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融入量感培養的教育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融入生動情境,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提高其數學綜合能力,這對于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量感培養的策略,以供參考。
創設生動情境,激發量 感需求意識
在單元教學活動中,為有效培養學生量感,小學數學教師需深人研讀小學數學教材,明確各單元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量的存在。例如,在\"長度單位\"單元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商場,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定金額,并讓學生選擇購買不同長度的物品,如1米的繩子、30厘米的鉛筆、2米的布料等。在購買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購買的物品長度是多少?如何判斷一個物品長短是否符合需求?如何換算不同單位間的長度?一系列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關注與思考,激發學生對量感的需求意識,并幫助學生理解為何需要不同的長度單位來滿足實際生活中的需要,從而提升學生的量感意識和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
聯系日常生活,鞏固量感思維習慣
為鞏固學生的量感思維習慣,小學數學單元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將量感培養融人學生的日常經驗,深人挖掘生活中的量感元素,明確其在各單元教學中的滲透點和融合方式,確保量感培養與數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的量感敏感性。例如,在“認識人民幣”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模擬“家庭預算規劃”的情境活動,為每個學生分配一定數量的“兒童人民幣”,設置一些日常開支項目(如購買食品、交通費用、娛樂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算”來決定如何分配這些錢,思考和比較不同事物的價格,鼓勵學生在分配預算時進行合理規劃,并探討如何平衡日常開支與儲蓄。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量感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計算技能,運用量感思維判斷和決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量的關系,鞏固量感思維習慣。
推理想象結合,深入理解度量單位
為促使學生深人理解度量單位,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教師先明確度量單位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推理度量單位之間的關系和轉換規律,鼓勵學生運用想象力,將抽象的度量單位與具體的物體或場景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直觀的量感認知。例如,在“公頃和平方千米”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推理不同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首先,教師給出一個實際場景:假設森林的面積為100平方千米,學生負責的區域為其中一部分。隨后,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如果我們要用公頃來表示這個區域,如何進行換算?\"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需要運用推理來理解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實際的面積想象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掌握單位轉換,不斷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度量的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場景相聯系,提升量感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綜合應用創設生動情境、聯系日常生活、推理想象結合等教學策略,逐步培養學生的量感思維,提升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數學應用能力,為強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