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靈魂,文化有標識。文化標識是一座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凝聚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品格。以“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家國天下”為精神內核的吳越文化,上承“唐風”、下啟“宋韻”,塑造了杭州千年風貌,奠定了后世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的重要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本文深入剖析吳越文化內涵、價值及杭州打造吳越文化標識取得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學術研究、強化活化利用與精準分眾傳播等對策建議,旨在推動吳越文化標識建設,實現其傳承發展以及與當代社會的深度融合。
1吳越文化的基本內涵及歷史價值
吳越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長河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意義[。吳越文化發端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歷經千年傳承發展而形成。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認為:“吳越文化”不同于春秋時期的“吳文化”“越文化”,一般是指五代吳越國時期吳越地區的歷史文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公元10世紀兩浙地區的吳越文化,應以錢錫出生地一一臨安為起源,以吳越地區的核心城市——杭州為中心,進而輻射擴散至兩浙及蘇州、上海等長三角區域,也包括福州在內的中國東南地域[2]。這也是歷史上吳越國一軍十三州的地域版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吳越錢氏三世五王奉行“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的治國理政方略以及由此衍生的吳越文化有過重要論述。2006年1月,其在《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指出:“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給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3]。2006年5月,又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中給予“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稱贊:“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于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說明,吳越文化內涵豐富,成就輝煌一一五代吳越國在錢氏三世五王治下,肇啟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錢塘繁華伊始、南宋建都先聲,奠定杭州“人間天堂”之美譽;吳越國堅定擁護并協力中華和平一統,終成“納土歸宋”之大業,對后來的兩宋歷史乃至中國歷史進程都影響深遠。
2打造吳越文化標識的杭州實踐
近年來,杭州持續推動吳越文化的文物保護修復、文化闡釋展示、活化利用傳播等方面工作,并取得扎實成效。
(1)著眼“古今相連”塑其形,謀劃構建吳越文化傳承保護體系。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加快編制總體規劃。省市區三級聯動構建吳越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工作體系,省市委宣傳部專門印發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省級部門專門成立研究闡釋和保護研究利用兩個工作專班。臨安區審議通過《吳越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行動方案》。二是加強文物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嚴格執行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剛性要求,規范落實城市規劃建設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推進吳越國衣錦城考古遺址公園文保工作,構筑“四圈八崗一室一中心”文保安防體系,創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范示范基地。強化文保單位管理和野外文物納管,實現責任公示牌全樹立、監控全覆蓋,切實守牢文物安全底線。三是建設重大項目,精心打造展示窗口。全力推進吳越國衣錦城考古遺址公園“一街三區塊”建設,高標準建成開放吳越文化博物館,展出文物35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50件,為國內首個吳越國史專題博物館、首個系統展示秘色瓷精品的博物館,成為浙江省推動吳越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文化地標。釋放吳越文化外溢效應,植入“鎮館之寶”、吳越國歷史、“陌上花開”等文化元素,對衣錦街進行“泛博物館”式改造,以吳越文化精品工程扮靚千年衣錦城市風貌樣板區。
(2)著眼“古為今用”聚其魂,初步建立吳越文化闡釋利用體系。一是開展專業研究支撐,推動研究闡釋提質。持續實施《吳越文化研究三年計劃》,從文獻集成、基礎研究、通識讀物、應用研究四個方面對吳越國經濟、政治、文化開展系統研究,出版《吳越國瓷業研究》等專著,吳越文化研究文獻集成項目納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吳越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獲省社科重大項目立項。聯合浙江大學等5所高校成立“吳越文化研究聯盟”,深化“吳越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扶持計劃”,成功舉辦“首屆南開吳越文化研究論壇”,發動全國10個省市80多位青年學者參與吳越文化研究。二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文化活化格局。推進“文化 + 旅游”“文化+ 農業”“文化 + 工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規劃推進“吳越文化 + ”產業圈,開發“獅如意、秘之境、陌上花、家和興”吳越文化系列文創產品40余款,形成“一核帶動、多點聯動”的吳越文化活化格局。三是策劃文化惠民活動,構建全民參與平臺。有序推進“品味吳越傳承經典”全民閱讀、“陌上花開”錢氏家訓書法展等“吳越文化展示年”系列主題活動,推動吳越文化傳承和弘揚。連續13年舉辦“清明恭祭錢王”活動,1萬余名錢氏后裔先后到臨安認祖歸宗。
