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時代的發展,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成為人才的重要素質,也是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對“學習任務群\"定義明確,要求明晰,有效指導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屬于發展型學習任務群,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要通過語言運用的課堂實踐,訓練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和審美創造能力。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將零散的語言學習元素與學習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題明確的單元模塊。這樣做有助于學生思維習慣的不斷養成、思維能力的不斷進階及思維方法的內化實踐。
一、關注內涵,明確學習任務定位
在新課標引領下,“學習任務群”注重整合,即通過教師對學習內容及語文要素的解析與定位,重新進行整合架構后,讓學生在課內外語文學習活動中提升核心素養?!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更注重以閱讀與討論、比較與辨析、質疑與推斷等方式,以觀點的梳理、關系的界定、態度與立場的辨析、是非與善惡的辨明等為目的,讓學生保持學習求知欲,培養勤學好問、善思善研的良好習慣,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培養理性思考能力和精神。
(一)主題和情境要適宜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應在適宜不同學段的學習主題和學習情境中,組合相互關聯的學習任務,對相應的學習內容進行設置與呈現,將理性思維及理性精神培養落實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咕咚》一課時,教師可創設\"小問號去旅行\"這一情境:“孩子們,生活中的問號無處不在。今天,‘小問號'來到我們中間,他有許多問題解決不了,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你們愿意跟他一起進行一次‘小問號旅行記'嗎?每過一站,就會得到一面勝利的小紅旗,讓我們出發吧!”同時,在“初讀故事,問人物”“圖文對照,問情節\"“讀好對話,問原因”“對照生活,問自己”等學習活動完成后,都設置“小問號點贊臺”小情境,將學習任務重新組合,促使低年級孩子在充滿冒險和好奇的情境中,通過不斷的思辨過程,明白“不盲目跟從,做個有主見的好孩子”這一道理。
(二)思路和方法應恰當
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習活動中應設計適合學生閱讀與討論、合作與探究、演講與寫作等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發現、思考中,尋找探究問題的恰當思路與解決方法。同時,不同學段應有所側重:第一學段關注發現不同,產生疑惑,問問為什么;第二學段能發表個人的觀點,并尋找支撐觀點的材料;第三學段則能梳理觀點與論據之間的不同聯系,并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圍繞“科學精神”,確定單元主題為“跟著古人學習辯論智慧”,根據單元任務設計“理一理—梳理辯論信息\"“學一學—學習辯論策略\"\"演一演—重現辯論現場\"三個相關聯的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最佳小辯手\"評選活動,出示評選規則,重現辯論賽場,引導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活動中學習古人辯論的智慧,汲取古人做人的智慧。
二、注重策略,促高段思維發展
(一)師生對話,增強思維的深刻性
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取了三篇以“思維的火花”為主題的經典教學文本,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人物思維過程的理解。教師可運用對話的方式,把學生引向人物的內心世界,對人物的內在特征加以體悟,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角色,關注人物心理活動的發展歷程,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其中,《自相矛盾》一課以簡單的比喻方式,揭示了一種深層的“邏輯悖論”。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資源,結合文中楚人自夸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訓練,并提出這樣的問題:“生活中,你們可曾發現像楚人那樣的反面人物?\"學生可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照分析楚人的性格特點;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加深對楚人不切實際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田忌賽馬》一課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參考價值很高。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畫出第二場賽馬的對陣圖,以“田忌何以勝齊威王”為切入點,然后追問:“相比于孫臏,田忌和齊威王為什么想不出調換出場順序的好主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學生將兩組角色進行對比后,教師再次提問:“你們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取勝呢?”通過層層深人引導、動手圈畫等活動,學生了解到孫臏的聰明之處,進而提升思維深度,達成思維的進階。
《跳水》一課讓人感受到船長臨危不亂的處世智慧。在教學《跳水》時,教師可提問:“救人是很危險的,船長為什么不征求別人的意見,就自己去冒這個險呢?”待學生討論完,教師引出議題:“請結合你的認知,為船長寫一段評價語。”通過思考的步步深人,學生也體會到了船長的沉穩與機智,既理解了課文的難點,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多元質疑,感受思維的批判性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對教材中的思辨點進行挖掘。只有引導學生找到思辨點,才能使他們的問題多樣化、深層次化,引導他們學會用批判性思維來認識作品,體味人物感情,促使語文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熱點新聞,站在公民的立場上,認識到現實問題的復雜程度,學會理性地說理和判斷。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橋》,教師要在內容安排與情節發展等方面挖掘思辨點。老漢把兒子從隊伍里拉出來,從親情角度看,似乎有些矛盾,但在老書記看來,卻沒有什么矛盾。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時隊里還有其他隊員,為什么老漢偏偏選了自己的兒子?在“愛子與絕情”方面,在“無私與無情”之中,讓學生體會“推\"子之“有情”為父之無私。在“揪”與“推”,在矛盾與沖突中,更立體地體現了老漢的黨性與父性。學生不僅在情感上受到洗禮,還在思想上受到觸動,在思考中產生共鳴,
(三)聚焦過程,注重過程性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等,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如在交流、研討、分享、演講等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態的過程性評價、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習成果的展示、思維能力的提高等,同時要不斷對評價內容進行創新,嘗試非文字性評價。
一年級上冊《比尾巴》這首瑯瑯上口的兒歌,寫出了小動物尾巴的不同特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學習情境“舉行尾巴擂臺賽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討論“誰的尾巴最厲害”這一話題。然后,教師分別從讀文識字、信息梳理、朗讀背誦三個方面設計評價量表,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知識技能、思維能力等不同層面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學生發表關于尾巴厲害的觀點時,要關注學生在表達時的表現,關注思考過程的再現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引導學生明白每一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對事物獨特的認識。
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坐井觀天》一課中,青蛙和小鳥以自己的認知爭論“天的大小”。在教學時,除了關注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識字寫字、閱讀鑒賞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師還應關注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明白“看待問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完全不同”這一道理。
總之,教師要依照\"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要求,進行研討與探索。只有深刻理解新課標,創新組織和呈現學習任務群,掌握活動設計的內在聯系,運用基于真實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集成多種評價策略,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化,進而形成一套更完善、更優質的教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