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少年兒童因為先天在生理或智力上存在的殘障問題,導致他們很難和普通的適齡兒童一樣正常入學讀書、接受教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自從2014年我國正式推廣《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之后,多年來我國各地教育行政單位充分立足當地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為無法到學校讀書和參與集體生活的殘障少年兒童提供“送教上門”的服務,并將這部分特殊學生納入當地的學籍管理體系。“送教上門”作為針對性、操作性和可行性較強的教育手段,得以在較大程度上滿足殘障少年兒童的學習需求,并強化他們的文化基礎,提升社會適應力,以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活動。
一、特殊教育“送教上門”課程的現實意義
“送教上門”是在“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大環境中提出的一種新舉措,是我國相關單位針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中存在障礙(例如本身存在肢體殘疾等)的適齡兒童作出的決策,能夠保障特殊兒童的平等教育權。參考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各地的省市級自治區和直轄市都會依照自身的情況制定細則,并結合每戶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送教上門”可以確保殘障少年兒童的教育權利
殘障少年兒童(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中小學適齡學生)因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大多無法順利入學,甚至有的學生到了十幾歲還沒能進入小學讀書。“送教上門”的模式能夠改善這一問題,賦予殘障少年兒童知識和技能,提升社會適應力,令其也能夠在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尊重。“送教上門”充分凸顯了新時期的教育理念變革,有助于解決適齡入學兒童的教育問題,而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矛盾風險。
2.“送教上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殘障少年兒童提供學習能力培養和自理能力提升的機會
在“送教上門”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需要應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加強和家庭的溝通交流,優化完善“送教上門”的計劃,如生活技能培養、知識技能教育、社會規則和常識學習、肢體康復鍛煉指導等。這些內容的學習,能夠幫助殘障兒童掌握自理能力和生活方式,同時,教師也給他們帶來了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進而融入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我的價值。
3.“送教上門”教育形式能夠為殘障兒童家庭帶來自信,有助于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發展
一般來說,不管是先天或者是后天原因,殘障少年兒童都很難進行常規的學習和社交活動,令他們心理和情緒上都比較敏感或脆弱,非常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在“送教上門”的模式引導下,學校教師、康復師、醫生、心理干預人員等都能夠為殘障兒童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撐,令殘障兒童和家長都能夠安心,獲得良好學習和生活體驗,重燃對生活的熱情。
二、特殊教育“送教上門”課程的設置策略
1.服務體系:依托需求導向,奠定服務基礎
考慮到殘障少年兒童因為客觀因素上的差異往往會帶來不同的需求的現實情況,在踐行“送教上門”的工作過程當中,必須要持續堅持“生本理念”的基本原則,打造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殘障少年兒童切實需求的服務體系,即“服務需求導向”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進行落實。
從宏觀角度來說,各級地方政府必須要全面分析地方實際情況,先了解轄區范圍內的特殊教育學校分布情況、教育資源中心位置、殘障少年兒童的基本信息(包括殘障類型屬于聽力、視力、智力或者肢體殘障;家庭居住地以及家庭經濟基礎、父母文化水平等情況);隨后,有針對性地了解殘障少年兒童的家庭在知識學習、肢體康復、心理干預、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需求,分配“送教上門”的一對一或一對多責任區,保證教育服務網絡能夠覆蓋到每個適齡殘障少年兒童和家庭,嚴格避免不存在盲區或責任重疊區,為后續的系列工作奠定基礎,保證隨時加以監管和追責。
