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再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國基礎教育全面進入核心素養教育新時代。核心素養貫穿于課程與教學的各方面,既是課程要實現的育人價值,又是教學要達成的育人目標。課程教學要實現核心素養的育人效果,就要經歷“三化”流轉的過程,即課程細化、教學轉化和學生內化(如圖),這是核心素養育人的必由路徑。
圖核心素養育人路徑的“三化”流轉過程模型

一、課程細化:明確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與路向
在核心素養教育的時代,每門課程都肩負著培育學生特定核心素養的育人重任。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門課程結合本課程的屬性特征和獨特的育人價值,凝練了本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這實質上就是各門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的目標與路向。
要想通過課程教學的方式落實核心素養,不能只是把宏觀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細化為課程標準凝練的各門課程要培養的中觀核心素養,因為中觀核心素養明確的只是各門課程的總體方向和整體目標,所以還要對中觀核心素養進行第二次課程細化,即具體化為微觀核心素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
要形成具體的可培養、可實現、可檢測的目標,課程實施和課程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偏離方向,找準路徑和走對路子。
例如,在初中生物學“人體生理與健康”主題教學中,教師就要對該課程要培養的中觀核心素養細化為“描述呼吸、泌尿、消化、神經、內分泌、循環、生殖、運動系統的構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觀;懂得根據血常規、尿常規等化驗結果初步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等微觀核心素養。通過二次細化后,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目標就更加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
二、教學轉化:構建核心素養的化育紐帶與途徑
課程凝練的要培養的中觀核心素養和經過課程二次細化后的微觀核心素養都需要轉變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方能體現其育人價值和生命意義。這不僅要做到課程目標化,而且要做到內容素養化,還要做到素養活動化。
課程目標化是將本課程凝練的要培養的中觀核心素養和經過課程二次細化后的微觀核心素養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初中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與智慧社會”模塊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所凝練的信息意識等中觀核心素養和“能識別身邊的人工智能應用,理解人工智能與現實社會的聯系”等微觀核心素養,將其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準確列舉出3-5種身邊常見的人工智能應用案例,并嘗試闡述這些應用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積極影響和潛在威脅;在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案例時,能運用流程圖梳理算法步驟,識別關鍵變量與邏輯關系,完成1-2次簡單算法的優化。這些具體化的教學目標能為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指明方向,確保課程核心素養落地有徑。
內容素養化是指課程教學內容要依據素養化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進行科學選取,指向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如果說課程目標化是教學轉化核心素養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內容素養化則是教學轉化核心素養的關鍵紐帶。例如,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原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安防監控如何精準識別可疑人員”“醫療影像診斷如何輔助醫生發現病癥”等問題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從信息意識角度思考海量圖像數據的采集、傳輸和篩選環節,也可以通過分析圖像識別算法模型,深化學生的計算思維,還可以通過嘗試改良簡易的圖像識別程序,激發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活力,以及通過探討人臉識別濫用的隱患,增強學生技術邊界的意識。
素養活動化是教學轉化核心素養的重要策略和途徑,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基于真實情境的實踐場。所謂素養活動化,就是指根據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和素養化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開展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初中“生態系統”專題教學中,生物學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紅樹林生態系統開展“紅樹林物種多樣性的調查”“紅樹林生態系統探秘”“紅樹林生態保護宣傳行動”等系列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觀察、比較、分類、記錄等方法,去辨認紅樹林的物種,去發現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能量流動和穩態機理,并形成和強化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責任。
三、學生內化:實現核心素養的自我生發與提升
核心素養既是教學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教學的任務和結果,把知識轉化、內化為個體的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學的根本使命和擔當。在落實核心素養育人中,課程教學要實現從文本型核心素養到學生核心素養的生發與提升,離不開學生的內化過程。學生內化形成自身的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的重要標志,也是課程教學的育人效果和育人價值的生動體現。
首先,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和勤于思考。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學生不能只是記住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和功能,更要思考這些結構和功能有什么關系?各結構之間是如何協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通過思考,學生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串聯起來,運用比較、歸納、聯想等科學思維方法去學習生物學,這能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
其次,學生要積極參與到各門課程的課堂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自我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文本、媒體等的互動,都有利于學生形成和發展正確的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種學習方式能激發更多、更廣、更深的思考,不斷拓寬各自的視野和提升彼此的認知水平。在互動中,學生既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辨思維和整體思維。同時,學生在互動中還能學習他人的思維方式,不斷優化自己的思考路徑,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內化。
最后,學生要養成課后反思和總結學習的習慣。反思和總結,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還能加快課程學習和課程經歷,內化核心素養。在日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反思和總結的機會,比如多啟發學生去思考“本次學習你學到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或者理解不夠透徹的?”,或者直接讓學生來總結和歸納每一次學習之所得。
總之,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到學生最終形成的核心素養,需要經過課程細化明確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也需要通過教學將其轉化為教學中生成的核心素養,并經過學生內化才能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教育目的,指向的是理想的全人,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和教學中生成的核心素養分別是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依次指向的是要培養的人、培養中的人,而學生最終形成的核心素養則是育人效果,體現的是培養成的人。課程細化、教學轉化、學生內化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核心素養在課程教學中培育的完整鏈條。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5年重點項目“指向數字素養的信息科技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2025ZQJK41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麥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