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筆者將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策略,為初中語文教師提供可復制的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優化課堂問題設計,點亮思維火花
教師可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提問:“你認為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分別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對文中兩種童年生活的感受。”這樣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與生活經驗,多角度分析問題,增加批判性思維的廣度。教師還可以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設計層次性問題,推動學生深度探究。
又如,在教學《木蘭詩》時,教師的提問從記憶層的“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到理解層的“木蘭替父從軍的原因是什么”,再到分析層的“木蘭性格特點及作者這樣塑造的目的”,以及評價層的“木蘭行為在當今社會的意義”,直至創造層的“從現代視角,重新塑造木蘭形象并創作小短文”。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人探究文本,提升批判性思維的高度。
深度解讀文本素材,挖掘思維潛力
教師應鼓勵學生超越標準答案或主流觀點的局限,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如《范進中舉》除了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還可從胡屠戶等次要人物角度,分析社會底層人物心態與世態炎涼,或探討范進中舉前后家庭關系變化及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多角度解讀,能夠讓學生全面審視文本,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多元性。
教師要抓牢“質疑\"這一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營造寬松氛圍,引導學生質疑文本、作者及傳統觀點。如教學《背影》時,有學生提出:“父親爬月臺行為是否違反交通規則,作者是否該讓父親遵守規則?”這一質疑體現了學生的思考與判斷。
教師應引導學生深人探討“規則與親情關系”“時代背景對行為的影響”,使學生在質疑與探究中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思維碰撞
將學生分組,每組 4~6 人,確保組內成員多樣性與互補性。如討論《駱駝祥子》中祥子的墮落原因時,各小組成員能從個人、社會、文化等方面分析,充分發表見解,拓寬思維視野。合作學習需要明確任務與分工,如探究《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的人物形象時,教師布置分析人物性格特點、行為動機及優缺點的任務,并討論其現實意義。小組內應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角色,成員分工協作,深入探究文本,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傾聽、質疑、回應,促進思維碰撞。如討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時,有學生認為其“智謀過人”,有學生提出“過度勞累,忽視團隊培養”的缺點,雙方辯論。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文本依據、歷史背景、不同觀點的合理性等深入探討,使其在交流中提升批判性思維水平。
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激發思維活力
一方面,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文本,激發思維活力。如教學《春》時,教師播放春天自然風光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春之美,進而思考作者的描寫手法、情感表達及春天的象征意義,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選擇相關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分析異同,培養批判性思維。如比較《阿長與lt;山海經gt;》《老王》,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態度及寫作手法,探討不同人物命運與社會背景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比較分析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另外,教師可圍繞語文教學重難點設計項目任務,如“探究古詩詞中的思鄉主題”,學生自主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完成項目報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批判性地閱讀詩詞、分析作者情感、評價不同作品的藝術特色,從而實現批判性思維和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