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征集到由葉延華先生捐贈的一件航海鉛筆和一件船錨紀念品。航海鉛筆是清朝北洋水師靖遠艦管帶葉祖珪在甲午海戰中使用,后贈與侄子葉可鈺;船錨紀念品是1931年中華民國政府海軍人員葉可鈺赴日本參加寧海艦下水儀式獲贈的紀念船錨。這兩件文物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中國近現代海軍發展歷程,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本文對這兩件文物進行介紹并展開相關研究。
1文物概況
航海鉛筆,材質為木、碳、鋁,整體保存完整,有輕微劃痕與使用痕跡。該鉛筆為黃色長桿,筆桿上刻有花體(字跡無法辨認)和“THEELEPHANT”字樣,左側刻有盾牌標志,右側刻有大象標志,尾部為鋁制筆帽,長29.1厘米,直徑1.7厘米。
紀念船錨,質地為銅、鎳,整體保存完整,有氧化生銹。紀念錨的長棍和最上側的環均可移動,環連接了一串鐵鏈。長棍兩側刻有字,一側為“寧海軍艦下水紀念”,另一側為“民國二十年十月十日”。橫5.5厘米,縱29.4厘米,高2.2厘米,重162.7克。
2文物收藏者簡介
該器物的最初使用者葉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侯官人,于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后學堂駕駛班,1871年成為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并于1877年留學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在索來克珀林等艦實習1,歸國后歷任北洋水師鎮邊、靖遠艦管帶。葉祖珪為北洋艦隊軍官人才培養模式的親歷者之一。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他指揮靖遠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保衛戰等役,北洋水師覆滅后被革職,留居天津待命[2],后又作為北洋水師舊將與薩鎮冰等人一起被重新啟用,其著作有《沿江沿海各省炮臺圖說》等[3]。在清末的海防發展中,葉祖珪的想法與當時腐朽落后的清政府不同,他對外來侵略主要的態度為“先發制人”,而非停止建設或被動挨打[4,對內他注重對炮臺及海防設施的全盤了解及情況掌握,為加強沿海各省的海防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紀念船錨,該藏品的最初收藏者——葉可鈺(1898—1980),福建侯官人,1915年考入福州海軍學校,1925年畢業后在國民政府海軍任職,1931年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寧海艦的監造官員在日本播磨船廠參與建造寧海號軍艦。解放戰爭時期,策動國民黨部分軍政人員、海軍技術人員起義。建國后任海軍第七艦隊副司令和舟山基地副司令,參加解放舟山群島等戰斗。1955年被評為上校軍銜,后轉業到交通部門工作。
3兩件文物的載體:靖遠艦與寧海艦
靖遠艦是晚清政府在建立海軍衙門后通過出使英國的大臣曾紀澤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高速穹甲巡洋艦,于1887年建成并在同年11月份加入北洋水師,作為致遠艦的姊妹艦,為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航艦[5]。在1895年爆發的威海衛保衛戰中,由于定遠艦、鎮遠艦相繼受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掛旗指揮艦隊堅持戰斗,不幸于2月9日被日軍占領的鹿角嘴炮臺發射的兩發炮彈擊中。為免資敵,他對靖遠艦實施自沉,沉船狀態被描述為“坐沉水中,艦f朝東,桅桿露在水面上,艦首左舷水線以下有破損,艦首甲板右側有兩個彈孔,是被日軍占領的南岸炮臺擊中造成的損傷”[。后于1897年被打撈拆解,其部分文物藏于軍事博物館以及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寧海艦為1931年初中華民國海軍部向日本播磨海軍造船廠訂購的小型訓練巡洋艦,命名為寧海號,造價以東北大豆折價分期支付(此種說法或有爭議),起初不以作戰為目的,于1932年9月1日被編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海軍集結于江陰水面以防御日軍西進,寧海艦于9月23日被日機炸彈命中,在長江岸邊擱淺坐沉,后被日本打撈上來運回日本修復并重新投入戰場,最終于1944年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擊沉。
4從兩件器物看中國近現代海軍的求強之路
近代列強對于中國領土和領海的侵擾實為海防危機,晚清政府為鞏固海防,向英國、德國購置軍艦,相繼買下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等新式軍艦擴充海軍,北洋海軍在19世紀80年代末被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此時已初具雛形[,靖遠艦作為北洋水師八艘主力艦之一登上了中國近代的歷史舞臺。本文介紹的航海鉛筆或為同靖遠艦配套購置而來的航海作戰專用鉛筆。近年來,靖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取得重要發現,出土了迄今為止我國水下考古發現的口徑最大的炮彈,結合這一點也可看出當時的清政府無論是極具攻擊力的堅船利炮,還是日常使用的鉛筆,都要向國外購買,包括海軍的訓練與發展都需要高薪聘請國外的總教習,可謂幾乎全盤依賴國外。
葉祖珪在甲午海戰中使用的航海鉛筆,目前尚未確定具體生產公司,產自哪個國家,但可以確定為進口產品。原因如下:首先,中國的民族鉛筆產業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在1934年方實現完全自制[,此前已在中國頗為流行的鉛筆始終被歐美國家壟斷,在之后支持國貨的運動中,國產鉛筆才開始逐漸占領市場[0]。其次,在鉛筆顏色方面,歐美國家的鉛筆都以黃色筆桿為主,而中國、日本等一開始都以綠色為主,此件文物恰好為黃色鉛筆。且鉛筆均為符合人體手型抓握的細鉛筆,并無專門的航海鉛筆一說,也就是“航海鉛筆”并無專門固定的形制和實物,該鉛筆或為配合航海,將普通鉛筆進行了特制,放大加粗有利于在更大的平面進行書寫使用。以上觀點有的為較為科學的近代史研究,有的為未經查實有待商榷的說法,但無論何種,都可以從正面或側面佐證一個史實,即本件文物基本可以認定為北洋水師向英國購置艦船時配套的進口鉛筆,而并非國產,反映出我國當時輕工業制造業的落后狀態,甚至一支普通鉛筆都需要向列強進口的慘淡現實。
