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標中有關寫作的要求由寫話變為習作。寫話主要圍繞口語展開,是較為隨意的語言表達;習作要求學生對積累的材料進行選擇加工,是較為正式的書面文本。由寫話到習作無疑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遇到的一大挑戰。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踏入習作之門。
模仿起始
初學寫作,模仿是第一步。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绷曌鲉卧械睦模浅跎鎸懽鞯男W生的有力抓手。
一是文章結構的模仿。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以季節變化的順序介紹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第1自然段概括敘述,第 2~5 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分別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全文。本單元的習作題目是《這兒真美》。對于農村學生而言,田野、果園、小河大自然的美景隨處可見:春天,萬物復蘇時的田野是什么樣子的;秋天,碩果累累的農田又是什么景象·…教師可引導學生模仿《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結構,寫一寫身邊的美景。
二是內容的模仿。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課文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描寫了“我\"在上學路上看到的風景,平常之中透著光彩,樸素之中顯露詩意。課后的“小練筆”,要求學生用幾句話寫一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對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景物進行認真觀察,然后再對觀察到的景物進行細致描摹…
三是詞句的模仿。學生平時掌握的生字、積累的好詞佳句都為更好的表達做了準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平時閱讀中積累的優美句子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使語言更加靈動、富有感染力。
感官入門
所謂感官入門,就是讓孩子們用感官去感知自然界和生活,發現平時忽略的元素,獲得更為細膩的體驗,并將這種體驗寫出來。
以聽覺為例,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聽聽,秋的聲音》描寫了秋天大自然里的聲音。學習這篇課文后,我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草坪上。大家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我開門見山道:“大家一定很奇怪,今天的課堂為什么不在教室里,而在大自然中。那是因為秋天已不知不覺地來到我們身邊,它想和我們說說心里話!”孩子們聽了,紛紛表達自己的好奇:“秋天沒有嘴巴,怎么說話呢?”一些學生立刻聯想到《聽聽,秋的聲音》:“它會讓小鳥替它說話。”“它可以請小溪幫它說話。”我順勢引導:“孩子們,現在請放松自己,慢慢閉上眼睛,把其他感官關閉,只剩下耳朵你聽到了很多聲音,都是什么呢?\"學生用心聆聽,然后睜開眼晴,用擬聲詞記錄自己聽到的聲音,并思考發出聲音的源頭。之后,我引導學生再次玲聽:“現在讓我們再次閉上眼睛,從剛才捕捉到的眾多聲音中抓住一種聲音,仔細聽。這是什么聲音,它可能在幫秋天說什么話?”此時,大部分學生已與周圍的聲音融為一體:“我聽到了楓葉的嘩嘩聲,好像秋天在說,它要用最鮮艷的紅色和大地告別?!薄拔衣牭搅锁B叫聲,啾啾啾的,好像……”
修辭添彩
恰當的修辭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使情感表達更為淋漓盡致。比喻,是孩子們用得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從一年級“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開始,孩子們就在練習使用比喻句了,如“媽媽的眼睛像黑色的寶石”“妹妹的臉蛋像紅紅的蘋果”都是孩子們常寫的。
總之,對于初次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做到“我手寫我心”,寫真事,抒真情,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寫作的方法技巧,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