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數字技術賦能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河北非遺)的多元化傳播策略。通過對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現狀的調研,系統梳理其資源類型與特點,剖析數字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進而探索創新的數字化展示形式,并構建多元的非遺數字化傳播策略,以期實現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最大化效果,促進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1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現狀與發展調研
1.1現有模式
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已形成多維度技術融合模式,涵蓋虛擬現實(VR)、直播互動、短視頻創作、云端平臺及電商融合等創新形式,構建起立體化傳播格局。傳播方式方面,呈現從“檔案式保護”向“活態化傳播”的轉型趨勢:早期以文獻數據庫建設為主,如“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收錄邯鄲傳說100萬字。新媒體時代動態傳播成為主流范式,如2022年抖音平臺“非遺購物節”直播活動中保定直隸官府菜單場直播獲250萬次點擊量;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實現32項非遺項目超2000萬次播放量及破億話題瀏覽量(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技術應用層面,三維(3D)立體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覆蓋率達 58% ,但仍存在廣度與深度不均衡現象——僅 20% 磁州窯繼承人能夠熟練操作虛擬燒窯程序。值得關注的是,沉浸式技術應用廣度正在持續拓展,“第五代無線蜂窩技術(5G) + 虛擬現實河北”專區已建成4281個實景采集點,成功串聯京津冀百余處非遺場景[1]。
1.2發展特點與現實成效
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呈現政策引領、科技賦能與產業協同三維特征。制度層面建立分級保護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政策框架,形成政府主導的體系化保護格局;技術層面實現從靜態記錄到動態交互的模式轉換,數字技術深度介入文化表達過程;產業層面通過電商與傳統工藝融合催生新型文化消費樣態。
從成效來看,數字化傳播有效拓展了非遺輻射范圍,突破地域限制吸引年輕群體參與,為傳承注入活力。文旅融合帶動經濟轉化,非遺旅游線路和直播電商等模式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力。但當前實踐層面仍存在技術滲透不均衡、內容挖掘淺表化等矛盾,表現為頭部項目資源集聚與長尾項目資源數字化滯后的二元格局。
2河北非遺資源評估與數字化傳播潛力
河北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潛力呈現顯著梯度化特征,其價值實現路徑與資源特性、技術適配度及文化表達形式深度關聯?;谫Y源類型與技術可行性,可劃分為高、中、低三級潛力層級。
(1)高潛力層級:聚焦動態文化形態,如傳統手工藝(武強年畫、磁州窯燒制技藝)與表演藝術(河北郴子、吳橋雜技),依托三維立體建模、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交互、虛擬劇場等技術實現沉浸式體驗;(2)中潛力層級:涵蓋民俗活動(正定臘會)及部分靜態項目(廣宗太平道樂),通過第五代無線蜂窩技術 + 虛擬現實直播、人工智能(AI)音樂合成等技術增強傳播互動性;(3)低潛力層級:以傳統醫藥(安國中藥炮制技藝)為代表,側重知識圖譜構建等基礎性數字化保護。
3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挑戰與問題
3.1跨學科人才斷層制約數字化進程
非遺數字化傳播需兼具文化理解力與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但當前隊伍呈現“兩頭弱”格局:傳承人群體老齡化問題突出,數字化技能掌握率不足30%[2] ;青年技術人才雖熟悉數字工具,但對傳統技藝掌握不足。高校培養體系未能有效銜接需求,省內僅少數院校開設非遺數字化交叉課程,導致技藝傳承與技術應用形成代際鴻溝[3]。
