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難點,也是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尤其是“雙減\"政策提出后,各大教學平臺、教研活動都把作業改革當作研究焦點。“雙減\"政策表面指向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輕,實則對作業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部編版教材六下第八單元是以“走近魯迅\"為主題安排的學習內容,這是學生第一次遇到以人物為主題的學習,且作品不太好理解。此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有效設計作業,以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依據課標,立足教材,把握作業的整體性
“走近魯迅”單元共安排了4篇課文,其中《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是魯迅的作品,《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是他人寫魯迅的作品。這4篇文章,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視角了解魯迅的性格特點,學習如何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展現魯迅的文學成就和精神境界。因此,與整組課文相匹配的作業練習,教師需要把握整體性。
(一)關注知識的整體性
語文課標提出,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要把握整體性,這也決定了作業設計的整體性。
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包括字詞掌握、感悟理解、策略方法等。筆者經過綜合統整,發現知識點涵蓋了四方面內容,如“讀文”“聊人\"“賞文\"“寫人”,這也為單元整組教學提供了基礎。
(二)關注素養的整體性
語文要素是部編教材設計中的一個重點,在排列上呈現螺旋遞進的狀態。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做到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回顧本單元的語文素養,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跟現在有一定距離,那個年代的語言表達習慣也與現在有差異,所以必須借助相關資料,才能真正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筆者在布置“借助相關資料”這一作業時,充分考慮了課文特質及循序漸進的規律。《少年閏土》是第一課,筆者提供搜集資料的方向;到了第二課《好的故事》,筆者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疑問查閱資料;教學第三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筆者要求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學習第四課《有的人》,學生借助之前的學習和相關資料開展自主學習。
二、用好教材,立足需求,把握作業的系統性
傳統的作業常常與課堂教學割裂,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幫助不大。筆者認為,作業應該具有系統性,與教學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一)使用學習卡,從一而終
本單元是人物單元,內容是“走近魯迅”。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生要體會魯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感受其身上的高尚品質。因此,筆者在課前設計了導讀卡,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摘錄教材中的相關語句,對魯迅有一個初步認識,提高學習興趣。到了課中,筆者把導讀卡改成領悟卡。學生經過課文的學習及相關資料的查閱,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能夠寫下自己的階段性學習領悟。
整個單元學完后,筆者將學習卡改成感悟卡,讓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地評價一個人,寫下自己的感悟和對魯迅的崇敬之情。學習卡的使用,將學生在課前的思考、課中的感悟及課后的拓展有效整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構建起一個系統,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優化。
(二)開展小練筆,循序漸進
寫作也許是大多數學生較為抗拒的一項作業,而它作為一項基礎作業,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工具。如何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課文練筆、語句訓練做好鋪墊,十分重要。
綜觀本單元的練筆作業有四個。《少年閏土》要求學生看著照片仿寫第一自然段、擬制標題、讀詞想象寫話,以及單元習作。在常規教學中,學生要依著上課的順序完成相應的作業,沒有辦法形成習作階梯教學。于是,我將練筆作業重新規劃,讓學生選取一張有故事的照片,并給這張照片擬定一個題目,接著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一寫照片定格的畫面。在這之后,學生需要完成想象寫話的教學,寫一寫由照片想到的場景和故事。有了前面的三次練筆,學生逐步掌握如何將印象深刻的場景寫具體,為單元習作儲備了能量。這樣系統性的作業設計,能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習作方法,達到習作要求,也就不會對習作“談而生厭”了。
三、聯系生活,立足生本,把握作業的自主性
學生為什么不喜歡做作業?除去枯燥無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作業大多由教師布置與批改、學生被動完成的,學生沒有自主權可言。語文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即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人,還應該是作業的主體,在作業布置、完成中要保持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就為作業設計指明了方向。
(一)用活動代替作業,增趣
本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但魯迅的文章不易理解。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閱讀魯迅,基于六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點去設計作業,把課文學習、園地拓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學習,把單元作業設計成一次有趣的活動。
在設計活動時,筆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開展“我的好奇心\"調查。調查包括兩方面:一是“你的疑問”,二是“我的主意”,以了解學生在閱讀魯迅文章時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時知道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想要完成怎樣的作業。在調查之后,筆者設計趣味作業,包括“講講魯迅一生的故事\"\"我選座右銘\"\"讀書周”\"立體魯迅\"等。作業內容學生自定,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調整或替代;作業完成時間學生自定,可自行規劃每一項作業完成的時間,及時匯報上交,師生達成協議;作業提交方式自定,批改者不一定是教師,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父母。這樣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更寬廣的學習空間里,以一種趣味性的方式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把作業巧思妙改,提質
語文課堂作業原本是部編版教材配套的作業,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好的故事》這篇課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學生難以理解其遣詞造句和深刻含義。作業本里有一道題目:《好的故事》的魅力、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請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這道題目需要學生讀懂課文,想象畫面,并能描述清楚,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于是,筆者把它改成讀文一作畫一寫文:首先,讓學生反復讀文;其次,讓學生將文字轉變成畫作,在誦讀、繪畫中表達對文字的理解;最后,學生對著畫作,發現其\"美麗、幽雅、有趣\"的特點。
在《語文園地》中,學生學了很多魯迅的名言。課堂作業本中有這樣一道題:“抄寫一句你最喜歡的魯迅名言。”筆者認為,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這道題目基本上沒有什么難度,并且趣味性也不夠。于是,筆者把它改成“給魯迅制作一張名片”和“將自己喜歡的名言格言制成書簽”,學生可以二選一。筆者認為,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設計作業,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作業,而是在享受學習的趣味。
總而言之,作業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但在一些時候,作業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甚至是排斥心理。部編版語文六下第八單元的作業設計,從單元整組教學角度出發,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上,讓作業批改形式和反饋形式變得靈活多樣,讓作業內容回歸簡約化、生活化,讓學生由“消極應付\"變為“主動參與”,成為作業的主人。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