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是我國教育部門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而推出的一項重要政策。自2021年實施以來該政策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如何通過教材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成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依標靠本,提取大單元概念至為重要
在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中,介紹了三個主要部分:《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這些內容旨在展現早期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成就。這一章節不僅跨越了漫長的時期,還涉及了廣泛的地理區域。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些文明的貢獻分散于不同的時空之中,但它們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地區或國家內。通過仔細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并對其進行系統化歸納后,可以觀察到多數古老文明發源于適宜農業發展的大河流域。比如,在古亞洲及非洲,人們發明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創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并創立了佛教等令人敬佩的文化遺產,對全世界的文化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將此單元的主題定為“大河流域一一人類文明的搖籃”是十分貼切且富有深意的。另外,“早期文明多樣性”的概念也能很好地概括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生發現不同農耕社區間的共同點與差異,從而增進他們對于遠古社會結構的理解。
二、利用問題鏈驅動,提升單元教學的實效性
如八年級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族的建立》,結合民族民主革命的概念和本單元的內容,可以確定本單元的大概念是“曲折發展中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遞進性的問題鏈中簡單的問題用以夯實基礎,如本文探討的案例為單元新授課,可以在簡單問題的設計上可以多使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填寫,進行簡單回顧;稍高難度的問題則用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深化歷史理解。在上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過程中,稍高難度的問題我們設計了三個:問題一: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有哪些,如何評價孫中山?問題二: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請選取相關史實加以說明。問題三:舉出1912年-1921年“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的史實。問題三的設置使學生了解到民主革命成果遭到破壞,與問題一中孫中山為維護民主革命成果進行的斗爭聯系可以讓學生感知民主革命的艱巨性,與問題二聯系,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最終,通過這三個問題鏈的設置,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如下知識建構:
三、利用大單元教學,啃掉教材的“硬骨頭”
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從第16課《三國鼎立》到第20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共有5課,時間長,朝代多,內容復雜,線索雜亂,可以說是初中歷史最難學的“硬骨頭”。但利用大單元教學,可以輕松啃掉教材中的這一“硬骨頭”。
依據課標要求,基于單元大概念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本單元教學內容開發整合后,分解為“政權更迭”“江南開發”“民族交融”“多元文化”和“風云人物”五大學習主題即五個課時,使學生從多角度學習了解單元大概念“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四、利用大單元進行專題復習,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向年輕一代傳遞愛國主義思想的關鍵渠道之一。當前使用的六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包含了大量旨在激發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及加強其國家認同感的內容。不過,鑒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特殊背景,這種家國情懷的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此,作者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精心挑選了一系列有助于培養學生們家國情懷的教學資源。

1.措施類:此類別涵蓋了中國古代在建立及穩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過程中所實施的各種政策;歷史上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具體實例;自近代以來,愛國人士為挽救國家危亡而不懈探索的事跡;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體國民共同努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
2.成就類:本部分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多個方面,包括諸子百家時期思想領域的蓬勃發展以及諸如四大發明等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同時涵蓋了文學與藝術領域內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此外,還分析了國家在建設階段及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的重要突破;最終討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不斷完善的過程。
3.影響類:涵蓋了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復雜的社會變遷;近代中國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的過程及其影響;近現代史中不斷加劇的危機狀況;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展現;三次工業革命給全球帶來的深遠變化;以及國際關系格局的發展歷程等。
上述知識點應當以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感為主線進行規劃與安排。因此,在開展專題復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僅限于從單個章節或某一特定教材中搜集資料,而應著眼于全局,對相關資源進行全面整合與優化,提煉出能夠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題單元,以此實現更加高效的教學成果。
“雙減”政策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大單元從宏觀上對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整合,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歷史、感知歷史、探索歷史,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文化素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