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灰在陽光里飄浮,像一場微雪。回望\"雙減\"政策落地后跌跌撞撞的探索之路,那些在夾縫中開出的花朵,或許正是教育本該有的模樣。
第一折:作業的革命——從題海到心田
“不布置書面作業,語文怎么教?”老教師拍著桌子,紅筆在試卷上戳出深深的印記。我也曾被這個問題困擾,直到那個交來《姥姥俗語錄》的孩子點醒了我—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跡記
錄下姥姥口中“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俗語,每條俗語后還附有家庭故事。從此,孩子們的作業本上開出不一樣的花。有發在班級微信公眾號上的“詩歌朗讀專輯”,每一個朗讀視頻配有學生精選的創意圖片;有厚厚一冊的《植物觀察日記》,每種植物的照片后寫著學生自創的俳句·這些作業或許不符合傳統標準,卻讓我看見文字如何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生長。
“30分鐘生活語文任務\"開始成為學生作業的形式:記錄晚餐時的家庭對話,分析短視頻文案的修辭手法,給喜歡的作家寫封手寫信。批改時,我的紅筆不再只是糾錯工具,還成了對話的橋梁:“你發現了嗎?你描寫的這個場景,很像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里的夜晚…”
第二折:課堂的轉身一從講臺到舞臺
講授《三峽》時,我把“三峽\"搬到教室里。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做了“微型三峽”:有人用彩泥捏出三峽連綿的群山,有人用剪紙剪出三峽茂盛的草木,還有人用流水演示夏冬兩季的不同水勢??粗蠹矣H手做出的三峽模型,對比酈道元的文字,那個總考不及格的孩子突然舉手:“老師,群山‘重巒疊嶂’的感覺,就像我媽媽蒸籠里的開花饅頭!\"全班哄笑中,我忽然意識到,真正的理解從來不需要標準答案。
文言文教學也不再是“解詞一翻譯—背誦”的三部曲。我嘗試讓學生用短視頻演繹《詩經》,用朋友圈格式改寫《論語》片段。當看到“有朋自遠方來”變成“好友來訪,必發九宮格”的現代版時,我不禁彎了嘴角;當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調侃宰予“晝寢不輟”時,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的溫度。
第三折:評價的破壁 從分數到成長
家長會上,我展示了小甲同學的“語文成長樹”——這份特殊的成績單上沒有分數排名,只有不同顏色的標注:“能獨立賞析比喻句(紅色)”“主動分享讀書筆記3次(藍色)”“幫助同學修改作文(綠色)”。看到這里,小甲的母親不禁紅了眼眶:“原來我的孩子有這么多閃光點.”
作文課上,我利用“語文能力雷達圖”,從“情感體悟\"“創意表達”“文化理解”等維度對學生進行動態評估。小乙同學一班級出名的“作文困難戶”,在“創意表達\"維度獲得五顆星后,開始嘗試把街頭聽來的故事寫成文字。一次作文課,他在結尾寫道:“語言就像菜市場地上濕漉漉的水漬,太陽一照,也能閃閃發光?!?/p>
第四折:教師的修行一 一從焦慮到從容
“不背誦、刷題,考試怎么辦?\"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直到看見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孩子們用手機拍攝的《大美三峽》影視作品大獲好評;學校辯論賽上,孩子們引用《孟子》的“舍生取義”…·我才明白提升語文素養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與文字相處的方式。如今,備課時我總會不自覺地運用“三問備課法”:這個知識點非講不可嗎?有沒有更鮮活的呈現方式?學生課后能帶走什么?
放學鈴響起,幾個女生圍過來:“老師,我們想排《屈原》片段去參加藝術節!”她們的眼睛亮亮的,辮梢上還沾著操場帶來的梧桐絮。我翻開記事本,在密密麻麻的會議記錄間,為她們畫出一片天空。
粉筆灰依舊在陽光里飛舞,但落在學生作文本上的,不再是冰冷的分數。透過那些稚嫩的文字,我漸漸看見他們觀察世界的維度,聽見他們思考問題的聲音。教育或許就是這樣: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