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藝在中國有超七千年歷史,逐步發展出現當代漆畫。現當代漆畫既傳承與保留傳統技法,又受當代思潮與審美影響而創新,在當代藝術中地位重要。深入研究現當代漆畫,既能傳承創新漆藝文化,又能助力創作實踐。對現當代漆畫的研究,國內雖已有成果,如喬十光等前輩奠定基礎,但研究在系統性與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間。國外因文化差異,對中國漆畫研究流于表面。本文的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梳理學術資料,剖析王和舉、陳恩深等名家作品,探究影響現當代漆畫發展的因素,指出現當代漆畫發展面臨的問題,力求推動漆畫領域研究進步。
1現當代漆畫的發展歷程
20世紀初,中國社會處于變革時期,漆藝也在時代浪潮中開始新的探索,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等前輩成為現當代漆畫的開拓者。李芝卿赴日研學漆藝,回國后融合中日漆藝歸納整理技法,為現代漆畫材料語言奠定基礎;沈福文大膽地將現代繪畫與傳統漆藝結合,開啟創作實踐;雷圭元引入純觀賞性美術觀念,推動漆畫向獨立藝術形式轉變。1962年,“越南磨漆畫展”給中國美術界帶來啟發,喬十光、蔡克振等漆藝家積極探索,各地院校紛紛開設漆藝專業,現代漆畫開始從傳統裝飾向獨立畫種轉型。1984年,漆畫被正式列為美術畫種并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標志著其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此后,全國性漆畫展頻繁舉辦,相關理論研討和組織保障不斷完善,創作隊伍逐漸壯大,漆畫獨立地位逐步確立[1]。進入21世紀,經濟文化繁榮,漆畫創作隊伍持續壯大,年輕藝術家帶來新觀念和新技法,各地展覽活動豐富,美術理論家積極參與,創作呈現題材、表現形式和技法多元化的態勢,漆畫迎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2現當代漆畫的藝術特色
2.1獨特的材料與技法體系
現當代漆畫擁有獨特的材料與技法體系。以天然大漆為核心,其質感溫潤、耐久耐磨且色澤獨特,賦予漆畫深邃魅力。搭配金、銀箔等金屬材料,增添華貴之感,蛋殼、貝殼等鑲嵌材料,打造獨特紋理與層次,入漆顏料豐富多彩2。比如,用蛋殼展現古建筑古樸韻味,貝殼營造海洋波光。漆畫技法多樣,堆漆分高堆、平堆塑造,能夠提升立體感;刻漆呈現線條圖案;鑲嵌技藝彰顯材料質感;雕漆工序繁雜、感染力強;彩繪含平繪與研磨彩繪;變涂生成自然肌理…創作時,藝術家依據主題與氛圍,綜合運用各種技法,如描繪古老寺廟,堆漆塑建筑立體感,刻漆雕琢門窗,鑲嵌貝殼呈現墻壁斑駁,彩繪與罩漆協調色彩,盡顯漆畫獨特藝術效果。
2.2多元融合的審美風格
現當代漆畫呈現多元融合的審美風格。它融合東方美學意蘊與現代審美觀念,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意境、自然的崇尚,延續“天人合一”境界,又吸收現代藝術在形式、觀念等方面的理念,展現與時俱進的魅力。漆畫兼具裝飾性、寫實性與抽象性,憑借線條、色彩、圖案及形式美法則構建裝飾畫面;借助材料與技法細膩刻畫,展現現實場景;還能擺脫物象束縛,通過材料技法創造富有韻律的畫面,傳達意境情感,展現出漆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3現當代漆畫名家及作品賞析
3.1喬十光:寫實與裝飾的和諧統一
喬十光的作品風格獨特,代表作《潑水節》巧妙運用漆的透明性與光澤度,通過多層罩染營造出豐富的層次,人物肌膚運用細膩,彩繪結合罩漆研磨,服飾花紋采用鑲嵌貝殼、金屬箔等材料,生動展現出傣族潑水節歡樂的民族風情。《青藏高原》(圖1)則發揮漆畫材料特性,堆漆塑造山巒,大漆表現天空大地,金、銀箔點綴光影,顯出高原雄渾壯闊的地域特色[3]。他的作品將寫實與裝飾完美融合,既精準刻畫對象形態神韻又賦予畫面濃郁的裝飾意味,對漆畫在寫實性與裝飾風格的探索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3.2王和舉: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
王和舉的《鹽場》以寫實手法描繪鹽場勞動場景,運用磨漆畫技藝呈現細膩質感,反映出時代生活氣息,具有開創性。《鼓浪嶼》展現地域風情,用漆的特性營造氛圍,在力求還原真實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化處理傳遞出鼓浪嶼的浪漫與寧靜之美。《老子出關》(圖2)以陜北剪紙為視覺形式骨架,關中刺繡色彩為主體表達,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展現出高超漆畫技藝和深邃哲學思考,為漆畫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提供了范例。
圖1喬十光作品《青藏高原》

