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鄉市衛濱區高村小學,那擎天舒展的銀香樹,早已超越了植物的存在一它的根系深扎教育沃土,枝干攀緣智慧云端,華蓋托舉未來蒼穹,成為教育家精神最生動的生命注腳。學校以銀杏“向下扎根的基因、向高拔節的姿態、向陽而生的擔當\"為“舒展\"文化之魂,構建青年教師“根系鑄魂立德、枝干啟智躬耕、華蓋弘道仁愛”的三向生長體系,讓教育者的專業生命在與銀香同頻的“光合作用\"中,孕育出新時代教育家的生命氣息。
向下扎根:鑄魂立德,夯實教育生命的根系
鑄魂工程,筑牢“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學校開展黨的教育方針專題學習,增強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感;舉辦“三尺講臺一生情”老教師初心無悔專題報告會及“我的教育教學故事講給你聽”青年教師師德論壇,激勵青年教師不忘初心;建立學校“教育箴言\"共讀共享共進機制…多措并舉激勵青年教師堅守立德初心,踐行育人使命。
立德工程,修煉“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學校建立青年教師師德養成三機制一承諾機制:學校簽訂《高小教師師德公約》,從“政治堅定,扎根鄉村;以德立身,行為示范;潛心育人,因材施教;精進業務,終身學習;仁愛奉獻,溫暖相伴;團結協作,共同成長;遵紀守法,嚴守底線”七大方面公開宣誓并接受學生家長監督。自省機制:學校引導青年教師每天自問與學生的相處,是否施以“微笑傾聽、彎腰平視、點頭鼓勵、鼓掌肯定\"等“師德微表情”。復盤機制:學校從“思想政治紀律、廉潔從教紀律、教育教學紀律、師生關系紀律、工作作風紀律、家校交往紀律、學術誠信紀律、網絡行為紀律、公共道德紀律、責任事故紀律”十大方面建立師德負面清單,實行每月師德問題案例復盤制度。
在潤物無聲的機制滋養下,青年教師將“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融鑄為教育實踐。那些發生在課堂內外的育人故事,正是制度設計與教育情懷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如青年教師楊某剛入職時總板著臉,認為“嚴師出高徒”。在師德自省機制下,她開始記錄每日教學表情:開學第3周,她累計使用“微笑傾聽”僅7次;學生問卷調查顯示“楊老師最像機器人”。在參加“教育箴言\"共讀時,《第56號教室的奇跡》里“溫暖比嚴厲更有力量”這句話觸動了她?,F在,她會豎起大拇指為學生“點贊”,家訪時發現留守兒童小凱的數學草稿本上,悄悄收藏著所有她畫過的笑臉貼紙。
向高而攀:啟智躬耕,強壯教育生命的枝干
啟智工程,提升“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學校推行“ 5+5 ”藍師青徒幫扶行動,藍師青徒每學期至少互聽5節課,為確保落實到位,師徒互聽前到教導處報備,以便行政領導及時監督;開展“聚焦核心素養,打造活力課堂\"學科教學主題研修,深耕課堂的“生問、閱讀、傾聽、體驗、評價、創作\"六方面,推進課改落實;實施“領導蹲班”制,領導分包年級,每月兩次聽課評課指導,檢查作業及教案并進行反饋跟進;組建青年教師成長營,每天在群內分享教育教學優秀案例鏈接進行碎片化學習;開展青年教師銀杏書苑讀書會,或推薦好書,或分享共讀感想,或進行經典誦讀。
躬耕工程,培育求是創新的專業精神。聚焦學校文化,學校開發“銀杏 + ”校本課程:“銀杏樹下話成長\"課程、“科學家精神常青樹\"德育課程、“萌娃入學適應\"幼小銜接課程、“高樂高”心理課程、“21天打卡養成計劃”體育健身課程、“閱讀—悅讀一越讀\"課程閃亮登場引導青年教師以課程創新實現專業突破。
當教育智慧遇見深耕精神時,啟智工程的育人方略與躬耕工程的創新基因便交織出專業成長的經緯線。那些在課堂改革與課程研發中綻放的教育火花,恰是智慧傳承與突破求變的美妙合奏。教語文的劉老師在副校長的諄諄教導下,一改往日一成不變的授課模式,開啟了匠心設計課堂之旅。劉老師在《草船借箭》課上增設“諸葛亮心情盲盒\"環節,學生用匿名紙條書寫歷史人物的內心獨白。這種充滿童真的“穿越對話”是“銀杏樹下話成長\"課程的鮮活素材。高老師在教研會上感慨:“以前懼怕領導來聽課,現在不怕了,因為每次課后聽領導點評,都能收獲太多有益的指導?!?/p>
向陽而生:仁愛弘道,舒展教育生命的華蓋
仁愛工程,涵育“樂教愛生\"的教育溫度。學校構建“教師樂教一學生樂學一家校共育”的愛心教育生態。“暖心\"行動,讓愛看得見:踐行日常微關愛,把特別的愛給予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及學困生。“潤心\"行動,讓愛有智慧:開設“讀懂童心\"心理工作坊,學習非暴力溝通、積極心理學技巧?!斑B心\"行動,讓愛能循環:扎實開展每月1次家訪,與學生及家長深度談心、深度走近,架起家校共育連心橋。
弘道工程,拓展“以文化人\"的全球視野。學校實施“傳統文化基因喚醒計劃”,通過經典誦讀日、學科融合課例大賽,讓青年教師成為文化傳承的火種;創設“銀杏國際教育論壇”,組織開展中外教育比較研究,培育兼具中國根基與世界眼光的\"銀杏教師”。
當仁愛之心化作潤澤生命的陽光雨露時,仁愛工程的溫度傳遞與弘道工程的文化根系便交織成生命教育的生態圖譜。那些在心靈對話與文化碰撞中舒展的教育枝蔓,恰是人性關懷與文明傳承的共生共榮。在高村小學的教育生態園里,銀杏樹的舒展之姿,正在悄無聲息地孕育新時代教育家的生命氣息:向下扎根的深度,丈量著教育初心的厚重;向高而攀的年輪,鐫刻著專業精進的刻度;向陽舒展的華蓋,延展著立德樹人的疆域。當教育者的生命節律與銀杏的生長基因同頻共振時,教育家精神的火種必將在這片沃土上,生長出蔭庇萬千桃李的生命之樹。
(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