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爾納(以下稱凡爾納),作為科幻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在科幻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后世的科幻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站在現代的角度回望,凡爾納的作品在現實與幻想的交織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局限性。本文將從凡爾納的科學設想、社會觀念以及對現實與幻想融合的把握等方面切入,并結合阿瑟·B·埃文斯“關于凡爾納科學幻想的系統性研究”(2000)、蒂姆·昂溫“對殖民主義視角的批判”(2005)以及特里·哈波德“對女性角色的社會學分析”(2009)等學術成果,深入剖析這些局限性,以期為科幻文學的研究與創作提供更豐富的理論支持與實踐啟示。
0引言
19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電力、內燃機、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突破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正如科學技術史學家羅莎琳德·威廉姆斯在《19世紀法國文學中的科學與幻想》(1983)中所指出的,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往往成為科技想象與社會焦慮的投射場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勒·凡爾納憑借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作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
然而,任何文學作品都無法脫離其時代背景,凡爾納的作品也不例外。盡管他的想象力令人嘆服,但從現代視角來看,這些作品在現實與幻想的交織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局限性。正如安德魯·馬丁在《凡爾納的科技樂觀主義及其批判》(1990)中強調的,凡爾納的創作既是19世紀技術烏托邦主義的產物,也是其局限性的集中體現。
1科學設想的局限性
1.1對科學原理的錯誤或片面理解
凡爾納的作品充滿了對科技的暢想,但由于科學水平的限制,他對一些科學原理的理解存在明顯的錯誤或片面性。以《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為例,這艘潛艇的設計在當時可謂超前,但其動力來源的設想卻經不起推敲。書中提到,鸚鵡螺號通過從海水中提取鈉元素,利用鈉與汞的合金來發電,但這種設想存在諸多問題:海水中鈉的提取工藝復雜且耗能巨大,鈉汞合金發電的效率也遠低于實際需求。威廉·布徹爾在《凡爾納的局限性與超越性》(2006)中尖銳指出,這種技術設想本質上是“將實驗室規模的化學反應盲目放大為工業級應用”,暴露出作者對工程實踐的認知匱乏。
在《地心游記》里,凡爾納假設地球內部存在巨大空洞、海洋和史前生物,但現代地質學已證實地球內部由熔融的地幔和固態金屬地核組成,高溫高壓環境不適合生存。書中主人公通過冰島火山進入地心,最后從意大利斯特龍博利火山噴出,但現實中兩地地質構造并無直接通道。
凡爾納的“科學奇跡”(如《海底兩萬里》中的電力潛艇、《從地球到月球》中的太空炮彈)多將科學簡化為可操控的工具集合。這種認知忽視了科學發現過程中的試錯性(如《八十天環游地球》對時區計算的精確依賴實為對線性時間的絕對信任),導致其“科學預言”往往成為技術形態的靜態推演,而非科學精神的動態呈現,凸顯出其技術工具論的簡化思維。
1.2科技發展的局限性
凡爾納雖然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信心,但他無法預見20世紀以后科技的飛速進步。在他的作品中,通信技術仍然停留在電報和信件的階段,完全沒有預見到無線通信技術的崛起。而在現代社會中,無線電、手機、互聯網等技術早已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
此外,凡爾納的作品中也幾乎沒有涉及人工智能(AI)和計算機技術的設想。相比之下,現代科幻作品中,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從工業生產到日常生活,人工智能的影響無處不在。凡爾納在這方面的缺失,無疑是其科技設想局限性的一個重要體現[2]。
在《征服者羅比爾》里,“信天翁號”飛行器依靠螺旋槳垂直起降,類似現代直升機,但其木質結構和蒸汽動力難以提供足夠升力,飛行器升力計算存在明顯誤差。凡爾納常以文學想象力覆蓋科學嚴謹性,其“硬科幻”外殼下實質是科學現實主義的妥協,未預見空氣動力學和材料科學的復雜性。在《地心游記》中,地殼內部的空洞世界違背熱力學定律。
2社會觀念的時代局限
2.1性別觀念局限
凡爾納的作品深受19世紀社會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在性別角色的塑造上,女性往往被刻畫成柔弱、依賴男性的形象。例如,在《八十天環游地球》中,艾娥達夫人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她的存在更多是為了襯托男性主角福格的英雄氣概。她的行動和選擇幾乎完全依賴于福格,缺乏獨立的人格和自主性。
同樣,在《神秘島》中女性角色的作用也僅限于照顧生活起居,在面對冒險和挑戰時,男性角色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性別觀念的局限,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刻板印象,也限制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深度和多樣性。
據統計,凡爾納主要作品中女性角色占比不足15% ,且多扮演被拯救者(如《神秘島》的艾爾通)或家庭照料者。這與同時代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塑造的復雜女性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2.2階級觀念局限
凡爾納的作品中,主角大多來自中上層階級,他們擁有財富、知識和地位,能夠自由地追求冒險和探索。例如,《海底兩方里》中的尼摩船長,不僅學識淵博,還擁有建造先進潛艇的財力。而底層人民在作品中則很少有機會成為主角,他們往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出現,小說缺乏對其生活和情感的深入刻畫。
2.3種族觀念局限