3.2技術應用呈現結構性失衡
數字化實踐存在“重形式輕內涵”“重熱點輕長尾”的雙重矛盾:一方面,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多停留于視覺化展示層面,如吳橋雜技數字化聚焦動作奇觀,卻忽視其歷史敘事與社會價值挖掘。另一方面,技術資源過度集中于旅游關聯項目,如正定古城非遺展館,而民間文學等冷門門類數字化轉化率較低,形成“文化資源馬太效應”。
3.3內容設計與技術融合不足
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常陷入技術工具化陷阱,技術應用停留于表層記錄,缺乏文化內涵創造性轉化。內容同質化,多數非遺短視頻以技藝展示為主,缺乏敘事創新;交互體驗缺失,數字化產品以單向傳播為主,用戶參與度低;品牌(IP)開發滯后,雖有動畫嘗試,但未形成現象級文化品牌,跨界融合案例少。
3.4協同機制缺位引發資源耗散
數字化傳播涉及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主體協作,但實踐中存在“孤島效應”:校企合作項目占比較低,企業技術優勢與非遺機構資源未形成有效對接;基層執行層面因資金與技術限制,難以落實省級數字化標準,出現“政策懸空”現象;國際傳播渠道建設滯后,海外數字平臺內容更新頻率與敘事能力遠低于國內水平,制約文化影響力傳播。
4河北非遺創新數字化展示形式探索
4.1技術適配與場景重構
數字化展示需以文化特性為根基,構建多層次技術適配體系。針對表演藝術類項目,如河北郴子與井陘拉花,通過動作捕捉技術精準記錄戲曲演員的肢體動態,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重構場景,以清代邢劇戲樓為原型搭建虛擬劇場。觀眾可自由切換觀賞視角,或通過交互設備模擬戲曲動作,從傳統被動觀演升級為沉浸式參與體驗。針對傳統手工藝類項目,例如,武強木版年畫,采用高精度三維立體建模與增強現實技術疊加動態指引:觀眾掃描實物即可觸發“陰刻陽刻”技法分解動畫,將抽象工藝細節轉化為直觀的交互式文化語言。針對民俗節慶類項目,正定常山戰鼓,可依托元宇宙架構突破時空限制,設計群體互動場景。用戶通過體感設備參與虛擬社群的“戰鼓接力”任務,在協作中逐步解鎖燕趙文化的歷史敘事鏈,實現跨地域、跨時空的文化沉浸體驗。
4.2技術融合與體驗創新
數字化展示需突破單向傳播局限,構建多維度互動機制。一是三維建模與數字資產沉淀。對曲陽石雕等實物進行高精度建模,結合實時光線追蹤技術還原材質紋理,建立“非遺數字基因庫”,將瀕危技藝轉化為可編輯、可溯源的數字資產。例如,冀中傳統音樂曲譜經數字化編碼后,支持人工智能輔助創作與個性化改編。二是虛實場景的敘事重構。在實體展覽中嵌入增強現實交互層,如掃描衡水內畫鼻煙壺觸發“反向作畫”微觀動畫,揭示技藝精髓;開發虛擬現實任務驅動式體驗,如在虛擬場景中收集年畫雕版碎片,逐步解鎖非遺背后的歷史敘事。三是多模態感知交互設計。融合眼動追蹤、手勢識別與力反饋技術,打造“模擬創作”體驗:觀眾通過手勢切割虛擬紅紙生成剪紙紋樣,錯誤操作觸發人工智能糾錯提示,形成“感知一操作一認知”閉環。
5河北非遺的多元化傳播策略構建
5.1技術驅動全域傳播矩陣
構建全域傳播矩陣需以技術融合為核心邏輯,整合短視頻、直播、社交平臺等多元渠道,形成“平臺聯動 + 技術嵌入”的立體化體系。例如,微信小程序“云端非遺館”集成虛擬現實展廳與電商功能,用戶可通過增強現實演示觀看蔚縣剪紙制作并定制產品,實現文化體驗與消費行為的無縫銜接。
虛實場景的深度融合重構非遺傳播范式。依托第五代無線蜂窩技術與擴展現實(XR)技術,開展非遺“云直播”與實時交互,用戶可通過數字分身進入虛擬古城參與吳橋雜技全息訓練營,借助動作捕捉設備學習技藝,系統實時生成人工智能導師評價報告。
5.2跨界融合路徑與內容創新
跨領域協同釋放產業勢能。通過“非遺 + 科技”深度合作創造新型文化產品,如與游戲公司聯合開發非遺主題虛擬世界,將非遺元素嵌入虛擬現實游戲,用戶完成技藝學習可獲非同質化代幣(NFT)認證徽章;用戶在其中完成技藝學習可獲得非同質化代幣認證徽章;聯合學術機構共建河北非遺數字孿生庫,利用三維立體掃描技術保存瀕危工藝細節,通過數字資產交易開辟文化價值轉化新路徑。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激活文化創新。一是設計年輕化內容,人工智能自動創作互動微劇場劇本,用戶通過動作捕捉設備化身劇中角色,在虛擬場景中推動劇情發展,形成個性化文化敘事。二是創作交互式內容,強化參與感,如H5互動游戲《非遺尋寶記》通過解鎖河北非遺地圖收集虛擬文物,兌換線下展覽門票或文創優惠券,實現線上線下流量轉化。
