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是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藝術修養的關鍵環節,而當下高校音樂教育中表演實踐教學模式面臨諸多挑戰。本文的研究聚焦于教學體系建構、教學方法創新、實踐平臺建設以及保障機制完善等維度,通過分析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提出優化路徑與創新策略。針對教學體系整體構建與銜接斷層、教學方法創新思維與實施瓶頸、實踐平臺資源整合與運行困境以及保障機制支撐體系運轉障礙等問題,研究提出了科學重構教學體系、采用多元融合教學方法、拓展實踐平臺資源及系統完善保障機制等優化策略,旨在推動高校音樂教育中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與創新發展。
0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音樂教育領域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日益提高,這對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樂教育中表演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藝術修養及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其教學模式的優化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面臨著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創新以及實踐資源整合等多重挑戰,深入研究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高校音樂教育中表演實踐教學的學理探究
音樂表演實踐教學作為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專業人才的關鍵環節,其學理基礎深深植根于音樂藝術教育理論與表演實踐教學規律。在教育價值取向層面,表演實踐教學通過直接的舞臺體驗與演出實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內涵,培養專業演奏技能,提升舞臺表現力,從而實現藝術表達能力的全面發展。從教學規律來看,表演實踐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通過實踐環節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及創造力。在創新發展空間方面,表演實踐教學模式正經歷著從傳統單一教學向多元互動轉變的過程,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拓展教學維度,構建開放性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基于音樂教育學科的特殊性,表演實踐教學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藝術修養及創新思維,通過系統化的舞臺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注重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功底與獨特藝術風格以及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表演人才。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表演實踐教學在音樂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其教學理念正朝著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2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制約因素
2.1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與銜接斷層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體系在整體性構建上呈現明顯斷層現象,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規劃,專業課程結構存在明顯的碎片化傾向,表演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學生難以將音樂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教學內容設置過分強調技能訓練,忽視藝術素養培養,使學生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體系。在教學目標定位上,過分注重表演技巧的提升,輕視音樂文化內涵的傳承,致使學生在藝術修養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教學體系評價機制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制約著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缺乏對表演實踐課程的統籌規劃,各類實踐課程之間存在重復建設或銜接缺失的問題,影響教學效果的發揮。教學內容更新滯后,難以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發展需求。表演實踐課程中缺乏對新型音樂形式與表現手法的探索,跨學科課程整合不足,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難以適應多元化音樂表演實踐需求。專業發展方向定位模糊,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制約著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空間。
2.2教學方法的創新思維與實施瓶頸
現代音樂表演實踐教學面臨創新動力不足的困境,傳統教學方法難以適應新時代音樂教育發展需求,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缺乏互動性與啟發性,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教學手段陳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足,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創新性教學方法匱乏,學生創造力培養受限,難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表演特色。教學方法的創新實施過程中存在思路局限,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不夠深入,影響教學改革效果。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的融合度不高,無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支撐作用。教師創新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對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存在認識偏差,制約著教學方法創新的實施效果,教學方式過于固化,缺乏對學生個性特征的關注,難以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2]。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對多樣化教學場景的開發利用,限制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實踐教學方法創新不足,缺乏對表演實踐教學規律的深入研究,影響教學方法改革的科學性。教學評價方法落后,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制約教學質量的提升。
2.3實踐平臺的資源整合與運行困境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平臺建設面臨著資源整合難度大及運行效能低下等問題,校內實踐基地數量不足,設施配備不完善,難以滿足學生日常實踐訓練需求;校外實踐資源開發不足,產學合作機制不健全,限制了學生獲取實踐的機會,實踐教學場地設備陳舊,現代化教學設施配套不足,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實踐平臺運行機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難以保障實踐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實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優質實踐資源共享機制缺失,造成資源浪費。實踐基地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制約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實踐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優質資源向重點專業傾斜,影響普通專業學生的實踐機會。實踐平臺建設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更新緩慢,難以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發展需求。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實踐基地建設缺乏持續性,影響實踐教學效果。跨校區實踐資源整合困難,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制約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踐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不完善,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難以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專業實踐場地空間布局不合理,設備配置標準不統一,影響實踐教學的規范開展。