在種族觀念上,凡爾納的作品也未能擺脫時代的束縛,他對非歐洲種族的描繪常常帶有偏見和刻板印象。在《氣球上的五星期》中,非洲土著被描繪成未開化的野蠻人,而歐洲白人則被塑造成文明與智慧的象征。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不僅局限了作品的視野,也削弱了其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在《八十天環游地球》這部作品里,凡爾納常將非西方文明視為待征服的,這種“科學敘事”實為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殖民話語再生產。凡爾納對印度、中國等非西方地區的描寫充滿刻板印象,如印度寡婦殉葬(“薩蒂”制度)的戲劇化處理,缺乏對當地文化的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旅程依賴大英帝國的殖民網絡(如蘇伊士運河、香港),隱含歐洲中心主義視角。
3對現實與幻想融合的把握不足
3.1幻想脫離現實基礎
凡爾納的某些幻想元素雖然充滿想象力,但缺乏現實科學的支撐。例如,在《奇異的旅行》中,他設想了一種能夠讓人瞬間移動的機器,卻沒有對其工作原理進行合理解釋。這種脫離現實的幻想,雖然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卻難以令人信服。
3.2科學權威對幻想的壓制
凡爾納堅持“凡科幻必基于已有科學原理”,這導致其幻想始終被鎖在科學解釋的牢籠中。例如,在《海底兩萬里》中,深海奇觀全部納入生物分類學框架,拒絕承認超自然存在。相較于同時代威爾斯的《時間機器》中對四維時空的大膽突破,凡爾納的幻想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3.3對現實社會結構缺乏革新性
凡爾納的“未來世界”本質是歐洲工業文明的空間延伸,無論是潛艇、飛船還是地下城市,都延續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階級秩序(如《機器島》中資本家對人工島的壟斷)。這種對現實社會結構的復制,暴露了其幻想中革新性與保守性的內在矛盾。
3.4外星生命的缺席與認知局限
在《環繞月球》中,凡爾納讓主人公在月球表面看到地球化石,將地外探索降格為地球歷史的鏡像投射。這種“外星即地球副本”的設定,反映了殖民時代知識體系對“他者”的想象匱乏。
4對自然界缺少敬畏
4.1殖民式資源開發與自然的征服
在《神秘島》一書中,四名被困的主人公通過他們的智慧和技術逐步對孤島上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從種植作物、開采礦物、建設基礎設施到創造能源,島上的自然資源被充分利用和支配。這種征服自然的過程,表面上呈現出人類智慧戰勝困難的正面形象,但背后卻隱含著一種對自然界的單向、消耗式的看法。自然被視作一個無盡的、可以不加節制利用的資源池,而不考慮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和生態平衡。
4.2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
凡爾納的時代,正值工業革命的巔峰階段,人類技術和科學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技術的力量充滿了信心。在這一背景下,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改造幾乎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凡爾納的作品中,技術幾乎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自然界則成了被征服的對象。然而,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忽視了自然界的規律性。自然不僅是一個可供開發和利用的資源池,它也是一個復雜且精密運作的生態系統,一旦某一環節被打破,可能會導致無法預料的后果。
4.3未能預見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凡爾納并未真正探討技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長遠影響,尤其是對生態系統脆弱性的忽視。在《神秘島》中,雖然島嶼上的資源被高度開發,書中的人物卻并未遇到由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引發的生態崩潰。而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不加節制地開發資源,可能會造成土壤侵蝕、物種滅絕、水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都沒有在凡爾納的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
4.4技術后果的批判缺失
盡管凡爾納通過科學幻想展示了技術進步的巨大潛力,但他并未充分探討這些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于技術濫用或濫開采資源的后果,他的作品缺少相應的批判。例如,在《海底兩萬里》中,鸚鵡螺號雖然代表了科技的巔峰,但也未對潛水艇技術使用帶來的生態影響進行深入思考。技術和自然的關系,更多是被描繪為一種“人類勝利”的模式,而忽略了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反作用。
5結語
凡爾納的科幻世界是一座由齒輪與蒸汽構筑的理性圣殿,既閃耀著科學啟蒙的智性之光,又困囿于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鐵籠。其科幻作品雖然在科幻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視。從科學設想的片面性到社會觀念的局限,從敘事模式的單一到人物塑造的不足,這些皆反映了19世紀社會與科技發展的局限性。然而,正是這些局限性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反思空間就是科學幻想與現實的平衡。他的局限性非但不是藝術缺陷,反而成為解剖19世紀科技文化癥候的病理切片。在人工智能與太空探索不斷重塑人類認知的今天,重審凡爾納的邊界,正是為了測量科幻文學在科學理性與詩性超越之間的永恒張力。
引用
[1]劉捷希.中國科幻翻譯的開端:凡爾納與《八十日環游記》J].翻書黨,2022(1):164-170.
[2]陳向紅.凡爾納在中國的百年譯介與傳播[].外國文學研究,2017(3):160-166.
本文系2025年大連外國語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現實與幻想’一 一凡爾納科幻作品中超越性及局限性的解析與思考”(202510172A02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玉珍,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就讀于大連外國語大學;朱格,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就讀于大連外國語大學;白瑤,女,新疆哈密人,本科,就讀于大連外國語大學;張林云,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就讀于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