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雙減”政策落實于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優化課堂教學,加強課程教學常規管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加強作業管理、課外讀物及身體健康管理,保證學生享有充足的睡眠時間,進而“減負提質”,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對指引師生的教與學有定向功能,對知識與能力的雙向發展有協調功能,對減輕學生因題海戰術而盲目訓練造成的負擔有提升效率功能,對統一標準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穩定功能。
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現狀、個性特長、情感態度,研究數學教材的目標、要求及重難點,制定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指標要求。只有教學目標清晰明確了,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數學課程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這樣設定教學目標:在基礎知識方面,結合直觀圖形,能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分數的讀法和寫法;在基本能力方面,能應用分數表示圖形里的陰影部分,在圖中畫出陰影部分來表示分數;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覺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積極改進課堂結構
積極改進課堂結構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時,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靈活地安排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握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合理調配各教學環節的時間,精講精練、少講多練、講練結合,達到課堂結構的最優化,實現教學效果的最佳化。
這樣一來,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會逐步提高,實現低負高效課堂目標。
全面更新教學手段
因小學生年齡小,天性好動,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學習存在困難。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覺參與進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師可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知識點。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復雜的空間結構,通過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和聲音等多種教學信息結合起來,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給學生營造全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受到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生為本,因材施教
因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長愛好等不同,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同一時間、講授同一內容時,教師既要講解一些基礎知識點,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又要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照顧到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他們提優,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聽懂、學會并得到提高,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創建高效課堂,同時既節省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聽得清楚明白。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科學制定教學目標,積極改進課堂結構,全面更新教學手段,注重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努力提高業務能力,真正落實好“雙減”政策。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