5.3用戶分層傳播與社群共創
精準化觸達激活多元群體。海盜模型,即AARRR模型,是獲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收益(Revenue)、推薦(Referral)這5個單詞的縮寫,分別對應用戶生命周期中的5個重要環節?;诤1I模型,構建用戶分層體系,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和特點,設計差異化的非遺傳播內容和方式。一是激活Z世代創意勢能。針對Z世代推出“非遺盲盒”,內含增強現實卡牌與手作材料包,優秀作品經認證可鑄造為鏈上非同質化代幣。二是賦能銀發群體數字參與。針對銀發群體設計“數字口述史”平臺,開發“方言語音宇宙”小程序,如人工智能將正定戰鼓音頻轉化為三維聲場地圖,用戶通過骨傳導耳機體驗“聲音漫步”,在虛實聲景中追溯非遺歷史脈絡。
用戶生成內容(UGC)機制培育社群生態。設立河北非遺“數字創客社區”,通過創作工具包降低用戶生成內容門檻,用戶生成的短視頻、數字插畫可自動接入區塊鏈存證系統。如,發起“我心中的河北非遺”用戶生成內容大賽,優秀短視頻、插畫作品納入官方傳播庫并給予數字權益激勵,推動傳播模式從“單向輸出”轉向“雙向共創”。
5.4動態評估與可持續運營
智能監測預判傳播趨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實時監控和預測模型的作用,通過語義分析、情感計算等技術實時監測內容傳播效果,預測熱點遷移趨勢。當系統檢測某類非遺關注度下降時,自動觸發二次創作激勵計劃并調整算法推薦權重,實現傳播策略的動態優化。
制度創新深化政產學研協同。政策保障方面可持續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如,制定《非遺數字化技術標準》,除了明確如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內容分辨率、交互響應時間等指標,還應制定針對河北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扶持政策,如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鼓勵更多企業和機構參與非遺數字化傳播工作。校企合作方面,加強“非遺數字創新實驗室”的建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參與到實際的非遺數字化項目。同時,建立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培養出更多適應非遺數字化發展需求的“技術 + 文化”雙背景人才。推動保護主體從政府主導向全民共治轉型,建立“政府主導一企業參與一公眾共創”的協同生態。
引用
[1]河北加快構建智慧文旅發展新格局[N].中國旅游報,2023-11-27(007).
[2]薛可,龍靖宜.消弭數字鴻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新思考[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2):99-106.
[3]翁裕琳,喬嬌,仝欣,等.數字化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淮海地區為例[].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1):166-169.
[4]謝姬.元宇宙視域下東莞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社會科學理論與研究,2024,1(4):67-69.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青年課題“基于數字技術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化傳播策略研究”(20240316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軒彤(1993一),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國際交流中心科員,就職于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高婧琳(1998一),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科技與產教融合中心科員,就職于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