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標志著基礎教育改革進人新階段。隨著2024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這場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的課程改革正式落地實施,主要呈現三大變化:價值取向從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教學方式從單向輸出到建構生成,教師要求從經驗執行到研究實踐。
自建校以來,始終堅持\"讓學校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這一辦學愿景,圍繞“志高行健,學博藝雅”的培養目標,不斷完善學校的課程體系,通過重組教材、重建關系、重構課堂等方式深入開展課程改革,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構建生本課堂新樣態,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高質量實施。
重組教材實現課程內容的校本化
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強調通過解構學科基本結構、設計螺旋式課程與問題驅動的發現學習,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單元大觀念,從而實現學習遷移及知識結構化。學校通過組織教師研讀課標、分析教材,提煉單元大觀念,把握學科核心脈絡,實現教材內容的系統化整合;同步推進課時層面的知識建構,在大單元、大觀念引領下建立課時小觀念,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最終完成各學科可視化認知結構圖,直觀呈現知識邏輯與關聯。
“宏觀整合”與“微觀搭建”雙軌并行,實現“用教材教\"的學科育人目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學校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依托大觀念提煉知識和結構化任務,開展跨年級教研和跨學科教研,在科學整合課程內容的同時,實現教師專業化成長。
重建關系實現課程實施方式的根本轉變
傳統課堂,教師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向學生單向輸出知識,缺乏思維碰撞,忽視學生主體地位,難以滿足培養核心素養的需求。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倡教師將難點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繞到知識背后探究規律,建立起師生、生生共同探究的深度學習模式,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這種以問題為引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使師生關系得以重建。教師走下講臺成為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者,學生走上講臺成為演示者、實踐者和思維表達者。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走出座位結對互學,與前后同學深入討論,可以“徒弟\"演示、“師傅”糾錯,也可以一人講、大家評。師生教學關系一經改變,課堂生態必然向著學生發展的方向深度變革。
重構課堂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中心環節。為有效達成育人目標,學校在新課標引領下積極開展大觀念教學研究,重構課堂教學,初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生本課堂新樣態。學校通過系統培訓、課例診斷、課題研究等實踐活動,梳理出各學科通用的四種課型,包括單元起始課、單元探究課、單元歸結課和單元練習課,每種課型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
起始課重在明目標,提觀念;探究課重在找規律,抓本質;歸結課重在理關系,建結構;練習課重在用規律,思因果。所有課型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核心動力,培育思維,促進素養提升。同時,各學科根據各自特點積極探索個性化課堂教學方案,如語文學科“一帶一類\"教學方案,英語學科“以讀代講\"教學方案等。
當然,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個系統工程,學校要從隊伍建設、制度保障到評價改革等方面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做足保障。經過一年的研究實踐,新的課堂樣態已初步形成并顯現成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得到有效發展,各學科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相信經過不解努力與持續實踐,我們一定能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上更上一層樓。
(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