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綜合性學習逐漸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探討了初中語文《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路徑,旨在體現“綜合性”特點。
一、體現“綜合性”的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有朋自遠方來》的綜合教學目標是通過深度解析課文的內在含義,引導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朋友”這一概念的重要性,掌握交友之道,在展現自我風采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既是語文知識綜合應用的過程,也是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綜合發展的過程。
一是理解“朋友”這一概念的深層含義,是《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學習的首要教學目標。教師通過閱讀理解和討論交流指導學生深入挖掘“朋友”的含義,學生學著從文本中提煉對朋友的界定,了解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教師也會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朋友間真摯的感情,以此培養學生珍惜友誼和尊重別人的素質。
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一掌握交友之道”是綜合性學習的第二個教學目標。教師指導學生了解交友的道理和方法,學習分辨益友和損友。通過對文本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方面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各種朋友對于學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讓學生在結交朋友時學會頭腦清醒,以免受不良朋友的影響。另外,教師還帶領學生們考慮怎樣建立及保持良性友誼關系、發展溝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展現自我風采”構成了綜合性學習的第三大教學目標。在這個舞臺上,學生以展現自我的形式來表現其天賦和風采,增強學生相互間的理解和情誼。教師可通過舉辦朗誦、演講、才藝表演等豐富多樣的展示活動,使學生在表演中鍛煉表達能力與自信心。教師也會指導學生學會賞識別人的長處和尊重別人的不同,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融洽的氛圍。通過這一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學生既能深刻理解“朋友”的含義及交友之道,又能在展現自我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學生、教師的共同努力。學生需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與實踐活動中去,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
二、體現“綜合性”的教學方法
(一)通過跨學科的融合,豐富教學內容
語文課堂中,教師可導入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友誼的探討,使學生懂得友誼既是感情交流也是道德表現,當深入探討“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主題時,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友情的價值和在建立友誼時應當遵守的道德標準。這種跨學科整合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于語文課文“朋友”意義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對于人際交往道德規范的理解。同時也可借助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事例與故事輔助語文課堂教學。
(二)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加深學習理解
在實踐活動部分,教師可設計與古代朋友稱謂有關的系列任務,如讓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概括、分享交流,學生在收集材料的同時會接觸大量古代文獻與典籍,從而理解各個歷史時期對于友人的稱謂,以及這些稱謂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整理歸納過程中學生需將所收集的資料加以甄別與整理以形成知識體系;在分享交流中能夠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提升。
實踐活動可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人關于友人的稱謂和其中包含的深意。如“金蘭之交”代表著朋友之間感情深厚、親如兄弟;“莫逆之交”這一說法強調了朋友間的深厚情感和相互的理解;“刎頸之交”則表現了朋友之間同生死、共患難的深厚情誼。這些稱謂既是友情的頌揚,更是人性中美的追求。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來指導學生,使學生沉浸到古代人和友人交往的情境中。
(三)小組協作交流,共同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友相關詩詞、名言警句、成語典故等,同時派出代表走上講臺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與交流時,需按照教師的引導,以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各小組成員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交友話題。通過探討,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個體對于交友的認識與觀點,進而開闊眼界、開拓思維;也能在討論中學會聽取別人的建議、尊重別人的不同、發展自身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在分享環節中,各組需推選一位代表登臺,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分享時,學生要明確闡述自己團隊的看法與認識,也要認真聽取與思考其他團隊的觀點。學生在分享交流中,能夠進一步深化對交友之道的認識,并形成各自獨到的觀點。另外教師也可在小組討論、分享等活動基礎上及時點評、小結。評論時,教師可肯定、鼓勵學生成績,也可指出問題與不足,并給出改進意見;小結時,教師可將這次綜合性學習所取得的收獲加以梳理、概括,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知識體系。
三、學習體現“綜合性”的教學評價
通過跨學科內容整合、多維度工具應用、多主體協同參與,打破傳統單一評價模式,以綜合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教一學一評”一體化。
(一)評價內容的綜合性
將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多門學科知識巧妙結合起來,給學生構建了一個多元知識相互交織學習的橋梁。以語文學科為視角,注重對學生活動中語言表達能力的考察。如組織以“交友之道”為主題的討論時,要評價學生能不能明確而流暢地講清交友知識,用詞要準確得體,語句要流暢有序。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書面表達,如讓學生寫一篇有關朋友的文章或者做一份以交友為話題的手抄報,教師對其詞語的使用、文章結構的構建和感情的表達等進行評價。
歷史學科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在探索古今中外交友典故的過程中,要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人物關系以及其他歷史元素。比如在評價學生對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這一典故的解讀時,教師不僅要看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地敘述故事的核心內容,還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對于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當時士大夫社交習慣的認知水平,從而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歷史之厚,達到對文化的繼承和領悟。
此外,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納入其中,使評價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在討論“怎樣交益友、遠損友”這一主題時,需要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從道德和法治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是否懂得交友應遵循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道德準則;面對不健康的交友誘惑是否能利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我。
(二)評價方法的綜合性
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是實現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和客觀評價的關鍵因素。自主學習量化表主要關注學生個人的學習歷程,從資料收集、自主思考和知識整理三個層面來量化評價學生。如在課前準備“交友之道”的主題演講中,學生獨立調閱材料的質與量,甄別和整合材料的能力,獨立思考形成見解的深度,均可以用量化表清楚地顯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自主學習中的長處和短處,并確定努力方向。
小組合作量化表主要關注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的表現。通過小組討論,協作完成以“交友”為話題的手抄報或者模擬交友場景的表演來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任務分配和執行能力進行評價。
課堂觀察量化表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用于實時監控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記錄課堂討論、展示環節中學生參與度、思維活躍度和應變能力,從而給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奠定基礎。
學習活動評價表為綜合性學習活動提供了全方位的評價,包括但不限于活動的策劃、組織執行以及成果的展示等各個方面,使得評價過程更加全面和綜合,全方位地展示了學生在綜合學習過程中的成果和進步。
(三)評價主體的綜合性
綜合性評價主體從多元視角給學生以回饋,促使他們充分了解自己并獲得深度成長。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三者互為補充,共同建構立體評價體系。學生自評是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做完某項學習任務(如寫交友心得、參加小組活動等)后,學生個人對照評價標準客觀地評價成績。這樣的自我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其學會積極地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制訂改進計劃,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生生互評能創造出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的良好風氣。組員合作拍攝以交友為主題的海報,結束后進行互評。學生站在伙伴的角度,在別人的作品里找到亮點和可以提升的地方,還可以在別人的評價里得到新思路、新靈感。在評價過程中學生既鍛煉自身批判性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又學會賞識別人,尊重差異,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并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評價對整個評價體系起著主導與引導的關鍵性作用。教師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豐富教學經驗為依托,全面而深刻地評價了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成績。教師評價給學生以專業反饋,有利于他們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其語文綜合性學習核心素養的持續提高和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