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指導學生多閱讀、多積淀,發展創新思維;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自由表達、學習探索。但筆者在語文實踐中發現,一些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閱讀教學感染力缺乏,缺少精心的教學設計,導致師生難以產生共鳴,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無法得到保障;閱讀方式單一,閱讀理解“千人一面”,缺少特色,學科融合不足,缺乏教學針對性,學生難以深度理解文本,靈活性不足;課堂上學生探索、合作、反思的時間較少;部分教師把具有人文之美、有樂趣的語文教學變為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缺乏情感投入,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宣泄或表達;課內文本之間缺乏整合,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脫節,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沒有在課外閱讀中進行充分合理的運用;學生閱讀量小,閱讀面窄,積累少,閱讀無法有機融合。
以上各種情況造成了部分中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較差,甚至無法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筆者試圖優化語文閱讀內容、閱讀方法,再結合有效的課外閱讀引導,增加學生閱讀量,擴大其知識面,使其在討論交流中有機整合相關內容,提高認知水平,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筆者制定了以下探究自標:改變現有的一節一篇或多節單篇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及閱讀水平的提高;改變傳統低效、無趣的閱讀教學,努力發掘新穎、有效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方式;將課內、課外閱讀進行無縫銜接。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變。
一、明確教學方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引領學生閱讀,從掌握字詞句入手,讓學生逐漸學會根據不同文章采用精讀、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單一課文閱讀引向多篇閱讀,確定重點、把握要點、抓住難點,學會取舍。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質疑、討論、接受的過程,進而提高其學習能力。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教師在選取閱讀內容時要注重文章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用適當的閱讀方式來閱讀。
二、踐行四個閱讀教學策略
(一)根據不同的主題精選文章
通過確定某個主題而把多篇有關聯的文章整合起來,是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師可根據教材中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閱讀主題,從而設計多文本閱讀教學,如針對文本的內涵、背景和表達方式等篩選主題,進而圍繞主題篩選文本。
(二)有序呈現文章,深入理解主題
在教學時,教師只有把多篇作品依照特定的次序展示給學生,才能收到較好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效果。如針對文章主題和特色,適當選用舉一反三、分類遞進、多次重讀的閱讀教學形式。舉一反三的閱讀教學形式,即先讀一篇文章,再讀一組文章。這樣一來,教師易教,學生易懂,實踐性強,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共讀中學會閱讀,對故事的理解比較完整、深人、細致,并能夠掌握不同作品的表現手法。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為了使學生感受“自然環境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教師要引導他們感受課文《橋》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再結合語文經典讀本《兩個擔架工》、課外文本《豐碑》《“諾曼底”號遇難記》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這種由一篇帶多篇的課程結構,教師輕松講,學生輕松練,實踐性強,能很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三)合理確定閱讀目的,進行課外專題閱讀多文本閱讀教學需要以單篇閱讀為基礎,重點是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得信息,整合信息。在教學時,教師要把一組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問題,培養學生整合、鑒賞等閱讀能力。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專題系列的群文,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并予以引導。課外專題閱讀引導有多種類型,包括閱讀推薦課、閱讀欣賞課等。課外專題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滲透快速朗讀、質疑討論等學習方式
對于多文本閱讀,當我們在一節課上要讀多篇作品時,用得最多的是默讀法和略讀法。如教學《窮人》,初讀課文時我們這樣對學生提出要求:3分鐘快速默讀課文。同學們可以一行一行地讀,可以一段一段地讀,也可以一自十行地讀,讀完后想一想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將自己總結的故事內容寫到課文題目旁的空白處。在了解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后,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把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畫出來。當然,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質疑、探究,引導學生從各個視角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學科共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一)多文本閱讀促進學科融合
多文本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是融合各學科、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橋梁。多文本閱讀的意義在于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形成課堂內外交流的良好閱讀環境。在多學科的閱讀系統中,閱讀與其他課程的融合無處不在。基于此,筆者實施了多學科融合閱讀活動,建立課程之間的聯系,以此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這種閱讀主題明確又各有學科側重的實踐性課程,能夠促使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研究的基本方式,從而幫助學生轉變閱讀方法,打破學科壁壘,讓他們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和欲望,逐步經歷課程的構建、課程的踐行和課程的創造再生。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協作溝通、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校本教材開發
校本教材的開發,旨在讓教師結合自身多年課堂教學實踐,拓展學生閱讀范圍,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在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模式、閱讀視角、整合材料能力都得到了改善,從而帶動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迅速發展。
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系統的、較為完善的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編訂了一套適用于高年級的魅力閱讀手冊一校本教材。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利用課內外時間,開展了最美閱讀筆記評選、小小故事會、我是朗讀者等多種活動。學生興趣高漲,樂于閱讀。
(三)舉辦閱讀課堂文化節
探究過程中,教師結合課例有了更多的思考與發現:在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時,應注意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提高學生課堂閱讀速度和質量;采取統整、比較、連接等策略,營造選文多角度、閱讀多形態、活動多樣化的閱讀課堂。在教學中,教師勇于嘗試、探索發展,和學生一起走進多文本閱讀的精彩世界,感受閱讀的魅力。
四、成效
(一)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呂叔湘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中提到,少數語言修養相當高的孩子,教師一說他的成功,異口同音說是因為閱讀。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掌握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幫助自身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還能夠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也正是開展此類閱讀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明顯提高,主動閱讀的比例明顯提升。
(二)提升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在摸索與探究中,教師不斷成長,帶動學生一起動起來。師生閱讀的過程,實乃教學相長。教師逐漸成了學校學科教育的中堅力量,在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自身的閱讀素質得到了加速度提升。
(三)更新了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家長變得不僅僅關心孩子的健康和成績,還開始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大多數家長意識到必須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營造良好的書香氛圍,打造和諧的家庭。家長配合孩子選擇喜愛的圖書、報紙、期刊,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閱讀活動中,做榜樣,去引導,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