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為例,探討了人工智能(AI)技術背景下,融合江西民間美術資源的幼兒玩教具設計實踐路徑。研究指出,將江西民間美術元素融入玩教具設計,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獨特審美視角,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并促進文化理解與融合創新。基于此,本文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玩教具設計課程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0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幼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追求教育現代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玩教具作為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媒介,其設計與運用不僅關乎幼兒的知識獲取,更對其創造力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也是幼兒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職院校開設的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對于傳統文化在人工智能時代融入玩具設計進行了相關探索實踐,為提高玩教具設計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江西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幼兒玩教具設計的意義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快速發展,玩教具作為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載體,其設計和開發日益受到重視,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也開設了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嘗試將江西民間美術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這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更是對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積極響應。而江西的景德鎮陶瓷、新干剪紙、宜春版畫、贛癱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資源,為幼兒玩教具設計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通過將江西民間美術融入玩教具設計,可以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玩教具,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助于豐富玩教具的文化內涵,提高其教育價值,更可以增強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培養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幼兒玩教具設計現狀分析
我國的幼兒玩教具設計在功能性、創新性、文化包容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亟須從多學科角度進行優化和改進。目前,市場上的幼兒玩教具設計在教育性與娛樂性方面存在失衡問題,在設計上僅注重娛樂性,忽視了教育功能的深度開發,導致其難以有效促進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又或者過于強調教育目標而導致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市場上玩教具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難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升創造力。許多玩具所謂設計創新僅在外觀上進行調整,未能從功能、交互方式或教育理念上進行實質性突破,也未能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階段,導致設計過于復雜或過于簡單,無法滿足目標年齡段幼兒的實際需求。這種設計缺陷可能影響幼兒的操作體驗,甚至對其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設計元素也基本以流行文化為主,極少有多元文化、傳統文化的融入,這種文化單一性可能限制幼兒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理解。
盡管國家對兒童玩具的安全標準日益嚴格,但市場上仍有部分玩教具存在材料不合格、設計不合理等安全性問題。
3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課程內容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玩教具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在面對具體的設計任務時,往往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設計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許多玩教具設計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設計理念和手段上,缺乏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了解和運用[2]。
4人工智能時代江西民間美術融入幼兒玩教具設計的探索
4.1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激發創新思維
江西民間美術有著獨特的造型藝術、豐富的色彩運用和精湛的工藝流程,學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打破常規認知的界限的玩具,更好地激發玩具使用者幼兒的創新思維。比如,設計的陶瓷玩具配合相應設備,讓幼兒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互動探索景德鎮陶瓷中形態各異的瓷塑作品,從憨態可掬的動物形象到精美絕倫的人物造型,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將不再受限于傳統玩具的框架。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實現幼兒與玩教具的動態交互功能,比如將陶瓷元素設計成可拼接的虛擬積木,幼兒可以在電子屏幕上自由搭建具有陶瓷藝術風格的建筑和場景。
4.2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提供豐富創作素材
江西民間美術中蘊含著豐富的圖案紋樣、動人的故事傳說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為幼兒玩教具的設計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使得學生對這些素材的獲取、加工和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和便捷化。以江西剪紙為例,其中蘊含的神話故事、民俗風情等元素,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處理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被輕松地轉化為故事拼圖玩教具。幼兒在拼搭這些拼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故事內容,還能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對故事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再創作。人工智能技術還能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智能生成與剪紙圖案相關的繪畫或手工創作任務。幼兒可以在人工智能的指導下,將剪紙中的二維圖案轉化為立體手工作品,或者對故事進行改編,創造屬于自己的故事版本。
4.3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培養獨特審美視角
民間美術獨特的審美風格,是審美教育的重要資源[3]。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使得這種審美教育更加生動和直觀。比如,學生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和分析技術,可以深入了解江西民間美術的藝術特點和獨特的手工藝,從而在后續的玩教具設計中,借鑒這種審美方式,注重作品細節處理和獨特布局,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學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還能根據幼兒的創作風格和喜好,智能推薦相關的藝術作品和創作技巧。這種個性化的引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與眾不同的審美視角,還能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和熱情。在職業教育背景下,這種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審美教育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審美體驗,并在之后運用于玩教具設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分析功能,對幼兒在玩耍學生設計制作的玩教具過程中表現出的審美偏好和變化趨勢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這種數據驅動的審美教育,能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指導和反饋,從而提高玩教具審美教育功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4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動手實踐能力
許多江西民間美術工藝品非常注重手工制作技藝的傳承,而將其融入玩教具設計,不僅能夠傳承傳統技藝,還能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增強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以江西的夏布繡為例,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刺繡技藝,但是受限于材料及工藝,學生實踐機會較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學習夏布繡的基本針法和技巧,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習門檻,還提高了學習興趣和效率。在掌握基本針法后,學生可以設計相應玩教具,讓幼兒嘗試可以在布料上進行簡單的刺繡創作。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捕捉幼兒的刺繡動作和力度,教師再對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
4.5人工智能技術助力促進文化理解與融合創新
江西民間美術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將其融入玩教具設計,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還能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創新。以攤面具為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探索癱面具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從而在扮演雉戲角色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做文化。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后續的玩教具設計創作中,學生將雉面具的造型、色彩與現代卡通形象、科幻元素相結合,創造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新形象。這種創作過程不僅讓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還激發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5江西民間美術融入高職玩教具設計課程的實踐
將江西民間美術資源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更是對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積極響應。高職院校的幼兒玩教具設計課程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1)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課程增加更多與江西民間美術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實踐環節。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江西民間美術博物館、工藝作坊等,讓他們親身體驗傳統藝術的魅力,并嘗試將其融入玩教具設計中。同時,可以開設人工智能技術基礎和應用課程,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簡單編程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應用。通過這些實踐環節,學生可以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提高玩教具設計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2)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課程應加強與市場的聯系,了解當前幼兒教育的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可以邀請幼兒教育專家、玩教具設計師等行業的專業人士來校講座或授課,分享最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趨勢。同時,可以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參與真實的玩教具設計項目,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提高設計能力和職業素養。
(3)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課程設計的效果,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了傳統的筆試和作業評價外,還可以增加實踐操作考核、項目設計評價、團隊合作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通過這些評價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在玩教具設計方面的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為課程改進和學生發展提供有力的依據。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了保障課程的質量和效果,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優秀教師,充實教學團隊。同時,還應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6結論與展望
江西民間美術融入幼兒玩教具設計,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江西民間美術中的傳統藝術元素進行創作,還在這一過程中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應用和技能。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玩教具設計,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辟了新的路徑,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其潛力雖大,但問題和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4。
引用
[1]邵和君.學前教育專業玩教具制作課程教學策略[].學園,2024,17(6):76-78.
[2]周萍,徐培富.智能化玩具教具與學前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方法[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9):125-126.
[3]陳夏賢.基于民間玩具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玩教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5):50-56.
[4]王桂林.數字時代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融合的困境、價值及路徑[J].中國新通信,2024,26(21):161-163.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新時代美育視域下江西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幼兒美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Y2211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丁曉景(1976一),女,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