素養。該單元沒有經典文章,特別重視實踐,是一種全新的課型。單元的結尾部分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闡述調查的方法;第二篇文章闡述訪談的技術;第三篇文章闡述節日的內涵。教師在使用這些學習資源時,要打破常規思路,聯系對應的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而言,該單元的內容較為陌生,因此,教師要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如田野調查法的相關知識,為學生順利完成該單元的學習任務創造條件。
3.設計教學流程
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組建學習共同體。該單元具有參與性的內涵特征,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要求學習場地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要求學習方式不能局限于研讀經典文體,要求學習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可以適當壓縮課堂上課時間,增加課外實踐時間。學生可用一個課時學寫地方志,并去檔案館查閱資料;學生可用一個課時學寫人物志,并去圖書館搜集資料;學生可用一個課時學寫風物志,并去校外實地走訪。
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包括每位學生所掌握的資源,以達到效果的最優化。“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具有協作性的內涵特征,倡導學生之間樹立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學習共同體中交流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該單元中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組成的任務小組。教師要將不同特點的學生放在同一個小組,并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分工,讓他們能夠在團隊中有展示的機會。
4.開展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關鍵步驟之一,由于該單元的特殊性,教師要適當使用量化標準。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一系列的量化標準,讓“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評價有章可循。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使用量化標準,讓“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評價更具客觀性。量化標準的制定,要考慮三個因素。首先,要依據“家鄉文化生活”單元中的教學資源選擇教學評價的內容;其次,要確認各個量化標準之間的主次關系,并對各個量化標準的權重進行量化;最后,要在評價過程中不斷地對量化標準進行修改,以確保量化標準的科學性。
“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核心內容是“關注與參與”,就是突出過程的重要性,即讓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也要適當使用非量化標準。該單元與傳統的教學單元有很大的區別,單純的量化標準無法滿足評價的需求。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使用非量化標準,既能了解學生對語文常識的理解水平,又能了解學生利用語文常識解決問題的水平,通過對學生外在行為的剖析,了解學生的內在能力的水平。由此可見,非量化標準可廣泛應用于實踐性特征鮮明的“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教學評價。
【本文系廣東省中山市市級科研立項一般課題“‘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踐研究\"”(編號:B2022159)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