圖2王和舉作品《老子出關》

圖3陳恩深作品《四月的漫步》

3.3陳恩深:多元文化融合與創新表達
陳恩深的《四月的漫步》(圖3)融合古埃及文字、古代巖畫、中國畫、古詩詞等多元元素,開拓了漆藝全新的表達形式。他強調“畫在漆先”的理念,作品遠看有油畫般細膩逼真的視覺效果,近看則展現出漆畫獨有的質感、光澤和豐富層次變化。他的創作打破了人們對漆畫的固有印象,為漆畫在融合多元文化、創新表現形式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引領了潮流。
4影響現當代漆畫發展的因素
4.1傳統漆藝的深厚根基
傳統漆藝為現當代漆畫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在材料與技法上,現當代漆畫繼承了傳統漆藝對天然大漆的運用以及鑲嵌、堆漆、刻漆等精湛技法,并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審美觀念上,傳承了傳統漆藝對工藝精湛性的追求和對意境營造的重視,注重通過精美的工藝展現含蓄、內斂且富有韻味的美感。傳統漆藝中的裝飾紋樣、圖案造型等元素為現當代漆畫創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經過創造性轉化成為漆畫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
4.2外來文化的積極影響
西方繪畫觀念的傳入為現當代漆畫帶來了新的創作思路和審美視角,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對形式規律的研究、對個人情感表達的強調,促使漆畫創作者關注畫面形式美感、材料自身表現力,推動漆畫從傳統注重裝飾、敘事向凸顯繪畫性、思想性轉變[3]。“越南磨漆畫”的成功實踐讓中國漆畫看到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其在漆藝與繪畫相結合方面的經驗,為中國漆畫在創作理念、表現形式等方面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參考,加速了中國漆畫從傳統工藝向現代繪畫的轉型。
4.3時代與社會需求的引導
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對現當代漆畫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漆畫從單純的器物裝飾走向架上繪畫,題材從傳統裝飾圖案拓展到描繪生活場景、反映時代風貌。隨著文化多元性的顯現,漆畫創作風格更加豐富多樣,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審美需求,同時社會對藝術功能性需求的變化使漆畫承擔起文化傳播、藝術教育等功能,創作者更加注重作品與社會環境、受眾需求的契合度,推動漆畫不斷創新發展。
5現當代漆畫發展面臨的問題
5.1創作隊伍的結構性問題
現當代漆畫創作隊伍雖不斷壯大,但與國畫、油畫等大畫種相比,力量仍顯薄弱。地域分布不均,沿海地區因經濟文化優勢,漆畫創作活躍,而西部部分地區,漆畫發展相對滯后,大眾認知度低,創作人數少,藝術活動匱乏,創作者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創作者重工藝技巧,忽視繪畫內涵和情感表達;部分有繪畫功底,但對漆畫材料特性和工藝技法掌握不足,導致作品“漆味”缺失,影響漆畫整體創作水平和發展。
5.2藝術語言的失衡問題
部分漆畫作品過于偏重“工藝性”,過度追求材料美感和工藝技巧展示,忽視作品的繪畫性表達,缺乏內在情感和思想深度,淪為工藝裝飾品,失去漆畫作為獨立畫種的藝術品格。另一些作品則過于追求繪畫性,盲目模仿其他畫種,忽視漆畫材料特性和工藝要求,丟失“漆味”,無法展現漆畫獨特魅力,難以在眾多畫種中凸顯自身價值。
5.3題材內容的局限性
現當代漆畫題材內容存在一定局限性,靜物、風景及無主題的肌理漆藝修飾類作品較多,而人物畫,尤其是表現重大題材的人物畫作品比重偏少。人物畫作為繪畫藝術的重要門類,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漆畫少人物畫題材,影響了其藝術表現力和社會影響力,給人留下漆畫只能表現小品式、裝飾性內容的印象,限制了漆畫擺脫小畫種定位,在藝術界占據更重要地位。
6現當代漆畫發展展望
現當代漆畫要實現長遠發展,需多管齊下,一方面,傳承與創新并重,深度鉆研傳統漆藝的材料、技法及文化內涵,融合現代藝術觀念與審美需求,開發新材新技,保留“漆味”的同時,創新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強化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高校、藝術機構完善專業教育體系,開展培訓交流活動,提升創作者綜合素養與技藝水平,吸引人才優化隊伍。同時,積極拓展題材與深化內涵,突破局限,挖掘具有時代與人文價值的題材,提升藝術表現力與社會影響力。此外,加快構建系統理論體系,培育專業理論批評家,讓理論緊密結合實踐,通過學術研討、論文發表等形成權威理論話語,全方位推動漆畫持續發展。
7結語
現當代漆畫從傳統漆藝中走來,歷經起源、發展、成長和繁榮,在藝術特色、名家創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它融合了獨特的材料與技法,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審美風格,在當代藝術舞臺上獨樹一幟。但現當代漆畫發展也面臨著創作隊伍、藝術語言、題材內容和理論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未來,現當代漆畫需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加強人才培養,拓展題材內容,完善理論體系,突破現有困境,實現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發展。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現當代漆畫將在全球藝術舞臺上綻放更加獨特的光彩,為豐富人類藝術寶庫做出更大貢獻。
引用
[1]施如瑞.試論當代漆畫地域風格的形成[J].藝術教育,2016(8):164-167.
[2]陳金華.中國漆畫發展現狀思考[J].新美術,2011,32(1):67-72.
[3]田輝.中國現代漆畫的發展歷程[J].藝術設計研究,2010(3):80-82.
作者簡介:李守相(1997一),男,遼寧大連人,博士,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