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的使用給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與學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如何精準教學,既落實課程目標和核心素養,又讓學生學得輕松高效呢?筆者認為,必須轉變三個觀念。首先是知識觀的轉變,由碎片化、淺表化、機械化的知識點掌握向結構化、系統化、真實化的綜合性建構掌握轉變;其次是學習觀的轉變,由理論化、被動性、訓練化的結果性學習向情境化、主動性、過程化的探究性學習轉變;最后是教學觀的轉變,由先零后整、碎片式、組裝式的課時教學向大概念引領下大單元的整體性教學轉變??偟膩碚f,要樹立結構化的觀念,靈活遷移和運用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模和思維建模。知識建模,就是構建結構化知識體系;思維建模,就是借助特定的工具和方法,將內在的思維過程建立模型,進行可視化、可表征的建構。筆者以2024年高考新課標I卷文綜政治法律主觀題為例,探究知識建模與思維建模的方法與策略。
【真題再現】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和乙為鄰居,甲在其宅基地范圍內翻建房屋時沒有按照當地建房習慣預留出合理的滴水空間,房檐距離乙家房屋過近,以致下雨時雨水沿房檐滴到乙家房屋外墻,導致乙的房屋墻皮脫落、木地板受潮開裂。乙多次與甲交涉,但雙方始終未能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乙遂訴至人民法院,請求甲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沿房檐滴到自己家的房屋外墻,并賠償地板等損失。甲辯稱,翻建房屋是自己的權利,他人無權干涉。
請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對乙的請求和甲的辯稱加以評析。
【試題解析】本題以因相鄰關系產生的侵權糾紛案件作為試題情境,要求對乙的請求和甲的辯稱進行評析。本題涉及相鄰關系和侵權責任等法律問題,要求考生了解相鄰關系的實質、處理相鄰關系的依據原則,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承擔方式,權利行使的界限等基礎知識。
根據設問要求,先判斷乙的請求是否合理及其法律和事實依據,再判斷甲的辯稱是否合理及其法律和事實依據。甲乙系相鄰關系的當事人,甲的行為造成乙的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侵權責任。甲的辯稱沒有法律依據,不成立。
而要想在高考考場快速、精準答好本題,考生應該事先通過復習建構具體的知識模型,以及個人知識內化過程的思維模型。
知識建模要構建結構化知識體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積極引導學生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依托真實情境和問題,按知識的內在邏輯重新對其進行梳理、整合、架構。知識建模常用的方法:1.框架化教學,以章節主題為核心,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可視化工具梳理知識脈絡。2.設計知識樹,讓學生自主歸納不同模塊知識的關聯。3.主題整合,跨單元整合相似議題。4.案例情境化,選用時政熱點作為案例,引導學生提取政策背景、理論依據、實施路徑等知識要素,形成分析模板。
思維建模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度學習和靈活運用。思維建模常用的方法:1.方法論訓練,進行辯證思維訓練,講授三段論、歸因法等邏輯推理工具在政治論述中的應用;2.問題鏈驅動,設計階梯式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構建思維路徑;3.采用議題式教學,圍繞核心議題,分角色(政府、企業、消費者等)構建多維度分析模型;4.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如SWOT分析、PMI表格等工具,對復雜問題進行結構化拆解;5.開展“政策模擬設計”,如制定地方生態建設方案,要求呈現知識架構圖與決策流程圖。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模與思維建模,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