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師德師風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教育管理者必須以高站位、寬視野、實舉措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體系。秉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辦有靈魂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的辦學理念,將師德師風建設融人教育教學全過程。下面,筆者從四個維度闡述新時代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的具體實施路徑。
一、思想引領:筑牢師德根基
(一)開展專題學習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向教育領域縱深發展,黨委精心謀劃、周密部署。例如,學校組織開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學習活動,增強教職工的紀律與規矩意識;邀請教育專家來校開展講座,為鍛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注人強勁動力。
(二)強化政治意識
學校領導班子以強化政治意識、筑牢思想防線為核心,依托“三會一課”黨史學習教育和“學習強國\"平臺,定期組織班子成員集中學黨課;設立科室負責精神文明建設,每年召開教職工精神文明建設專題會和開辦中層干部培訓班,將思想政治學習納入教師日常學習和培訓體系。
二、制度保障:構建師德規范體系
(一)完善師德考核制度
依據《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情況,修訂完善師德考核制度;明確師德考核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師風問題“一票否決制”。
學校在每年4月和9月組織開展“守規范、強師德、樹形象”師德主題教育月活動,通過舉辦學習論壇、開展“十佳\"教師評選、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等形式,有效規范教師職業行為,為家校共育搭建起文明溝通的橋梁,切實提升教師隊伍的師德素養與社會形象。
(二)推進師德養成教育
師德養成是將職業道德觀念熔鑄為教師精神底色的淬煉過程。學校將師德教育深度嵌入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與日常管理的每個環節。學校通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景觀、開展主題團隊建設活動、推行“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等多元路徑,讓優良師德傳統薪火相傳。
此外,學校將紅色教育資源轉化為師德培育的精神富礦,通過組織教師開展黨史專題學習、探訪紅色革命舊址、聆聽老黨員教育故事等活動,著力培育既有堅定信仰,又滿懷教育情懷的新時代教師隊伍。
(三)強化師德監督制度
學校將師德監督制度作為筑牢教育防線的關鍵抓手,通過系統化、常態化的監督機制建設,織密師德師風監管網。學校每月定期開展廉政教育專題活動,以案例剖析敲響紀律警鐘,用黨紀法規筑牢思想堤壩;對外公示主要領導電話,暢通家長、社會監督渠道,確保問題反饋\"有門”;設立書記、校長信箱,搭建師生訴求直達平臺,實現意見收集“零距離”。
三、文化浸潤:營造師德育人環境
(一)開展師德主題活動
學校每年定期組織兩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扎實開展黨史、團史學習教育;精心策劃“美好生活看信陽”主題系列活動,書畫展、征文比賽、演講競賽、歌詠比賽等亮點頻出。學校成立由黨員教師牽頭的志愿服務隊,師生踴躍投身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打造校園文化符號
在不斷探索與前行的發展道路上,逐步沉淀并形成了一系列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符號。例如,學校校徽以大別山的輪廓為基本造型,融入書籍、飛鳥等元素,傳達出學校立足紅色大地、培育優秀人才的愿景;五個峰造型的校訓石象征學校的五個育人目標,體現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學校教師自編自創歌曲《愛的力量》《美好生活看信陽》,斬獲市級一等獎。
(三)建設師德文化陣地
學校精心打造師德文化陣地,將教室走廊、墻壁、宣傳欄等空間轉化為育人的“無聲課堂”:青磚黛瓦刻教育家箴言,琉璃櫥窗展優秀教師事跡。學校強化圖書館、閱覽室、報告廳、錄播室等文化陣地的規范化管理,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校園廣播站的宣傳陣地作用,及時報道校園發展動態與育人成果,構建起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的文化生態圈。
四、師德激勵:激發工作熱情
(一)優化職業發展支持
以教師專業成長為核心,通過豐富多元的教研實踐活動賦能教師能力提升。例如,學校每年制訂專項教師研修計劃,設立外出學習基金,組織教師分批赴名校汲取先進經驗;在強化校內教研方面,常態化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以學科組為單位,每周固定時間組織各學科教師展開深度研討,打造優質教學資源庫;創新推出“星級\"賽課,以賽促研,激發課堂改革活力,讓課堂成為教師展示創新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的前沿陣地。
(二)強化人文關懷舉措
將人文關懷作為凝聚教師隊伍、激發教育活力的核心舉措。學校每年組織精細化健康體檢,設置心理咨詢室,為教師筑牢身心健康防線;在優化工作環境上持續發力,通過科學統籌教學任務、推行錯峰排課制度,切實減輕教師工作負擔,保障教師的法定休息權利。同時,學校設立專項教師關愛基金,精心策劃節日慰問,并推行“名師工作室\"培育計劃,實現團隊協作與個人成長雙贏。
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師德師風建設與紅色文化、鄉村振興融合,以“大別山精神”為內核,打造更具示范性的師德高地,為培養“四有\"好老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賽續奮進之力!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黨的教育政策研究指導立項課題“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025-DDJYZC-80)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