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聽朋友小晴吐槽,她因需要咨詢一些事情,兩天內多次撥打了某政府相關部門的電話,但一次也沒有打通。電話對面從最初“您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到“您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再到一直提示占線,小晴便明白這電話肯定是打不通了,最后她只能多方打聽,才得以了解自己要咨詢的事項。
近年來,政府熱線打不通的相關話題一直都很熱門。記者搜索發現,就在8月末,杭州就發生了類似情況。當地蔡先生在辦理靈活就業補助時,從上午8點50分開始撥打余杭區就業管理服務中心電話,直到11點30分左右,一直提示占線繁忙,完全無法打通。下午他到現場,2點40分辦完事后,發現工作人員竟然一直把座機聽筒懸放著。對此,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午打不通是因“網絡故障導致AI系統失靈”,電話懸放是因工作人員午休,下午辦事的群眾來得較早,他們還沒來得及放回去。
這些理由,先不說是否真實,單從這些話來看,能令人信服嗎?政府部門網絡出現了問題和午休聽筒懸放就剛巧都讓蔡先生遇到了,還無縫銜接?說群眾來得太早,但事都辦完了這聽筒還沒歸位說得過去嗎?人們不得不質疑,工作人員是否故意懸放聽筒,“無痛”拒接群眾電話,借此減少自己的工作?但記者調查發現,網友對此似乎習以為常,許多網友都表示經常打不通政府部門的公開電話,還是得去現場。
懸放電話看似小事,但細節見人心。那些聽筒懸放的地方,是把政務服務“少跑腿”甚至“零跑腿”的服務理念也給懸放了。誠然,現在許多事情都可以網上辦理,許多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政務App,但其難免存在盲區,總有一些無法處理的事情、回答不了的信息;而且別忘了,政務服務對象中還有部分尚未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老年人,打電話對于許多群眾來說仍然是剛需。
當然,也不是所有熱線都是如此。此前,記者在辦社保卡時遇見了線上無法綁定的難題,跑了好幾次銀行問題都沒有解決。上網搜索后,通過網友得到了一個政府部門的電話,打過去,電話只響了幾聲便立刻接通,記者描述完問題后,接線的同志僅用一分鐘便處理好了這個棘手問題。再次搜索,記者發現該熱線可謂是好評如潮。
記者也從許多基層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有些熱線電話實在太多,有時同一時間有很多人在打,一上午要接四五十個,每個平均2到3分鐘,有的可能會打半個多小時。據多地公開的12345熱線統計數據,打熱線電話咨詢問題的居多,如詢問政策法規、辦事流程、轄區職能部門電話等,還有一些求助、投訴、舉報類問題,甚至有一些來電者把熱線當成了“許愿池”和“電子樹洞”。
整體而言,群眾對于熱線的要求不高,工作時間內保障電話暢通,能夠線上電話解決當然最好,不能解決的解釋清楚也往往能夠理解。政府還是要思考怎樣既解決熱線的“越界”訴求對于基層的圍困,又保障群眾的合理訴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落到實處。無論如何,“聽筒懸掛”絕非解決方案,打電話這條通道不能被人為阻塞。