(3)著眼“古今相承”強其聲,基本形成吳越文化傳播弘揚體系。一是全方位融入,文化傳承富有感染力。推動“吳越文化”全方位融入臨安區中小學思政工程,邀請名家撰寫《錢氏家訓新解》通識讀物,面向8萬余名學生開講以吳越文化為主題的開學思政第一課,將其中的道德規范融入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道德評議活動。二是全門類創排,文藝精品提升破圈力。歌舞劇《陌上花開》成功首演,推進紀錄片《吳越國》、話劇《吳越長歌》和歌曲《千年吳越》等精品創作,電視劇《太平年》入選中宣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網絡動畫片《錢王傳奇》入選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扶持項目。三是全鏈條聯動,文化傳播擴大影響力。省級主流媒體將吳越文化納入“文化中國行”重大主題報道,《浙江日報》推出《走讀吳越》系列報道,“理論專刊”專版刊發《“錢氏家訓”的當代價值與傳承創新》等理論文章。《國家寶藏》短片《一眼千年》播放量達1170萬,《“一軍十三州”訪“吳越”》系列報道傳播量超1800萬。《都市快報》推出衣錦街開街系列報道的全網閱讀量破5000萬。
3打造吳越文化標識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實踐表明文化標識既不會“自動生成”,也不會“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干好難而正確的事,凝聚起文化標識建設的宏大力量。當前吳越文化標識建設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隊伍有待壯大。吳越國存續不長、區域不廣,史料不多、研究不深,全國專門研究吳越文化的專家學者極少,中青年學者尤為缺乏,短期內面臨相關領域系統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全國性知名領軍人物和專業文物研究人才等問題。二是活化有待強化。與良渚文化、大運河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相比,吳越文化相應的核心文化產業總量、規模、效益仍有較大差距,與經濟、文旅等領域融合程度不深,尤其是在文創開發、文旅融合上還需進一步拓寬渠道、加大投入。三是傳播有待提級。吳越文化在央媒發聲還未取得太大突破,吳越國“一軍十三州”的群層效應尚未顯現,吳越文化的城市群落和省際聯動尚待突破。為此,就進一步深化吳越文化標識建設,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以系統的思維深化學術研究。一是強化研究框架的全局性。既要做好“文獻集成”這項最根本、最基本的研究,也要做好“基礎研究”這類專題性、細分類的深化研究,更要推出“通識讀物”,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普及性成果,讓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學術圈”、走進“大眾圈”。二是強化研究力量的統籌性。要充分整合研究力量,明確研究重點,避免重復答題、無效消耗。吳越文化研究整體還屬于冷門絕學、起步階段,迫切需要統籌全國知名院校、研究機構等,切實匯聚起國內領軍人物和知名專家,并帶動中青年學者隊伍建設。三是強化成果呈現的系統性。當前,研究成果還是以書籍和課題報告為主,要努力讓白紙黑字活起來、更火起來,立足優秀研究成果。通過新書分享會、專題報告會等形式,讓吳越文化走進機關、村社和高校、黨校,更要通過微視頻、微動漫等新媒體表達方式,搶占新興媒體平臺,讓吳越文化被青少年群體所接受、認同。
(2)以改革的思路做強活化利用。一是以品傳文,推出“爆款”文創產品。中國國家博物館“銷冠”鳳冠冰箱貼[4]、杭州博物館的“腮紅小破杯”等不起眼的冰箱貼紀念品成為文創產品的“頂流”,無不折射出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要深挖文物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結合市場邏輯和消費需求,加快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衍生文創產品的研發,推出既有文化味、更有大創意的系列文創產品,打開文化傳播新空間。二是以旅彰文,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項目。要借鑒“長安十二時辰”“跟著團長打縣城”等沉浸式體驗項目爆火出圈的經驗[5,以景區、文博場館、休閑街區等多元場景為載體,結合人工智能(AI)、全息影像、增強現實(AR)等軟硬件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街區、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等沉浸式旅游的新產品、新場景、新體驗,提升游客的科技感、文藝范和互動性。三是以景帶產,建設全景式文旅融合空間。要充分用好文化標識的歷史文化遺存,學習借鑒大唐不夜城、“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優秀經驗,建筑空間與項目設計同步謀劃,硬件建設與內容建設同步推進,不僅贏得流量,更要贏得留量。要緊抓吳越國衣錦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契機,結合“留得西湖翠浪翻”、錢王“百井坊巷”等傳說和典故,打造研學路線、主題景區,以景傳情、以文化人。
(3)以共情的錨點精準分眾傳播。一是做強傳統媒體宣傳。要充分發揮傳統主流媒體宣傳的不可替代性,在發揮市屬媒體新聞傳播矩陣優勢的基礎上,加大與省國際傳播中心等國際傳播平臺渠道合作,讓吳越文化在更高層級發聲。同時,也要重視專業類媒體宣傳,讓吳越文化通過圈內的肯定贏得大眾的點評。二是做優新興媒體傳播。當今時代,要想贏得未來,必先贏得青年;要想贏得青年,必先贏得網絡。要與抖音、小紅書等頭部機構合作,讓更多知名知識類博主參與到吳越文化的傳播中來。三是做好文藝精品創作。近年來,從《長安三萬里》《哪吒之魔童鬧海》等精品影視劇,到《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爆款舞臺節目,無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述者”“代言者”。要在加快電視劇《太平年》、紀錄片《吳越國》等創作的同時,加強本土創作的扶持,通過越劇小戲、文藝巡演等生動的形式,讓吳越文化走遍杭州的田間地頭。
引用
[1]張宏敏.吳越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延續與體現[J].觀察與思考,2024(11):5-14.
[2]葛劍雄.吳越文化的歷史地理學定義[J].浙江學刊,2022(5):5-12.
[3]習近平.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哲學研究,2006(4):3-8.
[4]趙歡.“鳳冠”如何變身“銷冠”?[J].大眾投資指南,2024(33):25-27.
[5]梁紅國,尹君,郭玥辰.“五庫一平臺”:構建新聞宣傳大格局[J].全媒體探索,2024(12):112-113.
作者簡介:方波(1980一),男,浙江淳安人,本科,高級工程師,就職于杭州中國動漫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