2.4保障機制的支撐體系與運轉障礙
音樂表演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存在支撐不力與運轉不暢等問題,師資隊伍建設滯后,高水平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更新緩慢,影響教學條件的改善。激勵評價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與評價體系,難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反饋機制不暢通,影響教學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解決。教學管理制度僵化,缺乏靈活性與適應性,制約教學改革創新的推進[3]。
3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路向
優化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從教學體系重構、教學方法創新、實踐平臺建設、保障機制完善等多個維度系統推進,深入分析南京藝術學院“竹石樂團”等成功案例經驗,提出針對性優化策略,為提升音樂表演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實踐參考。
3.1教學體系的科學重構與協同創新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體系的科學重構應著重優化課程設置結構,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以南京藝術學院《民樂合奏》課程為例,通過設置跨學科任選課程,將民樂拓展至器樂領域實現專業交叉融合。課程設計應強化實踐導向,將音樂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表演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與表現力及創造力。教學內容設置需突破傳統束縛,融入非遺音樂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傳承創新傳統音樂藝術。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將專業技能考核與藝術素養評價及實踐能力測評有機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創新課程資源建設模式,整合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
3.2教學方法的多元融合與智慧轉型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應立足現代教育技術,打造融合創新的教學模式,借鑒“竹石樂團”教學經驗,通過創建互聯網項目活態傳承音樂文化,運用數字化平臺擴大教學影響力。教學方法設計應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采用項目驅動及團隊協作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沉浸式教學場景,通過視聽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體驗感[4]。創新實踐教學組織形式,通過課堂匯報及專場音樂會等多樣化展示方式,強化學生實踐訓練效果。深化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展教學時空維度,構建智能化教學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教學策略,實現精準化教學指導。創新考核評價方式,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效果。探索“以賽促教”模式,通過組織專業競賽提升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構建“教學相長”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深化產教融合引入行業前沿技術與理念,增強教學的時代性與實用性。建立教學研討機制,定期開展教學經驗交流,促進教學方法持續優化。
3.3實踐平臺的資源拓展與共建共享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平臺建設應堅持開放共享理念,構建多元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以“竹石樂團”建設為范例,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專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深化校企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保障實踐教學活動常態化開展。完善實踐教學設施配備,配置專業化實踐教學設備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創新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建立規范化管理制度提高實踐教學效率。構建數字化實踐教學平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實踐教學空間,實現資源共享。
3.4保障機制的系統完善與持續優化
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建設應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全方位支持體系,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高水平專業教師,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完善教學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實踐教學條件持續改善,支持教學改革創新健全激勵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優化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暢通反饋渠道及時發現解決教學問題。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增強管理彈性適應教學改革需求,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提高教學資源使用效率,拓展教師發展通道,健全職稱評定體系激發教師專業成長動力。創新教學質量評價方式,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全面反映教學效果[5]。
4結語
高校音樂教育中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教學體系科學重構與教學方法多元融合,實踐平臺資源拓展及保障機制系統完善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拓展實踐教學平臺,完善保障支持機制,將有效提升高校音樂表演實踐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專業能力與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未來在深化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進程中,表演實踐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將為培養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高校音樂教育事業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最終實現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引用
[1]薛白.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校音樂課堂模式構建與實踐創新[].時代報告,2024(22):74-76.
[2]雷晴.高校鋼琴專業教學現狀及實踐策略研究[].藝術科技,2024,37(6):87-89.
[3]林兆嫣.音樂表演教學實踐的路徑分析[].文淵(高中版),2024(6):710-712.
[4]陳晨臣.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的音樂劇表演課程改革與實踐[J].音樂世界,2023(6):69-72.
[5]黃晨.高校音樂表演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解析[J].藝術科技,2023,36(21):26-28.
作者簡介:梁藝妍(1994一),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安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