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黨建為引領,以教育家精神為內核,深耕教師隊伍建設,構建起鑄魂、立根、賦能“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體系。學校聚焦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教育家精神浸潤教師成長、思政課創新發展三大核心,通過系統化舉措與特色化實踐,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范本。
一、教育家精神鑄魂:構建教師成長“動力引擎”
(一)理論浸潤:讓教育家精神入腦入心
學校將教育家精神學習納入教師培訓必修課,構建“三位一體\"學習體系:每月舉辦“教育家精神大講堂”,邀請教育專家解讀陶行知、于漪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每學期開展“共讀一本教育專著”活動,組織《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的目的》等經典著作研讀會;每年舉辦“教育家精神論壇”,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撰寫論文、分享案例。2024年,學校圍繞“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與實踐”主題,開展專題研討12場,教師累計撰寫學習心得300余篇,形成《教育家精神實踐案例集》。
(二)師徒結對:打造青藍相承“成長共同體”
學校深化“青藍工程”,創新實施“雙導師制”,為青年教師同時配備學科導師與班主任導師,構建“理論學習一課堂實踐一反思改進”成長閉環。學科導師通過“推門聽課一同課異構一復盤研討”模式,助力青年教師突破教學難點;班主任導師以“成長檔案\"\"班級管理工作坊\"等形式,傳授育人智慧。2024年,20對師徒結對開展教研活動150余場,5位青年教師在縣級優質課比賽中獲獎,班主任班級管理案例獲市級獎項4項。
(三)榜樣引領:讓教育智慧在傳承中升華
學校開設“教師成長故事匯”,每月邀請黨員教師、骨干教師分享育人經歷:數學教師吳楨通過“口算小火車\"游戲幫助隨遷子女提升計算能力,班主任劉春花用手寫信化解家校矛盾,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在勞動基地開展項目式學習這些真實案例形成“身邊的教育家精神\"教材,激發教師內生動力。2024年,學校評選“海棠名師”5名,舉辦事跡報告會2場,相關經驗在縣域內推廣。
二、師德師風固本:筑牢教師發展“道德基石”
制度護航: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學校將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治理體系,建立“三查三評三掛鉤\"機制。“三查”,即日常巡查、家長訪查、專項督查,聚焦有償補課、體罰學生等突出問題;“三評”,即學生評教、家長評校、教師互評,師德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的“第一標準”;“三掛鉤”,即師德表現與績效工資、崗位聘任、職業發展掛鉤。2024年,學校組織教師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拒絕參加學科類培訓承諾書\"200余份,舉辦師德專題培訓8場,實現師德問題“零發生”。
文化浸潤:營造廉潔從教生態。學校打造“書香 + 廉潔\"校園文化,在教學樓設置“師德長廊”,展示教育家名言、教師廉潔從教承諾;每周開展“廉政微課堂”,通過案例分析、警示視頻強化紀律意識;舉辦“廉潔從教書法展”“師德師風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廉潔理念入腦入心。
心理關懷:激活教師職業幸福感。學校關注教師心理健康,設立“教師心靈驛站”,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開展壓力疏導、情緒管理等團體輔導活動;實施\"暖心工程”,為教師提供子女入學幫扶、大病救助等服務;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教師合理安排備課與批改作業時間。2024年,學校開展心理輔導活動2場,教師職業滿意度達98% 。
三、思政課創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課程重構: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
學校打破“思政課
道德與法治課”的傳統認知,實施“思政課程 + 課程思政\"雙輪驅動:道德與法治課聚焦“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通過“時事播報”“模擬政協\"等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度;其他學科挖掘思政元素,如數學課滲透“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語文課開展“紅色經典誦讀”,美術課組織“非遺文化傳承”主題創作。2024年,學校開發“海棠六德”校本課程,涵蓋“愛黨、愛國、愛校、愛學、愛勞、愛已\"六大模塊,累計開課300余節。
(二)實踐育人: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學校依托縣域紅色資源,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系列活動: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國慶節開展“祖國在我心中”主題研學活動,建隊日舉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宣誓儀式;與社區聯動,開展“紅領巾志愿服務”,學生走進養老院、街道辦,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2024年,相關活動被省級媒體報道3次,學生志愿服務時長人均達20小時。
(三)師資提升:打造專業化思政隊伍
學校組建以黨員教師為核心的思政課教師團隊,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學比武”“紅色教育案例研討\"等活動;邀請黨校專家、老黨員擔任\"校外思政導師”,豐富教學資源。2024年,思政課教師獲縣級優質課獎項2項,開發“黨史故事進校園\"微課程5節,累計播放量超1萬次。
四、成效與展望:讓每個教師都成為“追光者”
如今的,教師隊伍呈現出蓬勃生機:黨員教師覆蓋率 40% ,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占比 15% ,近3年教師獲縣級以上榮譽120余人次;家長滿意度逐步提升,學生在各級競賽中獲獎86項。未來,學校將繼續以黨建為舵、以教育家精神為帆,深化“黨建 + 教育\"融合模式,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讓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共同書寫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遇見,更是一場漫長的修行。當教育家精神成為教師的精神底色時,當師德師風成為校園的文明風尚時,當思政教育成為成長的心靈養分時,正以堅實的步伐,在教師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細作,靜待每一朵“教育之花\"絢爛綻放。
(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