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如“仁愛”“誠信”“禮儀”等,是涵養學生品德的寶貴資源。跨學科學習理念強調打破學科界限,促進知識綜合運用與能力全面發展。因此,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內容,還通過多元教學方式有效涵養了學生品德。
一、基于跨學科學習理念的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涵養學生品德的實踐路徑
(一)課程內容整合: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品德教育元素
1.梳理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經典篇章,其類型大概可分以下幾類:漢語言文字文化、傳統文學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傳統歷史文化、傳統藝術文化、傳統科技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傳統宗教文化和傳統意象文化等。教師要梳理有關的教材內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2.挖掘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元素
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元素,如在學習《傳統節日》時,挖掘其中的品德教育元素,將其作為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3.拓展跨學科課程資源
結合美術、音樂等學科,拓展傳統文化資源。例如,在學習《端午粽》后,引入民俗繪本《端午節的故事》,實現跨學科整合。
(二)教學方法創新: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品德內化
1.情境教學法
創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例如,在學習“傳統節日”時,創設“傳統節日故事會”情境,讓學生講述傳統節日背后的故事,理解其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
2.項目式學習法
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例如,開展“傳統節日與品德傳承”項目式學習,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采訪長輩、制作節日繪畫等活動,深入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
3.跨學科融合教學法
結合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學方法,豐富語文教學形式。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結合音樂欣賞,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和情感美;在學習神話故事時,結合美術創作,讓學生繪制故事場景,增強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和內化道德觀念。
4.結合生活實際,落實立德樹人
在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教師應挖掘和提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德育要素,提升德育成效。以《北京的春節》為例,引導學生對比北京與廣州的春節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加深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增強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在春節期間踐行德育知識,如在吃團圓飯時尊敬長輩、懂得感恩,在拜年時禮貌待人、傳遞祝福,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踐行德育知識,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三)實踐活動設計:通過體驗式學習涵養品德
1.校內文化活動:學校定期舉辦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如“詩詞大會”“傳統節日文化節”“書法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
2.校外實踐體驗:每學年結合研學課程,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跡、傳統村落等文化場所,開展實地考察活動,拓寬視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3.家庭文化作業: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家庭作業,如“家庭故事會”“傳統美食制作”等,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溫暖與傳承,促進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四)評價機制完善:以多元評價促進品德發展
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教師總結性評價等。評價內容涵蓋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品德表現等綜合素質。注重過程性評價,及時反饋和指導學生在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實踐活動中的表現。
二、跨學科學習教學案例
以一年級下冊《端午粽》與繪本閱讀《端午節的故事》融合教學為例,展示如何通過跨學科學習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涵養學生品德。
(一)案例背景
在筆者任教的小學,開展“傳統節日與品德傳承”的項目式學習,各年級結合語文教材,跨學科融合傳統節日教育。
(二)跨學科學習教學設計
《端午粽》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端午基本元素,理解《端午粽》中傳達的傳統文化,感受家庭溫暖。2.拓展閱讀民俗繪本《端午節的故事》,拓寬學生對端午節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的認識。3.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詞句,分享自己對端午節的看法或經歷。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
教學過程:
課前把教室布置成“粽子樂園”,懸掛粽子香包、龍舟貼畫。
任務一:通過播放童謠、摸盲盒、角色扮演游戲等任務,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端午節文化。
任務二:觀看動畫、復述故事、合作游戲等環節,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任務三:通過小組合作涂鴉、兒歌接力賽、看圖說故事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布置作業。
評價:以成長存折收集粽子貼紙的形式進行評價。
小學一年級下冊美術課:繪本《端午節的故事》插圖鑒賞教學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心中的端午節,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個人藝術表達能力的雙重提升。2.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與創造。
教學過程:
課前進行教室布置,懸掛巨型粽子氣球,地面鋪設“河流”藍布。
任務一:故事導入,展示繪本。引導學生觀察插畫,完成尋寶任務。
任務二:進行顏色變化觀察和情緒聯想,分組為插畫片段配音,培養觀察力、色彩感知和情感體驗。
任務三:技法指導,設置材料百寶箱,幫助學生分層創作。
任務四:彩虹畫廊展示作品,進行點贊投票和明星采訪。
任務五:開展跨學科活動,總結延伸課程內容。
布置作業。
三、結語
通過基于跨學科學習理念的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涵養學生品德的實踐探究,發現這種融合豐富了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效涵養了學生品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未來,應繼續探索和實踐,完善融合模式,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良好品德的新時代小學生。
【注:本文系2024年度南沙區思政課協同改革創新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實驗項目專項課題“基于跨學科學習理念的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NSKYSZ202408)的研究成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