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長久以來以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題材作為創作主題,其作品或靜或動、或坐或立、或仰或俯,形象生動,古樸端莊。在當前背景下,為了迎合木雕工藝傳承與發展的需求,雕刻者除了要繼承古法傳統工藝外,也要把握時代的脈搏,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將黃楊木不斷發揚創新,以滿足新時代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高要求,使黃楊木雕發展到更加繁榮的階段[1]。基于此,本文研究黃楊木雕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1對黃楊木雕工藝傳承的探析
黃楊木主要分布于鄂西、川東、云貴等地,生長周期緩慢,俗稱“千年矮”,一般要生長40至50年才能用于雕刻,適宜雕刻精巧的玩把件,供案頭欣賞文玩(如圖1所示)。黃楊木質地堅硬、紋理細膩、色澤鮮艷,磨光后形如象牙,特別是隨著年代久遠,色澤由淺而深,愈發顯得古樸典雅。
自黃楊木雕工藝問世后,此工藝便深受大量創作者、把玩者的接受與熱愛,極大地激勵了雕刻者的創作熱情,同時也變成這些雕刻者精進技法的重要能動力之一[2]。
1.1木雕技藝創作造型之傳承
過去,散布于民間的藝人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受生活所迫,掌握一門技藝是他們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甘于吃苦受累、苦心孤詣、刻苦鉆研,所以技藝高超。加上藝人們生長于民間,長期耳濡目染于古代戲曲及民間故事等,久而久之,這些古代戲曲及民間故事等便成為藝人們雕刻黃楊木雕的主要題材。藝人們將古代小說、民間故事中膾炙人口的人物用黃楊木雕的形式非常生動地展現出來。例如,《達摩》《八仙》《釋迦牟尼佛》《飛天仙女》等諸多形象的創作,不論現在過往,都是黃楊木雕的基本造型,是很常見很流行的。像這樣的一些黃楊木雕,在表現形式上大多數都是單人造像的模式。但是藝人們獨具匠心,在造型時,不僅注意體現不同人物的獨有特性,就連人物所著衣物的細節也雕刻得細致入微,其人物容貌細節更是入木三分。從形式上看,單人圓雕貌似簡易,不過由于創作者對人物的生動刻畫,作品已然呈現出超凡脫俗的氣質。拿黃楊木雕所創作的佛像來說,在姿勢上,佛像大體為立雕造型,或站立,或盤立,并且使用錦上添花式的坐楣、唐草、花朵等相互配合,最終創作出人與景遙相呼應、彼此襯托、形態多變、節奏感強的黃楊木雕作品。在藝術造型上,古法黃楊木雕有著造型嚴謹、雕刻工整、精細唯美的特點,這些特質都是黃楊木雕創作者們亟須傳承和發揚光大的核心要點。
圖1兩件民俗相關的黃楊木玩把件

1.2黃楊木雕之工藝特質與技藝之傳承
相比于其他傳統工藝雕刻作品,黃楊木雕同樣經過長久的發展,已經逐步具備了非常鮮活的藝術特點和技藝。特別是在土家族、苗族等民俗文化十分豐富的民族聚居地區,自然風光優美,民俗民風獨特,創作出來的黃楊木雕,地域特色濃郁,韻味十足,既有細膩溫婉的情感流露,又有獨具匠心的表面修飾,二者間互相配合,使得小小的一件木雕作品,不僅具有裝飾價值,也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內涵。不論是何種民間藝術,只要能被傳承下來,都是一種幸運,都是不易的。雕刻前輩們的技藝淬煉、累積經驗為后續木雕創作者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想要傳承卻又格外艱辛。民間藝術的興衰,關鍵在于能否得到正確的傳承。黃楊木雕作為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其傳承與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規律。想要真正掌握這門藝術,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磨煉和技藝積累,在扎實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很難想象,如果連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都未能掌握,僅憑天馬行空的想象,如何能創作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因此,要推動黃楊木雕藝術的繁榮發展,首先需要潛心鉆研傳統技藝的精髓,在完整繼承古法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木雕作品。唯有如此,這門古老的藝術才能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2對黃楊木雕技藝的革新
目前,黃楊木雕的工藝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瓶頸階段,必須有所創新。為此,既需要傳承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基礎,又需要在題材選擇和技藝技巧上有所革新。
2.1在傳統題材里引入現代審美
不管是生產還是藝術創作,目前很多黃楊木雕仍然以一些傳統的題材進行創作,因為此類題材始終有著很大的市場以及眾多的收藏愛好者、欣賞者。可隨著廣大人民審美情趣的持續變化,黃楊木雕創作亦不可故步自封,而應居安思危,打破常規,勇于采納新技藝、詮釋現代審美,古為今用,融合互通。如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滿足當代人的追求品位和精神需求[4]。
例如,雕刻者在創作《回娘家》這個作品時,采用傳統雕刻技法刻畫出人物面部、關節等部位,運用傳統國畫里大寫意的辦法簡單處理人物的衣紋,同時對整個身體部分進行了有意的加長,將人物作了漫畫式的夸張,如此一來,人物主體部位就得到了突出,很好地呈現出土家女那種淳樸、純真、率性的個性特征,這樣的雕刻作品接地氣,富有民族氣息和地域特色。該作品一經誕生,諸多藝術界專家都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此作品實為黃楊木雕中對傳統題材進行“故事新編”的杰作,不僅擁有獨特的構思設計,而且有著新奇的雕刻手法。
2.2創作的意境
相較于傳統題材,利用黃楊木雕來創作現代題材有著更大的難度。由于傳統題材有著相當吸引人的歷史文化積淀,能夠創設一個普遍的文化心理情境,哪怕作品比較普通,欣賞者仍然可以由該作品聯系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事件等,從中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面對《四大美女》的木雕(如圖2所示),很容易讓人們意識到她們楚楚動人、婀娜多姿的古典韻味,并且自覺將其與現代美女的瀟灑帥氣、時髦大方作對比。作者在創作這類題材時需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此才能提升木雕作品的境地。比如,西施的背景用荷花、楊貴妃的背景用牡丹、貂蟬的背景用月亮、昭君的背景用大雁,如此,作品表現出的寓意和情景更切合人物當時的處境,營造出濃郁的氛圍,使欣賞者更有代入感,猶如身入畫卷。
圖2《四大美女》黃楊木雕

2.3特色個性
傳統的黃楊木雕普遍秀美典雅,而且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其各自的特質,不管是在技藝上,或是呈現方式上,都表現出一定的藝術價值。構思新奇、取舍得當、章法合理,才能讓作品妙趣橫生,實現藝術和自然的和諧融合,使黃楊木在自然美方面的潛能被深深彰顯(如圖3所示),雕刻者同時表達出自身獨特的秉性,可使木雕藝術具有強烈的張力和沖擊力,更顯氣韻生動。雕刻者獨特的個性賦予了藝術創作鮮活生命,同時只有能凸顯出自身特質的創作者才有機會實現對自我的超越。
圖3黃楊木自然美的巧妙運用

引用
[1]胡志龍.黃楊木雕工藝的繼承與創新應相互并舉[].浙江工藝美術,2013(11):90-91.
[2]高公博.黃楊木雕藝術的傳承、創新、發展與對策[].浙江工藝美術,2010(1):81-83.
[3]楊宇全.略談魔術藝術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與創新對策J].雜技與魔術,2015(4):54-55.
[4]陳小東.淺談黃楊木雕的創作和發展.神州旬刊,2017(5):167-169.
作者簡介:張之文(1967一),男,湖北利川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就職于利川市藝苑民族工藝美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