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發布了一則“情況通報”,就網民盤某某反映的輿情通報了調查情況。盤某某陪父母到鄉政府辦事,遇工作人員遲到、缺崗,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該信息后,他又轉發了關于此事的內部通報。民警夜訪他家,待他趕回去的時候,看到家里老人要喝農藥。
寧遠縣的情況通報中回應,民警全程佩戴使用執法記錄儀,“雙方交流平和”。
顯然,雙方說法差距較大,盤某某父母都拿出農藥了,還配發了農藥被他打碎后的圖片,官方通報中卻說“雙方交流平和”。從常理上來說,這不僅無法化解網民的疑惑,反而在人們心中種下疑惑:雙方交流平和的話,為何老人會想喝農藥?
對此,盤某某建議公開或者允許他個人觀看執法記錄儀的視頻。這個要求正是雙方信息之間缺少的那一環,也是給公眾留下疑惑的空白地帶。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公眾監督渠道日益多元,人們的監督意識也普遍增強,同時政府對民眾意見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增強,雙向合力下,政務公開透明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從近年來的一些官方通報看,在如何回應公眾監督,就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進行通報方面,還有著參差不齊的認識差距。以至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通報引發質疑,甚至又激起新的輿情。
有些通報留下一些沒有講清楚的地方,大概寄希望于后續的關注度會漸漸減弱,從而能夠蒙混過關。另外,有些采取避重就輕策略,回避焦點、模糊重點,顧左右而言他;有些則弱化問題性質,淡化問題的嚴重性,定性偏弱;更有些事實不清,前后矛盾。?
如2024年4月8日,河南省郟縣長橋鎮多名執法人員與村民發生沖突,現場監控顯示存在搶奪手機、卡頸鎖喉及抓扯頭發等行為。事發后,當地通報中的表述為:長橋鎮執法人員溝通不當、方式方法欠妥,顯然有淡化處理的意圖。
這類通報沒有化解公眾的疑問與不滿情緒,反而增加輿情處置難度,得不償失。在梳理相關案例時,記者發現,類似的輿情通報被質疑的例子,在近兩年變得多了起來。
過去,出于對官方通報的信任,網民得到回應后,輿論往往逐漸平息。對于發出通報的一方來說,塵埃落定、萬事大吉。而現在不一樣了,網民對官方通報已經不是以前的心態,不是全盤接收然后“閉麥”。現在,人們對于通報越來越理性、較真,通報如有信息上的遺漏、無法自證的說明、語言上的模糊,甚至用詞上的粉飾,網民都會不怯于繼續追問。
這一方面是公眾成長的結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是一些官方通報自己“作”到這個地步的。總有一些地方在回應社會關切熱點時,自恃“官方權威”,在通報中半露半藏、半真半假、半實半虛,埋藏一些小心思,包括想要庇護涉事人員、維護地方所謂的“面子”、避免影響地方政績等等。
時代日新月異,而有些人為官的心態還停留在舊時。官本位的思想慣性仍然存在于某些人的觀念里,從而對公眾監督心存抵觸,回應起來自然無法付出應有的誠意。
調查通報最終目的不應是息事寧人,而是還民眾真相。“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一旦陷入利弊權衡,必然無法達到應有的結果。面對輿情熱點,放下自己的功利得失,讓調查通報回歸事實本身,收獲理解和信任不是難事。
若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心態,不僅會將持續損耗政府公信力,還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成為拖后腿的那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