隨著1911年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動蕩中滅亡,中華民國初立后的北洋軍閥派系糾紛頻繁,不同派系的軍閥爭相搶奪地盤、擴大勢力范圍,海軍發展建設從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依然有海無防。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后,1929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設立海軍部,除了繼承晚清、北洋時期的一些小型艦艇外,并無清末甲午海戰之前那樣的大型戰艦,且民國時期也無獨立自主建造大型戰艦的工業基礎,但對建立完備的現代海軍仍舊抱有較高的期望。因此,南京國民政府開始與多家外國造船廠商就合作事宜進行探討,最終與日本播磨造船所簽訂合同,寧海號至此也應運而生,紀念船錨正是見證了1931年10月10日寧海號軍艦的下水。該船錨僅作為紀念品,并無實用價值,且并非孤品,但我們可以從寧海號的下水看民國海軍的發展趨勢。
這個時期,海軍的軍隊建設與教育方面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除原有軍校,還向國外派遣大量學生學習,并且海軍部還請了日本教官在國內進行任教[1]。但裝備數量發展仍舊滯后,主力作戰艦艇只增加了三艘,寧海號即為其中之一,其余大多仍為清末訂制。且作為對手的日本在同一時期海軍戰斗力遠超南京國民政府,從數量來看,大型戰艦是民國政府的數十倍,差距可見一斑,而作為我國主力的寧海號甚至還是日本制造,已是當時國內艦艇中動力、航速、裝備、戰斗力、防御等各個方面頂尖的存在[12]。
寧海號在江陰沉沒后,經日本打撈維修后替日本作戰。盡管民國海軍建設在多方面都做了努力,但寧海號的建造與歸宿更令人唏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國海軍的水平甚至比清末更為倒退。但即便如此,仍能看出一個明顯現象:在動蕩的北洋軍閥時期,海軍至少已由南京國民政府完成統一,并且在財力短缺的情況下,政府依舊提高了海軍的經費投入,持續對外購買軍艦壯大海軍實力。除此之外,開始自行建造一些小型軍艦,船舶制造工業較之前有所進步,也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進行抵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南京國民政府還開啟了宣傳恢復海權、加強海軍建設的熱潮,創辦雜志、出版書籍,也為當時的海軍建設創造了積極的與論導向[13]。
5結語
航海鉛筆和紀念船錨這兩件器物雖不起眼,但卻是葉祖珪家族兩代人對我國近現代海軍事業的傳承與不懈奮斗的具體表現。葉祖珪作為北洋水師主力軍艦之一的管帶,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浪潮下出國留學,學成歸來報效祖國,而其侄子葉可鈺又在民國海軍任要職,對民國海軍的建設以及后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都做出突出貢獻。像這樣為中國的海軍事業貢獻力量的家庭并不止于此,與葉家叔侄情況相似的還有時任清朝海軍統制的薩鎮冰叔侄。薩鎮冰任清政府海軍重要職位,為北洋水師殫精竭慮,其中包括收編南北洋海軍、主持購入軍艦、購置軍械、練兵、開辦海洋學校、為海軍訂立官價、厘定建制等,為我國海軍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做出重大貢獻。其侄薩師?。ㄖ猩脚炁為L)在1938年的武漢保衛戰中指揮水兵英勇抗戰,最終中山艦在日軍的輪番轟炸中擊沉,薩師俊與中山艦的官兵一起壯烈犧牲[14]。家族內部世代為近現代海軍奮斗的現象有另一層歷史原因,即海軍將領大多為閩籍,其他地區較難融入海軍隊伍,且存在“任人唯親”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起于福州船政局,閩局的發展為晚清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因此大大增加了海軍隊伍中閩籍人員的占比。雖然此為“任人唯親”的現象,但他們客觀上為海軍事業前仆后繼的家風傳承與英雄壯舉,也是支撐我國海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厥装倌杲F代史,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使得我們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在這背后依然有無數的愛國將領為了保工祖國領土主權而犧牲。
引用
[1]嚴永曄.甲午戰敗中的北洋海軍將官指揮群體因素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0.
[2]王鐘翰.《清史列傳》卷三六[M].上海:中華書局,1987.
[3] 賈浩.《沿江沿海各省炮臺圖說》與葉祖珪的海防思想].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8):115-125.
[4]吳英質.北洋海軍的輝煌與沒落Ⅲ].軍事文摘,2020(5):62-66.
[5]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編.甲午海戰與中國近代海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6] 周強.甲午戰后日本對威海灣北洋海軍沉艦的打撈[].歷史檔案,2022(3):107-114.
[7]姜波.“致遠”“經遠”與“定遠”:北洋水師沉艦的水下考古發現與收獲[].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4(10):2-13.
[8]吳英質.北洋海軍的輝煌與沒落[].軍事文摘,2020(5):62-66.
[9]徐正元.當代中國制筆工業發展史的回憶錄[J].中國制筆,2006(1):28-36.
[10]徐鳴.“飛機牌”國貨鉛筆[].都會遺蹤,2018(2):51-56.
[11]孫佳荀.1927-1937年民國海軍發展滯后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12]陸坤鵬.從《海軍公報》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海軍建設(1929-1937)[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7.
[13]武建奎,查建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海洋觀與海軍發展J].蘭臺世界,2016(4):114-116.
[14]天鷹.1911—1949年的民國海軍概觀[].艦載武器,2006(10):56-62.
作者簡介:常曉雯(1997一),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就職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