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閱讀教學是一種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并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其實施離不開“導入、感知、入境、鞏固、反饋(評價)”等環節。本文結合教育戲劇方法及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闡述應用戲劇教學法進行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以教育戲劇為方法,推動學生真實學習體驗
教育戲劇有很多經典的熱身活動及學習范式,與語文教學結合的過程中,這些豐富的活動及范式是可以和課堂教學的導入、新授環節高度契合的。
《荷花》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散文,單元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教學目標之一是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植物。在三年級學生的眼中,他們能夠很確切知道自己喜歡的植物,可是要將植物從腦海中搬運到文字表達上,卻需要一個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紐帶,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植物有具象的體驗,從而推動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表達。
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戲劇式的導入明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肢體的表演雖不能完全模擬出花朵植物的形態,但學生表演過程中的參與、合作、想象和描述,就已經建構了寫話的基礎。在課堂學習的開端,在學生的元認知與本課學習目標之間,打開了學生的身體和頭腦,使學生有了真實的學習體驗,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做了精準的導入。
二、利用教育戲劇創建情境,促成文本情境的具象化
教育戲劇往往會依賴某些具體的實物道具等,在戲劇教育中進行適度的空間搭建。空間建構及對學生素養的培育,與閱讀教學的入情入境的體驗,是異曲同工的。不同的文本情境,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引導或促使學生進入情境。在極其注重體驗性的教育戲劇中,這種對情境的要求,更是十分純粹。
在四年級下冊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中,教師首先以“巨人的花園里有什么”這個問題導入,通過集體創作一幅花園的畫這樣的活動,進行空間建構,引領學習者進入情境。然后通過角色扮演、思路追蹤、流言四起、音效模仿等范式,營造“巨人的花園里沒有一個入,巨人很孤獨的”情境,甚至用了因為有了角色扮演后的畫面定格。接著進行思路追蹤,參加演繹或參與課堂的學生,都能夠以不同的維度進入情境,設身處地的多角度看待巨人這一形象,以及能夠立體地理解巨人從自私轉變為仁愛友善這一巨大的變化,從而完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在角色扮演和思路追蹤過程中,參與者通過具身入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入境”這一過程,境由情生,情因境起。盡管文本情境是作品虛構的,可是在運用教育戲劇法構建的閱讀課上,學生的入境及生發的情感、體驗卻無比真實。真實情境需要條件、需要創設,它不一定是物體具象,學習者體驗真實,也能創設真實情境。這也是戲劇教育對于真實情境創設最為獨特的一個部分。
三、教育戲劇是探究形式,聚合學生探究核心問題
戲劇教育的范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繁復,閱讀教學的材料多樣,這是學生學習的客觀前提。利用教育戲劇這個平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更便捷準確地聚焦核心問題,完成學習重難點的突破。
感悟人物形象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小學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需要完成的核心探究就是:感悟李大釗的人物形象。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就是文本情境距離學生生活太遠,學生很難進行有體驗的感悟,因而難以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在教學設計中運用戲劇教學法可較好地達成目標。
環形劇場的設置,一方面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背景知識的了解,學習前置,促進了探究行為的發生,也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學生對故事背景的集體探討及演繹,為后面閱讀教學的順利進展,做了扎實的鋪墊。
四、用教育戲劇方式檢測,促成學生的表現性表現
學生在戲劇教育活動中的許多活動都帶有表演的性質,卻不為表演而演,而是為教學環節服務。學生的這種表現性活動,就可以作為檢測的直觀依據。同時,學生在個體成長中具有天然的自我表現欲,構建以學生自我表現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天性,讓學習活動自然發生,讓學習體驗真實的生成。
以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涉及到“主要內容”這一重要內容為例,如何確定學生對于主要內容這一概念及把握程度的真實反饋,我們可以從“表現性”這里挖掘。運用戲劇教育法進行“主要內容”教學時,有三種不同的設計,可以從直觀的戲劇演繹活動進行觀察、評價。
其一,戲劇元素在進入文本情景之前,考查學生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學生對于故事情節有清楚的把握,就可以將文本的內容有清楚而完整的呈現。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戲劇的運用上,以能否表演或能否進行思路追蹤等為參照,可以真實地反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其二,戲劇元素在進入文本情境之中,考查學生是否能讓戲劇元素成為情境的組成部分。此階段的戲劇元素,更迫切呼喚“入情入境”,如何確定學生是否真正進入學習情境以及進入對文本的理解層面,還是可以通過戲劇教育的各種教育戲劇的形式來反饋。教育戲劇的經典教學范式,如“坐針氈”“環形劇場”“思路追蹤”“雕塑”,利用這些形式,可以有效地促成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加深對學情的了解,更能通過學生的戲劇表現,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為后續把握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積累學習體驗。
其三,在完成基本的教學環節后,用來檢測學生是否把握住了文本的主要內容。這個檢測,還是可以通過戲劇演繹來進行。此時可以在“環形劇場”“集體雕塑”“菱形敘事”等范式中,汲取檢測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演繹來反饋是否真正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內容。這一過程中的反饋,可以拔高要求,帶著對角色的經歷、情節的細節、人物的情志等要求演繹反饋。這個層面的檢測,形式上與第一種檢測的形式相似,但是評價的維度則不一樣。
盡管三種不同階段的“表演”與學生個體的表現力有很大關系,但我們知道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戲劇表演的意義,就是檢測。戲劇教育特別注重對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記憶力、肢體表現力、注意力、團隊合作力等的調動和培養。所以只要學生有參與,便會有所體驗,有所呈現。這個呈現,就是最直觀的檢測。合理的評價,往往會引導學生學習體驗的方向及深度。評價的維度,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學科素養、育人取向等,走向多元。
五、結語
教育戲劇順應和發展兒童天性,在體驗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習提供了讓學習真實發生、深度發生的可能,促進學生從文本情境走向真實情境。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