從細項角度入手,在宏觀政策和網格化落實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針對每個殘障學生和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其基礎能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生理學習能力)、發展需求(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需求、生理功能恢復需求),并判斷其家庭情況以及父母情況(周遭環境),綜合設計并優化完善“送教計劃”,主要涉及送教的時間、頻率和內容等,并在后期隨時進行優化和改進,加強“送教上門”服務的適配性和個性化。
計劃設計完畢之后,統籌整合殘障學生和家庭的窘境以及需求可能耗費的經費成本,由地方政府出面調撥資金,以保證每個“送教上門”計劃都能夠得到良好踐行。例如,家庭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購買教材的聽障少年兒童家庭,可以定期給予教材和學習用具的援助;肢體重度殘疾但是智力和五感無殘障、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可以定期予以肢體護理、康復方面的經濟補貼,節約家庭開支,令其能夠更好地支持孩子完成學業。
除此之外,普遍的教學儀器、康復設備等公共經費,則可以以“通常支出”的名義納入管理,公平公正地分配給每個殘障學生和家庭。
2.監督模式:堅持效能導向,提升服務水平
因為政府的綜合職能較之市級、省級乃至于國家級政府部門來說稍顯薄弱,盡管接到并落實了針對性的送教政策以及送教實施方案,不過,在政策文本的具體表述中往往涉及較多的原則性內容,具體的指導意見比較少,尤其是缺少明確送教流程和具體工作指南,監管和考核的力度比較薄弱,容易出現一些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問題,不但無法為殘障學生提供幫助,而且還會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因此,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要堅持以效能為導向的監督模式,強化“送教上門”各個環節的有效管理,提升服務水平。
針對“送教上門”計劃的踐行過程加以全面監管,并結合區域特征,制定并落實操作性較強的管理規章。例如,為每個“送教上門”計劃執行的教師分發《送教上門工作手冊》以及“工作責任表”,明確標注每個教師所負責的殘障少年兒童,隨時核查自己的送教范圍、送教次數和送教內容(學科等內容);同時,監督人員和學校考評人員都可以結合工作手冊以及責任表上的內容,了解和考核教師們的工作情況,落實常態化監控,降低隨意送教、送教效率不足的問題,防止教師們輕視送教,形式主義等。
建立健全“送教上門”學校層面的績效考核制度。例如,制定《送教上門人員工作考核細則》,明確“送教上門”教師的職責,設置“一生一檔案”制度,績效考核、獎懲機制等都要以此為標桿展開,保證送教上門工作得以全面落實,深化效能。
3.師資隊伍:打造復合團隊,保證優質服務
如今針對小學生展開的“送教上門”教師團隊的人力薄弱是影響服務水平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有必要從復合團隊建設入手,確保優質服務。
設置資源中心,集中教師、醫生、康復治療師、心理干預人員等職業人員,吸納社會志愿者,打造一個“送教上門”的優質團隊。
針對從事送教上門工作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應該提供提升自身職業水平的機會,例如,鼓勵教師們學習新的關于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如聽障兒童需要了解手語、畫面的教育作用;視障兒童則需要了解盲文、聲音的引導作用等等。同時,積極鉆研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為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創建前提。
對現有的從事特殊教育“送教上門”工作的教師,予以適當的工資傾斜、福利補貼;同時承擔校內殘疾學生“隨班就讀”以及校外殘障學生“送教上門”工作的教師,可以予以績效考核和職稱評選方面的傾斜,令教師們得以安心工作。
4.家校合作:加強家庭宣傳,引導家長配合
送教的教師在上門的時候,向家長普及殘障學生接受教育的好處,利用簡樸的語言幫助家長理解相關政策以及工作內容,引導家長轉變自身的理念,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形成家校合作共力。
根據殘障少年兒童和家庭的實際情況,教師靈活調整送教的時間,并配合多元化教學形式。例如口頭講述、親自示范,為家長提供一些對學生的心理干預的方式和技巧,以保證學生可以得到較為完善的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帶著積極的心態配合老師的學習。另外,在心理干預的過程中,家長原本的心理壓力也能夠得到適當的紓解,尤其是針對聽障、視障等對日常學習影響較大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狀態往往會直接影響家長的心理狀態。對此,教師可以在送教的過程中主動了解家長的焦慮和不安,獲得家長信任,建立起對孩子的成長、學業以及生活的信心。
除此之外,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送教上門”要求的時間之外,借助線上途徑(例如微信、電話)等,鼓勵家長敞開心扉,和老師談一談孩子的成長歷程,形成積極歸因,帶著積極的心態配合送教工作。
綜上所述,“送教上門”對于特殊教育來說是較為關鍵的環節之一,其對于家境窘迫、生理缺陷的少年兒童的基本教育權益有較強的保障作用,而且也能夠促進其社會功能和完善人格的生成,為未來更好地投入學習、社會工作和生活做好準備。“送教上門”理念在新時期應發揮更突出的優勢作用,令家庭和學校教育協同發展,幫助特殊兒童自信、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